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西瓜”特效出圈背後:特效審美的新進路

語言: CN / TW / HK

編輯導語:最近,一個超長西瓜特效在抖音火了起來,並佔據了抖音的特效熱榜。而在超長西瓜、檸檬頭等搞怪特效爆火現象背後,其實折射的,是現代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某種審美趨向。本篇文章裡,作者就這一趨向進行了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當你開啟抖音,卻看見一個抖動的西瓜發出了寶寶般的嚶嚀聲時,不要驚訝,這正是當下爆紅的超長西瓜特效。

「超長西瓜」特效影片

乍看這一特效和其他搞怪特效如檸檬頭、猩猩臉等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面具載體的變換而已。然而正是這樣一個露出眼睛與嘴巴的西瓜頭,如今已經成為抖音特效榜裡熱度最高的特效,並衍生出了許多模仿創意挑戰:#寶寶瓜能有多可愛##疲憊的西瓜頭眼神#,頻頻衝上抖音挑戰榜前三。

“寶寶瓜”話題挑戰已有1.1億次播放量

事實上,超長西瓜並不是搞怪類特效出圈的首例。比起精緻的美化特效,搞怪特效細節粗糙,視覺誇張,甚至有些譁眾取寵的嫌疑。因此,要想追溯搞怪特效走紅的根源,深究超長西瓜特效本身的視覺元素仍然遠遠不夠, 然而將視角拉的更高之後,西瓜特效們的背後似乎折射出了一條現象審美的新進路。

一、從“寶寶瓜”到“疲憊瓜”:一場場賽博現實扮演遊戲

有趣的是,「超長西瓜」特效釋出開始,遠沒有獲得現在這麼多的關注,畢竟一個簡單的西瓜頭特效,以及屏身配合帶來的互動,讓趣味也僅僅只能停留在使用特效的那十幾秒內。

然而當特效配上話題挑戰時,特效本身的意義便從視覺體驗轉向了更加現實指向的賽博實踐。

在#寶寶瓜能有多可愛#的特效影片中,人們或是給真的寶寶們用上西瓜特效,配上嬰兒的哭聲,打造最真實可愛的“寶寶瓜”,又或是不少大學生們自己用上西瓜特效,模仿嬰兒的眼神與表情,配上輕微的扭動,從而偽裝成大學生版“寶寶瓜”。

而在寶寶瓜的扮演過程中,西瓜特效本身充當的是人們在現實與虛擬空間之間切換的面具,僅僅只用露出眼睛與嘴巴就能完成一次特效扮演,給足了使用者隱私保護的安全感與便利感。

“寶寶瓜”挑戰裡網友發出偽裝寶寶瓜教程

不僅如此,相較於其他需要反覆美化與加工的顏值特效,換上西瓜特效這一行為本身如同給予了現實中的人們一次完全卸去身份束縛的機會。不必在意妝容美醜,也不必在意著裝是否得體,只要扮演的“寶寶瓜”眼神足夠無辜,神態足夠單純,這場賽博現實扮演遊戲的終點就已經成功抵達,甚至完全不必在乎它是“寶寶瓜”、“老人瓜”還是其他任意的具象。

進一步說,扮演“寶寶瓜”的最終指向並不是為了真正變成一個帶著西瓜頭特效的嬰兒,即使被觀眾評價為“大學生的眼神總是乾淨又愚蠢”,然而 在這場放下美醜與現實標準的賽博扮演遊戲裡,更關鍵的命題在於“我”終於獲得了一次沒有現實束縛、隨意扮演身份的快速遊戲機會,而這正是人們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尋覓的。

如果說“寶寶瓜”的扮演遊戲更注重特效使用的趣味性,“疲憊瓜”的扮演遊戲卻更像一扇情感共鳴的視窗。在#疲憊的西瓜頭眼神#特效影片中不難發現,人們通過模仿社畜們迷茫、沮喪的眼神,營造出不堪生活重負的疲憊生存現狀。

隨著“疲憊瓜”影片的不斷流變,“疲憊瓜”的扮演也從單純的疲憊眼神模仿轉向了“看見媽媽進門的不同眼神”“弟弟用我口紅畫畫的前後眼神”等多重套路,而這其中,情感共鳴的聚合也以單一的社畜情感為基點,聯結了不同社會語境下的現實情緒,從而織就成這場狂歡遊戲裡的情感圖譜。

“疲憊瓜”

事實上,「超長西瓜」特效與“寶寶瓜”、“疲憊瓜”話題的繫結並不是搞怪特效的第一次出圈。如前段時間「猩猩臉」特效也掀起了“我的社恐姐妹”話題挑戰狂潮,人們佩戴著猩猩臉特效,分享姐妹之間的社恐故事。

「猩猩臉」特效影片

然而與先前的搞怪吐槽影片不同的是,“疲憊瓜”影片在艱難的現實困境下呈現出了一種奇妙、溫暖、不惹人厭煩的詼諧感。

如有博主在“疲憊瓜”的扮演中,前後打造了“試圖模仿社畜疲憊眼神”與“媽媽給自己一個冰淇淋的開心眼神”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象,並在影片文案中大方承認自己是個“媽寶女”,從而將“媽寶”這一在輿論環境中飽受爭議的形容詞融化成一項飽含驕傲、溫情的賽博詞彙與標籤。

自然,媽寶本身寓含的男性氣質與對母性關懷的依戀之間的衝突並沒有得到過多消解,然而在“疲憊瓜”與“媽媽瓜”的反覆橫跳中,“媽媽的好寶貝”這一層親情的最本質定義正在賽博扮演遊戲裡慢慢褪去被汙名化附上的譏笑與諷刺,從這一層面而言, “疲憊瓜”與“媽媽瓜”的扮演,或許也正是人們對現實汙名化困境無聲卻有力的對抗,試圖用詼諧、幽默的方式還原最真實的依戀與關懷。

二、美化vs搞怪:我們越來越不追求精緻的特效了嗎?

