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全產業鏈飛躍式發展,三個矛盾待解

語言: CN / TW / HK

新能源產業是中國擁有明顯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雙碳目標在帶來壓力的同時,也成為進一步擴大優勢的契機。

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以來,包括風、光、儲、出行在內的中國新能源全產業鏈飛躍式發展:風電、光伏裝機激增、儲能建設加速、新能源車銷量井噴,相關產品在海外市場競爭力快速提升。 

但是,中國雙碳路上發展新能源仍面臨三個矛盾:

首先,新能源產品廣泛應用,生產規模隨之擴大,碳排放從使用環節轉移到製造環節,從分散轉向集中,相關生產企業碳排放增加,減碳壓力上升;

第二,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必須堅持先立後破,在新能源足夠成熟之前,全社會仍需傳統化石能源保證能源供應,同時又需要其持續減排;

第三,海外貿易壁壘顯現,阻礙我國新能源產業向外發展。

9月22日,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兩週年之際,《財經》雜誌在京舉辦第二屆“碳中和高峰論壇”,並在論壇上釋出《中國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中國上市公司雙碳領導力排行榜(2022)》。

會議還邀請了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中石油發展計劃部副總經濟師朱興珊、隆基綠能ESG負責人汪子阜、寧德時代可持續發展總監潘學興、吉利控股集團碳中和管理總監汪軍、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經理、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朱玥共同討論雙碳目標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 大家認為:

1、雙碳目標下的新能源產業不光包含風、光、儲、出行這些代表行業,傳統化石能源的保供價值同樣不容忽視。

2、以物理電網為基礎,與資訊網、交通網、物聯網多網融合互聯的數字化能源網路是碳中和時代的發展目標。

3、以光伏、儲能及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面對向生產製造環節集中的碳減排壓力,應推動綠色生產,並帶動供應鏈上游共同減碳,承擔碳中和中流砥柱的責任。

4、在新能源的發展浪潮中,成本低、技術創新力強的公司將持續獲得資本市場支援,實現跨越式發展。

5、面對花樣翻新的國際貿易壁壘,中國企業更應著力減碳提升自己的綠色競爭力,進而在國際競爭中擴大領先優勢。

01、零碳應成為新能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背景下,新能源市場需求規模正在迅速擴大,光伏、風電、電池、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在降低消費端碳排放的同時,也必然面對生產製造環節快速增長的碳排放壓力。隆基綠能ESG負責人汪子阜介紹,在2030年時全球每年新增光伏裝機量預計將會是目前的10倍左右。因此新能源行業企業的碳排放量一定成程度的上升在所難免。

隆基綠能ESG負責人汪子阜

“使用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以清潔能源製造清潔能源。”這是減少新能源行業生產製造環節碳排放的有效方案。據他介紹,隆基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於範圍2即能源使用帶來的間接排放,因此,公司也努力提升綠色電力的使用比例,例如,將用電量比較大的矽片生產基地佈局到雲南和馬來西亞,利用當地的豐富的綠色水電實現清潔製造;2018年公司進一步提出了Solar for Solar光伏發電製造光伏產品的設想,推動實現全產業鏈的零排放。 

2020年隆基加入了RE100倡議,承諾將在2028年實現全球生產運營所需電力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而到2021年,公司整體可再生電力使用比例已經佔到40.19%,基於RE100隆基也設定了2030年科學減碳目標,即以2020年為基準年到2030年運營範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下降60%,採購的每噸矽料、每瓦電池片和每噸玻璃的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20%,成為國內為數不多設定範圍3價值鏈減排目標的企業。

另外,隆基也認識到帶動上游供應商減碳也是行業頭部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在2021年供應商大會上,隆基聯合了150家供應商發起倡議,呼籲供應鏈夥伴實現氣候承諾,並推動了27家供應商開展綠色供應商自評,又在今年的供應商大會上啟動供應鏈綠色夥伴賦能計劃,攜手上下游合作伙伴持續推進節能減排目標。

與光伏類似,電池同樣面臨著減碳的巨大壓力,但這種壓力也成為推動電池行業進步的動力。寧德時代可持續發展總監潘學興表示:“減碳更是一種動力,我們通過一些創新的方法和手段,用更少的資源、能源以更高的效率去研發、製造更多的電池。寧德時代很早就開始核算我們的產品碳足跡了,涵蓋的範圍包含採礦、化工、機械、上游冶金等,我們現在已經能夠清晰計算每一款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 

手持話筒發言的人為寧德時代可持續發展總監潘學興

通過綜合運用創新措施,寧德時代旗下的宜賓生產基地成為全球首家通過PAS2060碳中和認證的零碳工廠,並且開始在其他基地複製零碳模式。2021年,寧德時代綠色電力使用比例提升到22%,光伏發電477兆瓦時,全年推進351項節能專案,減少碳排放6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單位產品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10.3%。

除了自身的減碳,鋰電池生產的碳排放主要來自供應鏈上游,如正負極的生產,寧德時代針對上游供應鏈夥伴展開了近百場培訓和現場資料的實地調研,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形成切實可行的減碳方案。希望和上游夥伴共同努力,讓零碳成為整個行業共同的核心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行業,整車生產的碳排放僅佔全產業鏈的1%-2%,20%的碳排放是由上游原材料生產及加工帶來,80%左右則產生在汽車使用環節。而隨著新能源車佔比的持續提升,使用環節的碳排放將持續向生產環節轉移,整車廠的減碳壓力持續增加。

