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 把聽播客當成維基百科:完美的非正式學習資源庫
本文原載於 Listen Notes ,作者系播客搜尋引擎 Listen Notes 作者 Wenbin Fang 。原文標題 Why Podcasts Are My New Wikipedia —the Perfect Informal Learning Resource ,作者授權少數派翻譯併發布。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聊聊為什麼在我非正式學習時,播客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我對維基百科的使用。同時也會聊聊我是怎麼一天聽五個小時以上播客的。:)
對愛情的渴望, 對知識的追求 ,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伯蘭特·羅素 自傳序《我為什麼而活著》( 全文 )
維基百科:非正式學習的資源庫
在 Web 2.0 時代(二十一世紀零零年代中期至一零年代早期),維基百科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非正式學習資源。每當我想了解新話題、歷史事件或是名人時,我都會在 Google 上搜索。維基頁面通常就在前幾個搜尋結果之中。
我會先讀維基頁面,再決定是不是要繼續深挖這個領域(比如找到這個主題下可讀的書)。大多數情況下,我讀完維基頁面就瞭解了足夠多的資訊,然後轉去其他話題。
舉個例子,當我想學習 Django(一個 Python 程式設計框架),我會從維基詞條 Django(Web 應用框架) 開始,就像瞭解 唐·瓦倫丁 的生平、 京都 、 昆陽之戰 、《 權力的遊戲 》的概述以及更多其他事物一樣。
注:閱讀維基頁面只是學習的開始,這就是我所說的「非正式學習」。如果我有了足夠的興趣,我就會尋找其他更嚴肅的資料(比如書或程式設計文件等)來進行「正式學習」。
播客:另一個非正式學習的資源庫
2013 年左右,我開始作為軟體工程師全職工作。在開放式辦公場所,很多知識工作者電腦工作時都聽歌,用著 Spotify、Pandora 或是其他類似的產品。
但我對整天聽音樂卻不學點新東西有些罪惡感。作為替代,我開始在工作時(主要是寫程式碼時)聽播客,從這些播客中吸取大量資訊,像是真實罪案,新聞,工程師、風投人和企業家的職業之路,還了解了些歷史事件。
等等,程式設計的時候怎麼可能聽播客?
其實,除了編寫「if...else...」邏輯,現代軟體工程中還有很多「低思考量」的任務,比如編寫單元測試、重構程式碼、從 Stack Overflow 上覆制貼上、調整 CSS 樣式、調整某個伺服器軟體的配置、搞第三方 API、折騰 HTML、配置 IDE、配置開發環境、等 CI 跑完、為了測試新技術寫點一次性程式碼、在本地試驗一些低風險的 DevOps、給同事的程式碼做審查前測試、手工做 QA……
而且我也不是唯一一個聽著播客打程式碼的人——

到了 2016 年,我發現自己從播客中獲取的資訊比電視、YouTube 還有新聞網站這些媒介中都要多。準確說來,我寫程式碼、通勤、鍛鍊、買菜……都在聽播客,每天一共會花至少五個小時。
基本上,只要我的手和眼在忙但腦子很空閒,我就在聽播客。
像維基百科一樣,播客讓知識變得更易於獲取。網際網路上海量的播客幾乎能覆蓋每個話題。
截至 2021 年 9 月 ,網際網路上可供公開訪問的 RSS 訂閱播客有超過 260 萬個,共超過一億一千三百萬集。
這些數字和其他媒介比起來如何呢?
比起寫書、寫博文或是做視訊,播客更容易生產,它為能夠生產內容的主題專家們降低了門檻——他們只用在一支麥克風前聊天就行了。而作為普通聽眾,能聽專家往耳朵裡傾倒知識,這是件多酷的事啊!
最棒的是播客是免費的!確實也有些獨家播客是在付費平臺上架的,但大部分優秀的播客仍然免費收聽。當然,它們許多有廣告支援,所以聽廣告的時間並不算完全免費。可能是我有點偏見,但我覺得播客廣告並沒有 YouTube 廣告那樣討嫌。:)
我為自己建立了 Listen Notes
在 2017 年初,我建立了播客搜尋引擎 Listen Notes 來幫助我自己找到有趣的播客單集。畢竟有那麼多播客,我不能全部訂閱。
以前的播客收聽模式是訂閱幾個節目,然後只聽來自它們的新單集。在 2013 年,還沒有這麼多播客的時候,這招可能可行。這就像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我們給幾個網站加了書籤,然後一遍遍訪問它們,因為網際網路上本來就沒幾個網站。當播客的體量擴張越來越快,這個「訂閱然後聽」的模式就不再有效了。
慢慢地,我給 Listen Notes 增加了一些新功能,然後在 2017 年末把它變成了我的全職工作。到現在,我已經全職開發 Listen Notes 四年多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參看 Listen Notes 的技術堆疊 。
我自己這個奇特的發現與消費播客內容的方式,具象化展示出來,就是 Listen Notes。
我具體是怎樣聽播客並把它們當成維基百科的
我聽播客是圍繞一個 主播放列表 進行的(在 Listen Notes 上製作)。

順便一提的是,在很多線上平臺上,嵌入一個播客、一個單集或是一個播放列表都是很容易的。
從 2017 年後期到我寫這篇文章時(2021 年 9 月),我已經聽了超過 4800 集播客。

我在 Overcast 上訂閱這個主播放列表。除此之外,我沒有單獨訂閱任何播客欄目——這一點和大多數播客聽眾都不太一樣。我還有一個和妻子共享的純中文播客列表。我們都會定期將單集新增到這個列表中。當我們在公路旅行時,一起在車裡聽播客很有意思。

