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的時代,我這樣搭建自己的全鏈路知識系統

語言: CN / TW / HK

Matrix 首頁推薦

Matrix是少數派的寫作社群,我們主張分享真實的產品體驗,有實用價值的經驗與思考。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使用者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參與數字文具盒徵文活動。

我是一名大二在讀的本科生,經過大學一年的摸索,自認為對知識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心得,想和各位分享一下。首先講一下我的使用知識管理軟體的理念:

  • 不盲目追求 all in one,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軟體去做。
  • 好的軟體應該有助於思維方式的培養,而不是束縛自己的思考。

我將這個系統分為「輸入-暫存-整理-輸出」四部分,涵蓋了知識的獲取到內化的全流程,每個流程我基本都使用了不同的工具,思維導圖如下。

一、知識輸入

在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最不缺的就是資訊,如何尋找到有用的資訊便成為了關鍵,下面先羅列幾個我平常獲取知識的方式

實體書籍

我曾在網課期間有一段時間強迫自己進行完全電子化的學習,但我始終無法適應,來來回回看各種教程,折騰各類筆記軟體也費時費力,於是我還是買來了紙質的課本和筆記本。對於我來說,實體書籍在我的學習中仍然佔有很大一部分,簡單快捷的體驗可以讓我更加專注於書中的內容。看到想要摘錄的內容時我會手打到 Flomo 中,進行一個初步的提煉,也可以加深印象。雖然是分享數字文具盒,但我還是要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迷戀數字技術,有時迴歸實體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論文期刊網站

剛步入大學時我還沒有查論文期刊的習慣,有啥新碰到的專業術語還是第一時間去查百度,得到的結果往往不知所云,有時還有很多紕漏。作為在校大學生,一般都是可以免費訪問學校購買過的知網、維普、百度學術等網站的論文資源的,國外的論文也可以查谷歌學術和 Sci-Hub,這些都比百度搜索出來的結果靠譜的多。

關於學術搜尋有一個技巧,就是多使用「高階搜尋」功能,可以找到更加準確的結果。有時你想搜尋的一個定理可能不包含在論文標題中,這時在高階搜尋中使用關鍵詞搜尋就會更容易檢索到。以知網為例:

我想要搜尋熱傳導當中一個叫「傅立葉定律」的東西,但直接在主題中搜索,結果太少,於是我在高階搜尋中在左邊選擇關鍵詞搜尋,右邊選擇模糊,便搜尋出了很多有用的內容。如果有多個關鍵詞,還可以在下面繼續新增,建議在左邊把 AND 改成 OR,每個關鍵詞都改成模糊,如果有其他需求也可以按需選擇。

Newsletter 郵件訂閱和 RSS

這應該是我最推薦的兩種獲取知識的方法了,優點有兩個:一是獲取資訊的質量足夠高,閱讀體驗也很好;二是無個性化推薦和廣告,可以更加專注於閱讀本身。

Newsletter 是通過郵件訂閱接受知識的方式。你可以在 竹白 或者你喜歡的創作者的部落格(比如 簡悅的網站 )找找有沒有 Newsletter 的訂閱連結,直接輸入郵箱就可以訂閱。

RSS 是新增訂閱後通過 RSS 閱讀器瀏覽知識的方式。有一定的入門門檻,如果感興趣可以自行搜尋教程。我個人主要用 RSS 閱讀器看少數派的文章和嗶哩嗶哩的一些訂閱視訊。在 FeedMe app 裡可以按興趣遮蔽不想看的關鍵詞,也可以只看帶有想看關鍵詞的視訊,極大程度的減少了其他內容的打擾。

二、知識暫存

在獲取知識後,如果不及時進行歸類總結,就很容易忘記。在學習狀態好的時候,我可能會邊學習就把詳細的學習筆記整理好了。但我一天中不可能永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碎片知識的時候,我會選擇把接受到的知識暫存起來,累計到一定量再去整理。我把需要暫存的知識分為下面兩類:

