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女董事長再造中航鋰電,百億融資衝刺港股第二大IPO

語言: CN / TW / HK

2022年已經過去了近四分之三,這一年可以說是筆者出生以來經歷和見識到環境最複雜的年份之一,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巨集觀環境,亦或是全球的政治環境,而這些環境疊加在一起共同指向了同一個行業,那就是能源。

俄烏戰爭,全球高溫,世界通脹背景下,能源的價格屢創新高,據wind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24個行業,能源行業歸母淨利潤以72.23%的同比增速領冠全行業。

能源行業的景氣直接傳導到一二級市場,鋰電池行業是其中最活躍的一個版塊。比如,欣旺達的控股子公司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份獲得了新一輪投資,此次投資共有19家投資方,其中包括深圳國資委、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等傳統汽車廠商以及“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

3月28日,衛藍新能源進行一次工商變更,新增華為哈勃投資、順為資本、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吉利控股等一眾投資方。截至目前,衛藍新能源的估值已超過150億元。

比亞迪旗下的弗迪電池正在為上市做準備,2021年4月,比亞迪品牌及公關事業部總經理李雲飛表示,弗迪電池將在一兩年內將推進上市事宜。

脫胎於長城汽車動力電池事業部的蜂巢能源於今年1月在江蘇證監局進行了上市輔導備案,目前,蜂巢能源的上市輔導工作正在進行中。

港交所披露檔案顯示,中創新航(原“中航鋰電”)的IPO申請已於9月9日通過交易所聆訊,擬香港主機板上市,於9月12日至9月22日進行上市前路演,評估投資者需求,華泰國際為獨家保薦人。

中創新航此次計劃募資1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近95億元),若完全行使超額配售權,募資規模可達20億美元,將成為僅次於中國中免20.7億美元募資規模的港股年內第二大IPO。

01 改名謀重生

中創新航 ,原名中航鋰電,看名字應該就知道這是一家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企業,A股股民對以“中航”冠名的企業並不陌生,比如中航沈飛、中航電子、中航高科等等。

中航鋰電成立於2007年,比寧德時代(成立於2011年)還要早上4年,成立之初主要從事磷酸鐵鋰電池生產,重點發展商用儲能市場,使用者集中在大客車等商用車領域,是電池行業的資深玩家。

回顧發展歷程,短短15年的歷史,中航鋰電便經歷了一個企業需要經歷的完整週期,從起步,到輝煌,再到衰落,以及後來的重生,有了這麼一個經歷,中航鋰電顯然比許多年輕企業有了更多處理危機的經驗,也讓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有了更多韌性。

作為典型的高階製造業,動力電池是一個重資產的行業,為了擴充融資渠道,2010年中航工業集團通過成飛整合與中航工業、航空投資、中航投資、洪都航空及興航投資共同對中航鋰電進行增資,成飛整合取得控制權。作為上市公司,成飛整合為中航鋰電募集資金提供了便利。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在政策的推動下開始起航,在公共交通領域開始展開推廣。

經過兩年的發展,2012年,在工信部公告的電動車型中,使用中航鋰電電池的車型總數排名第一,彼時寧德時代剛成立一年。2013年,配裝中航鋰電電池的車型總數持續保持第一,同時拿下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一的寶座。因此,中航鋰電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地位也提升為二級子公司。

接下來的幾年,中航鋰電氣勢如虹,業績增長亮眼,佔成飛整合的營收比重越來越高,從2011年的28.37%增長到了2016年的63.31%。

一個公司最鼎盛的時期,往往也是它危機到來的時候,由於路徑依賴,加上國企冗長的決策流程,中航鋰電並沒有覺察到市場上的新動態,當時電池技術向高能量密度和低耗能的三元電池發展,且新能源汽車從公共交通向乘用車轉移。

沒有及時抓住轉型機會,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業績持續下滑,從而導致了成飛整合2017-2018年連續兩年的虧損,並在2019年淪落為*ST整合。

