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光伏“大反派” | 巨潮

語言: CN / TW / HK

文 | 凌鋒

編輯 | 楊旭然

出品 | tide-biz

淨利潤同比大增近2倍。

8月18日,矽料巨頭通威股份( 600438.SH )披露了一份漂亮的上半年業績報告,公司在矽料漲價的加持下,持續暴賺。

“雙碳”政策的助力下,光伏行業開啟了新的“黃金時代”。

但6月9日,在光伏行業熱點難點問題座談會上,產業鏈上的另一家企業愛旭股份率先“開炮”,實名舉報通威囤貨居奇。

愛旭方面認為,當前行業供需錯配僅是表象,實際是由於部分企業刻意營造多晶矽、矽片短缺,囤積居奇、哄擡物價所致,矛頭直指通威股份、新特能源(特變電工子公司)。

如此直接“對簿公堂”、公開扣上哄擡物價帽子的情況實屬罕見。

愛旭方面壓力山大。其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中報將虧損約2000-3000萬元,同比大幅下滑114.60%-121.90%。

通威股份卻 再度重新整理其歷史盈利最高紀錄 。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65.62 億元,同比增長41.75%;歸母淨利潤29.66億元,同比增長193.50%。 兩者業績表現堪稱天壤之別。

爆熱背後,需要一些冷思考。多晶矽料並非稀缺品,屬大宗商品的範疇,週期的宿命早晚會降臨。這也就是為什麼行業內的大企業都要進行一體化佈局,並且至今為止,通威也沒有表現出超過逆變器等產業鏈企業的股價暴漲。

通威股份股價表現(2020年1月至今)

光伏行業週期博弈,歷史上就有說不完的故事,主角配角大家輪流當。這一次,輪到通威股份扮演一個“大反派”的角色。但矽料行業多年的辛酸,又有幾家元件、配件公司能體會過呢?

01

擁矽為王

價格上漲帶來的是豐厚的利潤。

今年以來,隨著隆基、中環等中游矽片巨頭大舉擴產,上游多晶矽料價格聞聲而漲。

PVinfoLink跟蹤的矽料價格顯示,多晶矽緻密料價格已上漲至20-21萬元/噸,較年初上漲近1.3倍。

價格上漲帶來的是豐厚的利潤。 據Solarzoom 統計,2021年一季度矽料行業平均利潤率達50%以上,3月份利潤率進一步上升,最高可達62.96%。

矽料這一光伏“賣水人”行業,突然成為全產業鏈中最暴利的一環,通威股份成了燈光閃耀下的核心。

目前全球矽料行業的競爭格局中,中國企業是主要玩家,包括通威股份(四川永祥矽業)、大全能源、東方希望、保利協鑫、特變電工(新特能源)、亞洲矽業等;海外則是德國瓦克、韓國OCI等企業。

多晶矽行業具有重資產、高投入、擴產週期長等行業壁壘。價格持續上漲的背景下, 誰擁有的產能多,誰就能佔得先機。

資本是逐利的。高利潤必然會吸引眾多玩家入局, 老巨頭、新資本頻繁押注,矽料的價格雖然還在漲,但行業已經進入瘋狂的“軍備競賽”時期。

今年上半年,已公佈的多晶矽擴產專案多達10個,總投資額近1200億元。

最大的專案為東方希望的“40萬噸多晶矽專案”,總投資300億元;其次為保利協鑫與上機數控聯合投資的“30萬噸顆粒矽專案”,以及青海麗豪半導體材料公司的“年產20萬噸高純晶矽專案”,兩者總投資預算均為180億元。

多晶矽領域吸引了眾多新進入的資本。不過,考慮到多晶矽產業擁有較高的技術門檻、資金壁壘,新進入者與現有龍頭相比,無論是產能建設能力、生產執行能力、資金獲取能力等方面存在顯著劣勢,難以獲取規模成本優勢。

現有龍頭的擴產計劃規模更大、節奏更快、確定性更強。

預計截至今年底,有效產能排名前四的廠商分別為通威股份、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協鑫新疆,有效產能分別達 10萬噸、8萬噸、8萬噸、8萬噸,位列第一梯隊。

如果放眼未來2-3年的行業格局,幾大上市公司中, 通威擴產規模最大。

多晶矽領域,通威股份先後啟動了高純晶矽樂山二期、保山一期、包頭二期合計年產15萬噸的投資專案。

根據通威已有年產8萬噸高純晶矽產能、在建年產15萬噸高純晶矽專案的進度安排,樂山2021新專案一期(年產10萬噸高純晶矽產能)按計劃投產後, 通威股份的高純晶矽年產能將在2022年底達到33萬噸;兩期專案全部投產後,公司高純晶矽產能將達43萬噸。

而在成本端,通威也最具優勢。

矽料生產類似於化工產業,規模效應助力龍頭企業兼具成本端優勢,而規模擴張又會再次提升成本優勢。龍頭企業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鞏固。

矽料工藝技術較為穩定,大幅度的改進空間極小,成本就成了矽料企業之間競爭的關鍵。

多晶矽的生產成本中,電力、金屬矽、蒸汽、矽芯、人工、其他製造費用、折舊佔比分別為 34%、35%、2%、6%、5%、5%、13%。可見, 電力、矽粉和折舊佔比最高。

電價方面,除亞洲矽業外, 其餘龍頭企業專案基本設立在新疆、內蒙等電價低廉的地區,成本差距不大。

原料方面,光伏行業單晶矽片佔比已經超過了90%,成為絕對主流。而單晶矽片用料價格高於多晶矽片用料,需求缺口大,因此單晶矽比例高有助於提升公司毛利。目前,大全能源、通威等企業單晶矽片料用料比例基本在98%-99%左右,差距不大。