我每天都會好幾次把單集播客往主播放列表里加。
如果你是 Instapaper 或者 Pocket 使用者,你可能對「稍後讀」的概念很熟悉——遇到一篇線上文章,但當下沒時間讀完,就把這篇文章放進 Instapaper 或者 Pocket 稍後再讀。
在 Listen Notes 上,我把這個功能命名為「稍後聽」。我有這麼幾個發現新單集的渠道。
第一,當我遇到感興趣的話題或人時,我就直接在 Listen Notes 上搜索,往主播放列表里加一些單集。這和我用 Wikipedia 的方式很類似。
很多時候,我會在 Listen Notes 上搜人名。比如:
- 想學習一個新的程式設計框架中的基本概念?直接搜這個框架作者的名字,然後大量聽他們的播客採訪。比如 Vue 的作者 Evan You ,還有 Rails 的作者 DHH 。
- 即將會面矽谷投資人?搜投資人的名字來了解他們。比如 Mike Maples (Floodgate)和 Adam Draper (Boost VC)。
- 有公司剛剛被收購了?搜尋創立者的名字瞭解這家公司的歷程。比如 GitHub 的 Chris Wanstrath ,Plaid 的 Zach Perret 。
- 看到推特上有人討論歷史時間?直接搜尋參與其中的人名。比如 Charles Manson 。
- 不知道要不要買這本書?搜作者的名字。比如 Nir Eyal , Elaine Pofeldt 。
第二,我會看 Listen Notes 的 此刻正在聽 頁面,它會展示人們正在 Listen Notes 平臺上聽什麼。每次檢視這個頁面時,我都會對播客內容的多樣性感到驚訝。我經常這樣找到 Apple Podcasts 上零評論的不知名播客中出現的有趣單集節目。

第三,我會看一眼收藏的播客的最新集。 稍後聽 播放列表可以同時包括單集和播客欄目。我通常把這些收藏的播客按最近釋出日期排序。它們都是我喜歡的播客,但我不大可能有時間(和興趣)把每一集都聽完。
到目前,我一共給 70 多個播客加了書籤。值得一提的是,我並不能 訂閱 70 個播客,否則湧入的大量新單集就會讓我不知所措。

此外,在每一個播客頁面( 範例 )或者單集頁面( 範例 ),都有至多八個類似播客/單集的推薦。

第四,Listen Notes 的 Chrome 擴充套件程式 會推薦和我瀏覽的頁面相關的播客。我因為總是好奇一家網站(或者公司)有沒有官方播客而做了這個擴充套件程式 :)。結果發現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做自己的播客了。

最後,我也會通過口口相傳得到一些播客推薦,像是從推特上、 Newsletter 郵件 裡或者朋友在資訊裡提到的推薦等等。這招是很老套,但它對所有媒介形式都很適用。
從我的主播放列表聽播客時,我從沒缺過內容聽,同時我也從沒覺得內容太多。
幾年前,當我訂閱了差不多十個播客,它們的新集數就開始讓我覺得手忙腳亂——並不是每一集都值得去聽。所以我沒聽過的單集就越堆越多。
現在,我會精心選擇真正想聽的單集,這讓我得以探索數以百計,很快將數以千計個不同的播客頻道。
AirPods
當然啦,我聽播客用的是 AirPods!前文我說過會和妻子一起在公路旅行時聽播客,其實我們一起買東西時也會一起聽播客。
把多部 AirPods 連線上同一部 iPhone 很是容易。

我的播客收聽流程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複雜?是有一點。不過濃縮起來,它就是一個主播放列表,一個我用來非正式學習的音訊版維基百科。

如果你想聽聽我平常在聽些什麼,可以 訂閱我的主播放列表 。或者你也可以在 Listen Notes 做一個你專屬的播放列表。
關聯閱讀
> 下載少數派 2.0 客戶端、關注 少數派公眾號,解鎖全新閱讀體驗 :newspaper:
> 實用、好用的正版軟體,少數派為你呈現 :rocket:
- 為什麼 iPhone 14 Pro 在我看來是「里程碑式」的一代?
- 聽播客也要收集精彩片段,哪個應用更適合?
- 派評 | 近期值得關注的 App
- 超 200 款模板全新登場,讓人人都能輕鬆做出好設計:Pixelmator Pro 3.0
- 從資訊獲取到內容產出,這是一位新聞傳媒學生的「數字文具盒」
- 數字文具盒|將知識內化為個人資料庫:這是我的筆記工作流
- 具透 | iOS 16 通知管理迷思,一個通知的 N 種呈現方式
- 市場跌跌不休,能否峰迴路轉?(少數派投資)
- 數字文具盒|Word 寫論文,也可以很好用
- 靈動島:欲蓋彌彰與巧奪天工
- iPhone mini 系列停更後,小屏手機還能選什麼?
- 數字文具盒|這些 app 幫我度過讀研時光
- 新玩意 120|少數派的編輯們最近買了啥?
- App 1 | 用三個單詞定位世界的任一角落:what3words
- 今年僅此一次大更新,Windows 11「正式版」亮點速覽
- 早鳥特惠 | 按下錄音鍵,以播客的名義記錄你的世界
- 投資沒有捷徑,靠運氣賺來的錢終究留不住(少數派投資)
- 譯文 | 把聽播客當成維基百科:完美的非正式學習資源庫
-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這樣搭建自己的全鏈路知識系統
- 全面、全能、全天候:躍我 GTR 4 & GTS 4 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