面對連續下滑的業績,航空工業集團的高層為中航鋰電選了一個能讓其起死回生的當家人——劉靜瑜。

根據招股書顯示,劉靜瑜,51歲,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專業,最高學歷為碩士,在商業管理方面擁有超過18年的經驗。加入中航鋰電之前,劉靜瑜在2003年4月至2018年6月於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這也是一家航天工業集團旗下的企業,在天馬集團擔任過多個職務,其最後的職務為天馬的董事、總經理,主要負責天馬集團的全面經營管理,並於天馬集團任職期間獲得豐富的國際經驗,包括在日本的併購。

2018年8月,劉靜瑜以職業經理人的身份開始執掌中航鋰電,成為董事長兼總經理。接手中航鋰電後,劉靜瑜從內到外對其進行了一番改造,一方面大刀闊斧改革管理層,另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將業務從公共交通轉向乘用車,並採取低價策略,在市場上開始真刀真槍打拼,從而使中航鋰電的風氣為之一振。

以市場為導向,市場化的資金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引入市場化資金既能發揮外部股東的監督作用,又能為中航鋰電的發展注入資金。2019年6月,中航鋰電首次引入戰略投資,成飛整合,金圓集團(廈門市屬國有金融控股集團),2020年12月Pre-A輪融資引入了長江小米基金、基石資本、紅杉中國、廣汽資本、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廈門創投、晨壹投資等多家機構,2021年9月再次引入120億戰略投資,並於2011年11月,改名為中創新航,這也許有著對中航鋰電重新起航的期待。

02 擴產是第一要務

電池產業的壁壘 來自於規模經濟,這已經是行業共識。劉靜瑜多次公開表示,產能是鋰電池企業的核心能力。鋰電池本質上是資源和工業製造結合的產業,規模對這類產業是核心競爭力,有了規模才能更快降低成本,才能提升交付能力。而成本和交付能力現在是動力電池使用者最為敏感的要素。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中創新航擬將此次IPO募集資金用於:(1)新建和擴建多個動力電池和儲能系統的產業基地專案;(2)先進技術研發,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3)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招股書資料,2021年中創新航共有常州、洛陽、廈門三個生產基地有產能,產能分別為8.18GWh、2.36GWh、1.36GWh,共計11.90GWh,綜合產能利用率達到了95.2%。

去年11月,中航鋰電CALB戰略釋出會上,董事長劉靜瑜介紹了中航鋰電未來的產能佈局,規劃形成珠三角、長三角、西南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五大產業基地叢集。上調2025年動力電池目標產能至500GWh ,2030年預計產能達1TWh。

根據業內估算,擴充每GWh產能的投資接近3-4億元人民幣,按照中航鋰電2025年500GWh的產能目標,預計要投入1500-2000億元人民幣,此次募集的95億元人民幣只是算是個開胃小菜。

目前電池企業競爭呈一超多強的格局,寧德時代作為行業龍頭,市佔率遙遙領先,根據前瞻研究院的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儲能電池企業中,寧德時代的市佔率佔到了6成,中航鋰電市佔率排名第三,佔比4.3%,與寧德時代相去甚遠。從集中度來看,CR3佔到市場的近7成。

對比鋰電池行業的市佔率與產能可以發現,產能與市佔率有著正相關關係。5月24日,寧德時代在互動平臺透露,2021年公司電池年度產能為170.39GWh,在建產能140 GWh,是中航鋰電的14倍,市佔率是中航鋰電的13.88倍。

鑑於此,鋰電行業最近幾年在產能上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去年12月8日,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發布了“領蜂600”戰略——2025年挑戰600GWh產能,出貨量450GWh。目前僅有32GWh產能的瑞浦能源,官網顯示2025年將實現產能150GWh。

根據民生證券的預測顯示,2022年全國鋰電池產能1094GWh,預計2025年將翻2倍多達到2650GWh,屆時寧德時代的產能將達到670GWh,依然領先行業,但產能佔比將從2021年的42.78%下降到25.28%,“一超多強”的市場格局將被打破,這也意味著在擴產能來勢洶洶的背景下,中航鋰電能不能保住行業第三還有一定的挑戰。