吉利控股集團碳中和管理總監汪軍介紹,“吉利汽車針對排放較大的鋼、鋁、塑料生產企業保持關注,這些行業自身已經受到政府和客戶強大的減排壓力,因此作為汽車企業,並不擔心這些行業的減排動力。其他各級零部件供應商是減碳的重點,吉利汽車對各級供應商展開能力建設、提供培訓和工具進行賦能,並提出明確的減碳要求。”

而在使用端,不斷提升新能源車的製造和銷售比例是基本做法,此外考慮到化石能源退出的過渡期還很長,以及新能源關鍵資源的供應安全,吉利還佈局了電動之外的技術路線,如甲醇汽車,通過工業廢氣和生物質制甲醇,甲醇汽車同樣可以實現零碳。根據計劃,2025年吉利品牌單車全生命週期碳排放減少25%以上,沃爾沃品牌單車生命週期碳排放減少40%。

汽車企業的上游供應商數量龐大,涉及行業眾多,雖然每家企業的減碳數量有限,但因為涉及面廣,起到的帶動效應和對整個社會的溢位效應顯著,有減碳“倍增器”的效果。同時新能源車作為普通消費者最容易接觸和感受的減碳消費品,汽車企業當仁不讓,要承擔起提升廣大消費者零碳意識的責任。

02、零碳不能忽視化石能源

對於雙碳目標下傳統能源企業的價值,中石油發展計劃部副總經濟師朱興珊提到了三個主要作用:“一般在討論雙碳時,就把我們 (傳統能源企業) 排除在外面了,說我們是被淘汰的物件。但是我覺得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傳統能源還是要發揮一些支撐作用,尤其是天然氣將發揮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靈活性作用、補位和替代高碳高汙染能源的基礎性作用以及助力氫能 發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

除此之外,傳統能源企業在保供,保障能源安全當中的價值目前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供都是以中石油為代表的傳統能源企業的首要任務。而在保供之外,減碳方面傳統能源企業也有獨特優勢,尤其是在大型新能源基地的建設方面,優勢尤為明顯。 

“首先我們油氣田大都在三北地區,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在我們油氣礦區裡邊,我們擁有土地,這是資源優勢。第二我們有天然氣,有地下儲氣庫。風、光發電具有不穩定性,在風、光電上不了網或者是比較豐富的時段,我們制氫,把它注到我們的地下儲氣庫去,跟天然氣混合了,相當於我們在地下儲氣庫就把天然氣和氫混合了,在我們缺電的時候用摻氫的天然氣發電。第三我們有大量的現金流,可以投很大的專案。”

大型新能源基地將成為傳統能源企業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綠色發展三步走的關鍵支點,根據朱興珊介紹,到2050年中石油新能源要佔半壁江山,而目前的油氣產量水平仍將繼續保持。

03、零碳將擴大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優勢

中國2020年提出雙碳目標,為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構建以新能源佔比逐步提升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等政策出臺,進一步釋放了新能源的發展潛力,距離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還有40年的路途,未來能源的業態會怎樣發展,蘊含怎樣的投資機遇呢?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認為,碳中和時代新的能源產業會呈現四大趨勢:

第一,能源供給側,毫無疑問是綠色、低碳、清潔的能源替代;

第二,網路側,中國將構建新型能源網路,其特點是以物理電網為核心基礎,與數字化網路疊加,並且與供熱網、燃料燃氣等實現互聯構成安全能源網路,與交通網實現互聯,並在這樣的過程中催生新技術和新業態;

第三,用電側,微電網、微能網會獲得發展,形成綜合能源系統,並催生出新商業模式;

第四,發展的總原則是先立後破,傳統能源的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的可靠供應、可靠能力的基礎之上。

“新能源在中國發展空間極大”,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經理、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朱玥說。

他認為,雖然近期能源短缺煤電重新引發市場關注,但是,全球向著新能源方向發展的大趨勢並沒有變;中國由於擁有技術、規模生產能力、人才,在新能源領域的全球競爭力,正愈發凸顯。技術迭代和新能源應用場景的創新,也將進一步推動其發展。未來成本低和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公司會持續獲得資本青睞。

新能源產業是中國為數不多擁有顯著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不過最近國際市場環境日趨嚴峻。歐洲通過“碳稅”,力圖將歐洲的碳核查機制、碳定價體系推向全球,謀求零碳經濟遊戲規則制定者的角色。而美國則大力補貼本土新能源產業,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車均在其中,其補貼方式與過去十餘年中國的做法如出一轍。

但越是面對嚴峻的競爭環境,優勢企業越應該積極踐行ESG,注重減碳。優勢企業有實力承受減碳措施帶來的短期成本壓力,而且由於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明顯,減碳成本還會低於競爭對手。因此越強調減碳,中國企業的綠色競爭力越突出,領先海外競爭對手的優勢就越明顯,碳中和將成為中國新能源產業進一步擴大領跑優勢的契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財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作者:不止十一人,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