用卡片式筆記應對碎片化的知識輸入

這類知識主要是我在刷視訊和資訊流時捕捉到的小知識,或者是走在路上的所思所想,又或者是讀書時突然產生的靈感,都可以稱為碎片化的知識輸入。對於這類碎片輸入,我如果不記下來可能沒過多久就忘記了,但要我開啟筆記軟體端端正正寫下筆記又有太多的負擔。

卡片筆記就是解決這類知識的最好方法,用簡短的幾句話記下你學到的東西和想法,等到有時間的時候再回頭去回顧,把有用的東西整理成筆記,覺得沒用也可以直接刪掉,不會有任何負擔。我使用的軟體是 Flomo,當然你也可以用手機裡的備忘錄、貼在牆上的便利貼或者任何你覺得用的順手的東西。

這是我 Flomo 首頁打上句子標籤的一些卡片,等到有時間我就把他們整理成「文學摘錄」「浴室沉思」之類的合集,有些我還可以展開寫一篇長文。

用了 Flomo 之後確實減少了很多知識記錄的負擔,我就只管記,也不要管之後會不會看,就把這裡當成一個知識的暫存點。等到我再次回看的時候,也許有些知識已經過期了,那我就把它丟掉;也許有些知識歷久彌新,我就可以把它搬運到更需要它的地方,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用稍後再讀應對深度的知識輸入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網上看到有人推薦一篇好文章,當時在忙沒來得及看,回頭找卻怎麼也找不到了;看到有人推薦一個博主,忘記點關注,回頭怎麼也想不起來那個博主叫什麼了。如果在微信裡,你可以使用「浮窗」功能把所有想看卻來不及看的內容聚合在一處,等到有時間的時候再一起看,但在其他軟體中該怎麼辦呢?

我使用一個叫 Listy 的軟體聚合所有「稍後再讀」的內容,這是少數派某期近期值得關注的 app 推薦的軟體。據官方介紹,這是一個使用列表私下跟蹤您喜歡的事物的工具(keep track of your favorite things privately using lists),可以新增很多想看的電影和電視劇清單,但我用的最多的是匯入連結和新增待辦清單的功能。

在任何網站和 app 看到想要稍後再看的內容,你可以直接點選分享按鈕,選擇 Listy 就可以直接匯入到清單中。如果想看內容不是連結的話,可以新增到待辦清單中,標註是哪個app的哪個頁面,方便日後查詢。Listy 是一個比較新的軟體,Play 商店上一條評論也沒有,軟體也還沒有漢化,但開發者回覆郵件的速度很快。如果不喜歡 Listy,也可以嘗試很多人推薦的,更加專業的 Cubox。

三、知識整理

到了知識整理環節就需要我們手頭漂亮的筆記本或者是較專業的筆記軟體了,我個人使用的是 Obsidian,你也可以嘗試 Roam Research 等雙鏈筆記軟體或者印象筆記、OneNote 等傳統筆記軟體。我喜歡 Obsidian 的點主要有兩個:

  • 擁有豐富的外掛庫
  • 具有雙鏈的功能,可以有效串聯起知識體系

在上一步中我們已經完成了知識的初步儲存,接下來只要挑一個空閒時間,對暫存的知識進行深度閱讀,並整理成體系化的筆記。在使用 Obsidian 時要注意兩點:

在整理的時候要儘量嘗試用自己的話表述,避免複雜的術語,不要照抄原文。這個理論的來源就是著名的費曼學習法:

學任何東西,如果你能用簡單的話,用自己的話,不帶行話術語,說給八十歲的老太太聽,說給八歲的小孩聽。當這些人都聽懂了,你就把這個概念搞明白了。

整理過程就是將知識內化的過程,一定要選擇自己思維活躍不容易走神的時候進行。之前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當我們把腦海裡的概念寫在紙上時,筆和紙會開始代替我們「思考」。

這正是我們整理筆記的一個意義,邊整理筆記時可以邊整理我們的大腦,形成對知識更深刻的印象,形成更新更好的思維方式。

什麼樣的資訊適合放進 Obsidian?