03 對標寧德時代,中航鋰電還缺點啥

雖然寧德時代備受 行業詬病,但做鋰電池的又有誰不想成為寧德時代呢?本來作為行業第三,中航鋰電最應該的是和行業第二對比,但排行老二的比亞迪既是鋰電池的生產方,又是下游需求方,在模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與寧德時代相比,均是作為第三方來為車企提供動力電池,模式上更接近,也更有可比性。

與寧德時代的收入不是一個量級。根據招股書,2019-2021年,中航鋰電的總營收分別為17.34億元、28.25億元和68.1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98.3%,同一時期,其淨利潤分別為-1.56億元、-1832.8萬元和1.12億元。

仔細翻看中航鋰電的招報表可以發現,實現扭虧盈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補助及補貼的增加。2019-2021年,其收到的政府補助及補貼分別為3.09億元、1.35億元和3.65億元。

中創新航的主要業務分為動力電池業務、儲能系統業務和其他業務三大板塊。其中,動力電池業務是中航鋰電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9-2021年,動力電池業務收入分別為14.10億元、24.99億元和60.65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1.3%,88.5%和89%,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

前期的低價策略讓中航鋰電在市佔率上拿到了優勢,但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即盈利能力遠低於同行。

2019-2021年,中創新航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8%、13.6%和5.5%,相比之下,寧德時代在2019年和2020年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9.06%和27.76%。

如果具體到動力電池業務毛利率,中航鋰電依舊處於末位,2019-2021年,中創新航的動力電池業務毛利率分別為5.2%、13.7%和5.5%,在2019年和2020年,寧德時代的分別為28.45%和26.56%,比亞迪的則分別為18.63%和20.16%。

眾所周知,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鋰礦產生了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問題,從而造成了這幾年鋰礦價格暴漲,進而形成了眾多車企為鋰電池企業打工,鋰電池企業為鋰礦企業打工的行業困境。

招股書顯示,原材料成本是中航鋰電銷售成本的最大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及隔膜的成本。2019-2021年,其原材料成本分別佔銷售成本的77%、76.1%和84.2%。

為了降低成本,鋰電池廠商紛紛向上遊原材料下手,比如寧德時代入股正極材料製造商江西昇華;億緯鋰能入股金崑崙、華友鈷業、大華化工鎖定碳酸鋰和鈷的產能;比亞迪入股安達科技,支援磷酸鐵鋰擴產專案。中航鋰電採取了簽署長期合約的方式來保證供應鏈的安全,這種方式在成本節約以及供應鏈的穩定性上,顯然要弱於投資入股的方式。

在客戶上,中航鋰電還需要奮起直追。自從2020年,寧德時代與廣汽埃安不歡而散之後,中航鋰電便取代了寧德時代,成為廣汽埃安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2021年1月,中創新航在廣汽埃安的滲透率已達到了90%以上。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中航鋰電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13.99億元、23.53億元及56.47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80.7%、 83.2%及82.9%。同期內,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為6.86億元、15.58億元及35.37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39.6%、 55.1%及51.9%。其中這個最大的客戶便是廣汽集團。

相比寧德時代第一大客戶收入佔總收入的10%,前五大客戶佔31.31%,中航鋰電過度依賴大客戶也會削弱其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

最後在研發上,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中航鋰電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36億元、2.02億元、2.85億元,分別佔總營收的7.8%、7.12%、4.18%,同期寧德時代研發投入分別為29.92億元、35.69億元、76.91億元,分別佔總營業收入的6.53%、7.09%、5.90%。從研發投入上也可以看出,中航鋰電想超越寧德時代並非易事。

雖然寧德時代在鋰電池市場上成為同行及車企吐槽的物件,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市場上的號召力及對研發的重視程度會使它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儘管競爭對手可以通過追趕產能來改變市場格局,但能讓一個大企業的衰落的最大原因來自於自身,而非外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作者:風信子,編輯:吾人,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