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搶專案,他們把辦公室開到了蘇州

語言: CN / TW / HK

蘇州正在成為中國創投的第三極。

文丨張雪

編輯丨張麗娟

來源丨投中網

今年上半年,除了北上深,還有哪個城市投資活躍度最高?答案是蘇州。為啥這麼說?我最近在跟投資人約採訪聊天的時候,他們頻頻跟我提及到了蘇州。

而這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中科創星合夥人袁博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對蘇州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常趕不上車,因為排的專案太滿,有時聊得深入就忘了時間。”

長期深耕在蘇州本地的元禾原點的管理合夥人費建江對此也有同感,除了客觀上的一個個新增的投資機構辦公室,他更明顯的感覺到投資人在蘇州的密度和出現頻率有了明顯提高,“頻率上至少翻了五倍。”

而另一個則是關於同行之間的打趣,費建江談到有時到北京出差看專案,北京的同行會說:“你怎麼還來北京出差,北京沒有什麼好專案啦,我們現在都去你們蘇州找。”

的確,有資料顯示,2020年,蘇州平均不到2天就有1起融資事件發生,平均每起交易金額1.38億元,超6成融資事件發生在蘇州工業園區,184個公開融資的專案中48個融資金額在億元及以上,18個專案連續完成2輪及以上融資,醫療健康領域融資額94.27億元。

蘇州正在成為中國創投的第三極似乎已經不是個需要論證的話題了,那麼蘇州為何受到創投圈的歡迎,它是如何慢慢起勢的?它又想成為誰或者超越誰?

“去魚多的地方釣魚”

當一個城市能同時滿足募資和投資兩個方面時,那無疑是受到追捧的。用投資人的話來說就是,“去魚多的地方釣魚,這裡能摸到錢,同時又能看到很多好專案,誰不想來呢?”

具體而言,單單募資層面,去年5月,蘇州吸引近200家知名創投機構匯聚一堂,眾多VC/PE大佬現身,蘇州現在已經成為了VC/PE募資的首選地。

其次,經過十幾年的積累沉澱,蘇州整個創新生態已經打造的比較完整了,這之中包括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完善程度,政府的管理和營商環境,人才的供給,甚至是創業者本身的家庭生活。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優質的創業專案。在袁博看來,蘇州最明顯的變化在於人才更高端了,創業者在經歷、眼界等方面的素質更好了。

也正是如此,蘇州出現了很多被機構爭搶的專案以及細分行業的隱形巨頭們。

比如最近就有傳聞稱,蘇州的一個新能源專案被三十幾家機構爭搶。再比如,去年在蘇州艾博的C+輪融資中有多大數十家機構參與,最終八家機構共同出資了3億美元。

費建江談到,他們最近出手了一家儲能公司,今年僅融了一輪,便去做了上市輔導。

當然,如今蘇州“魚多”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在早期,創業者來到蘇州還是有些顧慮的。

據費建江回憶,他最早在2005年參與了蘇州的第一家早期高科技專案,該專案創始人是從美國回來的,當談及公司未來發展時,這兩個創始人對蘇州最大的一個擔憂就是招不到需要的人才。

這背後的原因有兩個,當時,蘇州本地的人才供給很有限,沒有幾所大學。此外,蘇州是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即大部分企業都是外資在中國的工廠。

如何打消這個顧慮,費建江認為,人才是依附在企業上的,如果蘇州的高科技專案足夠多,人才自然也被吸引過來,他進一步透露了自己的投資計劃,即每年至少投十個公司,這樣下來,不超十年人才就能夠被聚集起來了。

事實上,不到2015年,蘇州產業園區的企業已經遠遠超過了100家,達到了大幾百家,人才問題也迎刃而解。在這期間,蘇州政府也引進了多所大學在蘇州建立分校,形成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同樣,在醫療領域也是如此。

