千萬人考教師資格證是好事嗎?

語言: CN / TW / HK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風聲OPINION (ID:ifengopinion) ,作者:劉遠舉,編輯:劉軍,原文標題:《風聲|每15個學生會有1個老師?千萬人考教師資格證是好事嗎?》,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9月6日,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羣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十年來,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由最初的17.2萬人次、躍升至了2021年的1144.2萬人次。

我們來看一下這條數據曲線:2016年,全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共有260萬人,2017年達到410萬人,2019年攀升至900萬人,到了2021年則達到1144.2萬人,其中800萬報名者是非師範生。

從大班制到小班制:需要更多老師

怎麼看待這個增長?一方面, 中國的確還需要更多的老師。

2009年,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於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通知》,將縣鎮、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統一到城市標準,即高中教職工與學生比為1:12.5、初中為1:13.5、小學為1:19。同時,要求嚴格區分教師、職員、教學輔助人員和工勤人員,保障教師比例。根據教育部數據,至2021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0.72萬所,在校生1.58億人,專任教師1057.19萬人,整體師生比為1:14.9。

看起來基本是達標的,但,實際未必跟得上社會的需求。

從全國範圍內來看,人口出生的頂峯發生在1987年,約2000年後進入了低谷,但學校並沒有因此進入小班化,而是經歷了撤校、並校,學校數量鋭減。當學齡兒童開始有所回升後,學校數量並沒有增長,因此“大班化現象”就固化下來。特別是人口遷入城市,更是如此。

目前的中小學標準班額為小學45人、初中50人。這個班額,比起其他國家,是非常高的。

即便是美國的公立教育,師生比也不低。美國全國教育統計數據中心,對2017~2018學年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代表性抽樣調查。美國在以班級為單位教學的公立中小學,小學平均班級規模為21人,初中為17人,高中為16人,一貫制學校的平均班級規模為16人。

大班化,可以減少老師數量,可以減輕教育系統的公共開支,但實際上,卻會在整個社會層面,導致較大的損失。

每個班的學生人數太多,教師授課壓力大,教學質量差,學生上課效率低。一部分教學任務會轉移給家長,這也是家長輔導屢禁不絕的根本原因。而家長被迫輔導自己的孩子,是讓不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影響家長的工作,損害社會效率,進一步增加了家長撫育負擔,也會降低其生育願望。

小班額教育比大班額好,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學生日常行為,教師都有更多的精力兼顧到每一位同學,不必讓家長參與教學,減輕社會撫養負擔。那麼,提升師生比,就應是中國教育發展的目標,而這就需要更多的教師。

與此同時, 中國的教師素質也需要不斷提升。

美國的公立中小學教師在教授任何一門新課之前,需要研修過這門課程研究生階段或者本科階段教學內容。學習更高階段的課程,在方法論、思維上都會有較大提升。近十年來,中國的教師隊伍也實現了量質齊升。

各級各類教師素質明顯提高,小學教師本科以上學歷從32.6%增長到70.3%,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超過50%,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從22.9萬人增長到42.4萬人,博士研究生導師從6.9萬人增長到13.2萬人。近兩年招錄的教師主要針對應屆畢業生,這顯然也有利於教師隊伍素質進一步提升。

所以,現在很多學校招收更多高素質的年輕人,這是好事。

但過於熱衷“穩定”會遠離創新

不過,事情還有另外一面。

個體目標與國家目標是時有差異的,畢業生選擇考教師資格,往往不會有宏大的目標。毋庸諱言,他們的現實目標是在就業壓力之下追求教師作為事業單位編制的穩定性。

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與此同時,在就業結構性矛盾和短期需求衝擊疊加的雙重壓力下,當前的青年就業形勢較為嚴峻。7月份,16~24歲城鎮青年人失業率為19.9%,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受畢業季的影響,青年失業率的季節性特徵明顯,一般在每年七八月份達到高峯,其他季節下降較快,19.9%的失業率是一個季節性高峯。

但是,就大環境來説,經濟發展壓力增大,疫情持續,企業特別是有較高就業吸納能力、青年人就業佔比高的第三產業受衝擊,吸納就業能力尤其下降,而同時畢業生規模增加,這些因素都是客觀存在。

當賺錢機會多、發展機會多的時候,大家就願意謀發展、多賺錢;反之,穩定性就成為年輕人的主流追求,從而颳起了考公、考事業編的熱潮。考教師資格,是追求編制的一部分。

根據2022年《百度熱搜高考大數據》統計情況,2021~2022年臨牀醫學重新迴歸高考熱門專業Top5。這已經是“臨牀醫學”第二年排在第五了,趨勢已經形成。醫院大多是公立醫院,考醫熱,一定程度上也是衝着編制去的。

至於公務員,就更熱了。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只招3.12萬人,通過資格審查的共有212.3萬人,遠超去年同期。招錄比為68∶1,創了歷史新高。最熱門的崗位報考錄取比例達到了2.08萬:1,可見競爭有多激烈。

除了國考,現在很多省考的招錄比更高,比如河南的招錄比為75∶1,雲南高達83.7∶1。

此外,根據北京大學官方發佈的《2019年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吿》顯示,北大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簽訂了第三方協議的北大畢業生有超過3/4進入了體制內。這裏麪包括公務員、教師、醫生等。

公務員、教師的薪資待遇不算很高,但穩定性是毋庸置疑的,相較而言,不用太擔心失業還不上房貸,也不用擔心40歲以後的“中年危機”。此外,公務員、教師的福利較多,教師還有寒暑假,而且,這些職業的社交圈子擴展出去,能接觸到一個城市的各種部門和單位,孩子讀書、老人看病都比較方便。

不管是臨牀醫學熱、教師熱、公務員熱,就個人的選擇來説,並不是壞事。不過,如果年輕人都選擇穩定,那麼,自然會遠離創新,不能充分發揮技能、知識,對國家而言,也不是好事。

畢竟,教育的目標是塑造人,是創新。缺乏創新,是難以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風聲OPINION (ID:ifengopinion) ,作者:劉遠舉,編輯: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