折舊攤銷方面, 這也是一個靠規模效應減少折舊成本的命題。目前來看,通威未來擴產量最大,因而可以繼續攤薄折舊。

半年報資料顯示,通威股份實現產量5.06萬噸,平均生產成本 3.65 萬元/噸(樂山一期及包頭一期專案平均生產成本 3.37 萬元/噸),產品平均毛利率高達69.39%。

擁有規模和成本方面的雙優勢,通威正在盡享矽料的紅利。

產業鏈友商的不滿難以左右行業的規律,但資本瘋狂湧入,產能的不斷提升卻足以扭轉供需關係。在這個生產資料的週期輪迴故事中,通威盈利能力的高增長終有終結的一天。

02

難以持續的高價格

巨大的產能剪刀差,導致今年開年以來,矽料作為矽片的原材料一直處於緊缺狀態,持續漲價。

供需錯配,投產週期錯配,是導致矽料價格上漲的深層次原因。

光伏行業具有典型的“牛鞭效應”:上下游產業需求存在錯配,矽料投產需要18個月的週期,而下游矽片投產速度要快於上游矽料, 這將導致矽料供給滯後於下游需求。

中環、隆基雙巨頭大舉擴產的大背景下,這一矛盾更加激化。

實際上,矽片的產能迅速擴張中,但上游矽料產能規模仍然還維持在兩年以前。

根據隆基和中環的計劃,兩者2021年矽片產能預計將分別達到105GW和135GW,分別同比大增約23.53%和145.45%。

國金證券分析認為,2020年,整個矽片行業的單晶矽片擴張產能在200GW出頭。而僅2021年上半年,單晶矽片擴張產能就達260GW。

矽業分會的預計是,2021年國內矽料產量48萬噸,海外進口9.5萬噸,在產能利用率非常高的情況下, 對應可滿足約205GW的矽片生產量。

巨大的產能剪刀差,導致今年開年以來,矽料作為矽片的原材料一直處於緊缺狀態,持續漲價。

但擴張的產能在2022年大幅釋放後,2023年行業供給將呈現出充足局面。到2022年底,全球矽料產能有望超80萬噸,全年可支撐裝機約250GW。預計到2023年,矽料總產能將突破120萬噸,支撐裝機超過400GW, 屆時矽料短期的問題將完全解決。

隨著產能釋放, 矽料2022年將保持相對緊平衡的狀態;而到2023年,這一波上漲的紅利就可能結束。

03

週期博弈

時移世易,如今的光伏產業格局卻判若兩然。

曾幾何時,矽料是一個不受資本和企業待見的領域。

2017年末的矽料價格還維持在14萬~15萬/噸左右,而在“531”之後,矽料價格就降至7萬~8萬元/噸。這一波降幅一直持續到去年上半年。到去年6月最低下滑至低值5.8萬元/噸。

矽料價格斷崖式下跌,最終被資本拋棄,企業不願佈局。過去十幾年,許多佈局矽料的企業倒下了,僅有極少數的企業經歷了大浪淘沙、穿越牛熊,上演了“剩者為王”的大戲。

矽料行業不賺錢,自然無法吸引資本投入,也就沒有擴產動作。2018年到2020年上半年,少有矽料企業進行大規模的資本開支。

血淋淋的教訓,以及過去投資失敗的經歷,讓有心投資矽料的企業望而卻步。近年來矽料新進及擴產的企業太少,產能增幅相對下游非常有限。

然而時移世易,如今的光伏產業格局卻判若兩然。

一位光伏業內人士將中游企業對上游多晶矽料的爭奪搶購比喻為“銀行擠兌”:“銀行只有這麼多錢,大量儲戶一窩蜂提現,且不說只是一家城商行,就算是一家大銀行也難承受。”

目前行業產能已經形成了“兩頭(矽料、電池元件)小、中間(矽片)大”的局面,不合理的產能分佈,最終引發整個產業鏈的價值過於集中在某個環節。

原材料環節價格快速上漲,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比較壞的預期下,高價原材料最終會導致元件漲價、電站運營者必須投入更多成本,許多專案不得不向後遞延建設時程,引發整個行業的週期波動。

在碳中和、碳達峰的大背景下,這是一場企業利益與政策堅定程度之間的博弈。但即便是在這場博弈中贏了,對於行業裡的企業來說,恐怕也算不上完全是好事。

04

寫在最後

光伏行業的2021年無疑是幸福的,經歷了一場中國幾十年罕見的大規模政策正向激勵。

但2021年的光伏產業鏈,又是扭曲和畸形的。產業鏈四大重要環節——矽料、矽片、電池片和元件,目前,除了上游的矽料為供不應求外,其他環節皆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況。

矽料凶猛,在當下的光伏週期博弈中,矽料企業仍在享受著週期紅利, 而產業鏈中下游的企業卻嗷嗷待哺。

對於任何一個產業來說,價值不能有效合理分佈,長期下去,將會導致整個產業潰敗。如隆基股份董事長鍾寶申所說的:“這次產業鏈波動需要全行業進行總結和反思。”

如今的中國光伏產業已經在全球遙遙領先,無論是產業規模、企業市值、產業鏈完善度,均位列全球首位。

中國光伏產業的崛起史裡,混亂與荒唐也有,光榮與夢想也有。只是這一次,希望這個行業能夠以更加平穩的姿態走向成熟,就像一位三十而立的大齡青年,沉穩卻不失朝氣。

新增好友mycree2021,邀您進入巨潮投資者交流社群。

本文系巨潮商業評論原創,申請轉載授權請聯絡mycree2021,商業合作請聯絡mycree,新增好友請備註公司和職位。

推 薦 閱 讀

內容不錯,點選 分享、點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