據悉,在2008年左右,蘇州就開始佈局生物醫藥。但現實是蘇州生物醫藥的產業基礎非常薄弱:沒有大的藥廠,沒有人才,甚至連三甲醫院數量也很少。

為了能夠在2015年在生物醫藥上做出一些成績,蘇州政府與產業各方希望通過會議的方式來打造人才聚集、產業聚集的氛圍。

但在當時,別說蘇州了,就是全國也沒有極具行業影響力的業內高水平會議。於是,他們把視野放到了國際上,並引入了諾貝爾得主詹姆斯·沃森創辦的冷泉港實驗室。2010年,冷泉港亞洲在中國蘇州工業園區掛牌,併成為了冷泉港實驗室在美國以外的第一個分支機構。

企業來了,人才來了,投資人自然也來了。

據悉,諸多國內一線投資機構在蘇州積極佈局,如啟明創投、毅達資本、高瓴資本、禮來亞洲基金、君聯資本等,還有一些頭部產業資本,如哈勃投資(華為旗下)、位元組跳動等。

截止到2022年8月,蘇州投融資事件超2000起,1000+家企業獲得過融資。其中紅杉中國投資蘇州8次、深創投投資6次、高瓴創投投資5次、IDG 資本投資4次。

蘇州最近比較受創投圈關注的一個事情應該是8月,GGV紀源資本蘇州創新中心揭牌。

其實,這並不是頭部機構第一次在蘇州設立創新中心。去年,高瓴蘇州創新中心成立,並設立蘇州高瓴祈睿醫療健康產業基金。更早之前,2020年7月,深創投與蘇州工業園區下屬最大的園區開發平臺新建元控股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如果說吸引中小創投機構來蘇州,更多是政府主導的,那能夠吸引頭部機構,則是產業創新生態主導的。

袁博也透露,中科創星也即將在蘇州開設辦公室,成立基金。但他談到,在來蘇州開設辦公室之前,中科創星已經在蘇州投了二十幾個專案,涵蓋了新能源、半導體、光電等領域。

蘇州式打法

經過一輪的交流和採訪,我們發現蘇州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蘇州,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是2019年,這一年科創板開板,硬科技投資被正名,同時伴隨著蘇州企業的上市潮,蘇州也開始被投資人重視。“感覺來蘇州的投資人一下子變多了。”

但其實在被看見之前,蘇州已經在這些產業深耕多年,並具備了幾個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

其一,目標明確,主要吸引中小企業。

從地理上看,蘇州離上海近。 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蘇州園區站20分鐘到達上海、60分鐘到達南京,與滬、寧、杭融入同城高鐵網。

這樣一來,當上海的產業選擇外移的時候,會很自然地到蘇州。值得一提的是,蘇州的產業政策、配套等方面比上海更大膽、更領先,給到初創企業的機會也多。

有投資人告訴我們,他們在最開始跟專案溝通時,如果覺得適合蘇州,就會直接建議創始人把公司落到蘇州,因為這樣,創業者既能得到上海的一些優勢,又能疊加蘇州的特點,比單獨在上海更好。

從投資人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建議被採納的概率很高。

“核心邏輯很簡單,大城市特別是像上海、北京這樣的,因為它經濟體量的問題,所以大多數時候政府的關注點是在那些大公司身上,對小公司的關注是不足的,甚至關注不到。”

其二,母基金生態好。

一方面,當地蘇州國發、蘇州基金、東方國資、相城基金、元禾辰坤等機構LP,都是股權投資行業的重要出資方。同時也推出了天使引導基金等。

另一方面,蘇州當地企業和企業家也在股權投資基金方面有所配置。比如,去年7月8日,孫飄揚代表恆瑞集團與蘇州市政府簽約,將集團生物醫藥研究院和總部基地落戶蘇州工業園區。