當如「超長西瓜」般的搞怪特效不斷興起的同時,有不少特效設計師與特效使用者感慨: 我們的特效正在走向粗糙的消亡。

感慨的出現並非完全空穴來風。對比國內抖音、快手與國外ins、snapchat的特效便不難發現,抖音、快手的特效畫風的確存在著部分畫風不夠精美、高階感略有匱乏之處,且前段時間抖音舉辦的“特效製作大賽”使得部分創作者為了創作獎勵簡單製作便草草了事,導致抖音特效中常常出現著令人啼笑皆非的特效貼紙。

抖音美人魚特效

自然,特效畫風的不同與國內外使用者群體的特徵有著密切聯絡,然而從精緻審美到搞怪審美的嬗變中, “我們是否正在放棄對質感本身的追求” 這個問題卻並不是那麼容易蓋棺定論。

事實上,使用者對於人像特效的現象審美體驗往往是通過 “現實性意象的懸置——意向性客體的再構造——現實性意象的還原” 這一動態機制而實現的。人們在使用人像特效的過程中,往往先將現實生活中自己的真實意象懸置一旁,抽離出其中最動人的幾項特質在特效使用中進行再鑄造,並試圖通過與他人在社交平臺中呈現的現實性意象進行對比與還原。

因此,精緻與質感的定義就可以具象為兩大層次: 一是“我”如何賞識“我”的現實意象?二是“我”如何賞識他人的現實意象?

從這個層面而言,我們從未停止過對於“精緻”的想象。

固然,從搞怪特效本身的視覺元素來看,它們是粗糙的、獵奇的、不合常理的。試想,現實生活中,我們何曾見過像薯條版的西瓜、長頭髮的土豆、以及月亮般的狗,似乎當人們不賦予它們現實話題的意義時,除了博人一笑之外,它們什麼也不是。

然而現象審美就是這麼一場不合情理卻又極具結構化的體驗活動。對於使用特效的個體而言,特效作為體驗客體而言,對不同主體具備著不同的價值屬性,從而塑造了不同的體驗範疇。有人將特效本身看作是一件審美作品,因而對特效本身的細節與審美價值十分重視;而有人將特效看作講述短影片故事的一項輔助工具,更在意特效對內容故事感的賦予程度與適配程度。

正因為特效與影片內容的緊密相連與難以割捨,使得後者的審美路徑成為了短影片使用者的主流選擇,又或許這不再是兩種不同的審美路徑,而是審美價值的表層與深層之分。

站在這個視角再向前回望時,事情的全貌便更加開闊。

固然搞怪特效本身的視覺依舊粗糙,但人們利用特效背後所闡釋的故事卻更加動人與精緻。

無論是b站上up們紛紛帶上“檸檬頭”特效自嘲《住院時偶遇前男友》《回憶童年尷尬瞬間》的往事,還是抖音裡博主們帶上西瓜頭特效用眼神的變幻上演著一出出溫情喜劇,都在闡釋著人們對故事時間流裡過往、當下、未來更加自如的組織與體驗方式,加之搞怪特效相較於美化特效而言更加強調屏身之間的互動體驗,使得特效與個體之間的具象化互聯更加明顯。

b站檸檬頭影片

至此,問題的癥結不再是人們的特效審美本身是否在“自願下沉”,換一個更加包容的視角看待, 或許可以解釋為人們對於生活的“精緻”與“粗糙”不再有著涇渭分明的審美區隔,擁抱粗糙本身也是在擁抱那個不夠體面卻依然動人的生活本身。

自然,我們期待更多精緻的、美麗的特效不斷湧現,從而豐富人們的審美視野,但不可否認,至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如「超長西瓜」、「檸檬頭」、「猩猩臉」般的特效仍將反覆出圈。

值得相信的是,人們正在不斷通過幽默的自嘲與善意的評價在特效的扮演與觀看中消解對現實的不平與憤懣,然而即便那些“疲憊”“消極”的自我並沒有在特效遊戲中被修復,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大關係, 因為人們早足以在現實的蹣跚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有些搖擺卻足夠浪漫生存的姿態,人們要的,是一次沒有現實束縛、自由自在的可能性。

只要還能看清並擁抱那些粗糙卻溫暖的細節,又何必在乎面具本身是否足夠精緻呢?

(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馬冬梅,公眾號:知著網(ID:covricuc)

原文連結:http://mp.weixin.qq.com/s/8cimhK1OJIpaOG9OPNnRyw

本文由 @知著網 授權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