所以蘇州不僅有錢,而且還是市場化的錢,這就吸引了一批比較優質的GP。畢竟相比於,一些穩字當頭的地方政府基金,市場化的資金更符合風險投資的本質。

其三,不追風口。 當前,蘇州已經被貼上了硬科技與生物醫藥的標籤,這兩個賽道也被資本熱捧。然而,硬科技和醫藥也都是等待期長,風險高的賽道。

我們也看到在這兩個賽道,甚至現在比較火的新能源和新材料,蘇州的佈局都是超前的。

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早在十幾年前,蘇州就開始佈局半導體整個產業鏈,從上游的晶圓廠到下游的封裝測試廠,再到一批IC設計的公司,生物醫藥也是如此。

不追風口,也就意味著要伴隨企業從0到1,從1到N,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成長過程。同樣因為不追風口,其實蘇州並沒有特別知名或者市值高的代表企業。

一位接近蘇州政府的人士表示,蘇州政府的風格比較內斂低調,且相對尊重市場的力量。從蘇州政府來講,更願意把資源用一個市場化的方式配置到眾多公司裡。它不會像合肥一樣,舉政府之力去重點砸一兩個專案。

此外,“合肥模式”是需要有時間視窗或者說把握時機非常重要,如果在不合適的時間進入一個錯誤的行業裡,很有可能會失敗,有些地方政府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失敗案例。

這也導致了蘇州的一個特點,即上市公司數量多,但整體的市值並不大。

具體的,蘇州市境內外上市233家公司中,境內A股上市公司190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五,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46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三。截至8月末,蘇州境內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約1.8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七。

蘇州,欲與深圳試比高

最近兩年,以創投出圈的城市名單在慢慢變長:合肥、青島、長沙、成都、蘇州、南京位列其中。那麼在這個名單上,誰又被蘇州看做的對手?

我們得到的答案是都不是。從模式上來講,蘇州有其獨特性,與其他城市沒有可比性。從省內來講,蘇州領跑十幾年,南京雖然發展勢頭迅猛,但與蘇州終究是差了一大截。

據市金融監管局訊息,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蘇州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分別為21家、29家和42家,加上今年以來新增的21家,2019年以來新增上市公司的數量佔到我市目前上市公司總數的48.5%,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上市企業為近三年上市。

“蘇州雖然是個地級市,但一直有一個一線城市的夢想。”一位投資人表示。

很多投資人告訴我,蘇州其實一直把深圳作為對標地。

一來,這兩個城市在發展路徑上還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更國際化些。比如蘇州的工業園,當時是跟新加坡一起合建的,在設計規劃、辦事流程等方面,蘇州借鑑了新加坡很多經驗。再看深圳,實際上深圳借鑑了很多港澳的經驗,市場化也比較成熟。

從經濟本身的體量,蘇州和深圳的差距其實並不大。早些年的時候,蘇州與深圳的經濟體量甚至一度接近。

最近兩年,反倒是拉開了一些差距。背後原因有深圳是經濟特區的優勢,但更多的是深圳創新型企業不斷地湧現。從華為到網際網路時代的騰訊再到硬體獨角獸大疆,這些企業共同構成了深圳經濟發展的後勁。

其實,蘇州也希望能在高科技行業持續培養,有一個長久的經濟增長動力。但由於蘇州主要是扶持一些中小企業的發展,要等到他們長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企業還比較漫長,並且有難度。

好在,蘇州的科技企業正在批量上市,未來幾年,蘇州也有了趕超深圳的趨勢。

從資料上來看,今年上半年蘇州的上市退出比深圳多,蘇州上科創板的公司比深圳多。另外,2021年底,蘇州境內A股上市公司中屬於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產業,佔比近九成。46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全部位列其中,都屬於未來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這說明在過去10多年當中,兩個城市走了不同的發展路徑。但蘇州這種優勢能夠持續多久,深圳未來能否迎頭趕上還是個未知,確定的是,當下,蘇州已經開始厚積薄發了。

轉載、合作、加入粉絲群請聯絡小助理

(微訊號:ChinaVentureWeixin)

隨手點贊:+1:,戳個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