看完上面你應該明白了,Obsidian 適合用來整理深度的,邏輯性強的,需要反覆理解的知識,如讀書筆記,學習筆記,創作的文章等等。

我也看到網上有其他創作者,用 Obsidian 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工作,利用 Obsidian 打造了一個大而全的筆記系統。我曾經也嘗試過把我的 Obsidian 變的又大又全,可我很快就放棄了。一是外掛庫龐大,上手難度過高,折騰起來太費時間;二是軟體本身的一些缺陷,如孱弱的同步功能無法滿足我多端同步的需求。

很快我放棄了用 Obsidian 來管理我的所有資訊,並立下了我使用 Obsidian 的原則:不要盲目追求 all in one,保持克制。至於你要如何使用 Obsidian,那要看你的個人喜好了,我依然建議你不要把過多的時間用在折騰工具上,而是專注於內容本身。

雙鏈功能如何使用?

雙鏈作為這幾年火起來的新鮮概念,很多筆記軟體紛紛跟風,但很多人其實沒有弄明白雙鏈的真正用法(包括我也沒有弄的很清楚),就盲目要換用雙鏈的筆記軟體。在我看來,雙鏈的功能主要就兩個:

1. 為筆記建立索引,方便查詢

在管理數量繁多的筆記時,你可以為不同型別的筆記單獨建立一個索引頁,利用雙向連結把所有該型別的筆記都連結到這個索引頁。這個索引頁就像一本書的目錄,可以更方便你查詢這本書的內容,點選就可以直接跳轉,也更加方便在不同知識點之間切換。

2. 將割裂的知識串聯到一起,形成知識體系

Obsidian 可以根據你的筆記和雙鏈自動生成關係圖譜,讓你可以直觀地看到你構建的知識體系。

Obsidian 的關係圖譜頁

為了搭建好這個體系,我們就要多在筆記中建立雙向連結。在剛開始記錄時,你可以只管寫筆記,先不要想連結的事。等到筆記多到一定程度時,整理筆記的一般步驟就變為:將平時收集到的想法或者思考放入 Obsidian 中——將知識進一步拆解,看是否能與舊知識發生關聯——將新舊知識構建雙向連結,看能否在連結中碰撞出新的想法。

一些可能有用的外掛

剛才提到,Obsidian 擁有豐富的外掛庫,我主要使用的有以下幾個:

Obsidian 的外掛頁

Dataview

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外掛,可以用來自動生成筆記的目錄頁,而且可以隨著筆記的更新自動更新,但我目前筆記較少,暫時還沒有發揮它的全部功能。感興趣可以看這篇玩轉Obsidian 08:利用 Dataview 打造自動化 HomePage

Day planner

這是一個做每日計劃的外掛,使用方法很簡單:新增日計劃模板(在命令列中輸入 add a Day Planner template),然後將計劃連結到當前筆記(輸入link today's Day Planner to the current note),這樣在右邊欄就會自動生成今天的時間線,更加直觀的看出每個時間段應該做什麼。當然計劃不要訂的過細,比起糾結那三五分鐘,更應該想的是今天應該做哪些事和如何更加高效的做完這些事,用計劃來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地高效、充實和快樂。

Remotely Save

這是一個在多個裝置之間自動同步筆記的外掛,在安裝之後可以繫結堅果雲或者 OneDrive 網盤就可以直接同步,這樣就可以在手機等其他裝置上檢視筆記了。不過並不是修改後實時同步,而是每隔特定時間進行一次同步,所以會有一定的延遲,而且我使用 OneDrive 同步速度也不是很快,多端編輯的體驗可能不太好。

四、知識輸出

將知識完全消化了之後,我們就可以輸出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了。我知道很多人喜歡閱讀,沒有寫作的習慣,但我建議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嘗試一下寫作,因為寫作不僅是一個表達觀點的過程,也是一個鍛鍊自己思維的方式。古人都說「教學相長」,意思是教與學可以相互促進,其實寫作和學習也可以相互促進,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寫出更好的東西,寫作也可以激發我們的學習慾望,讓我們更加主動的去學習。

我是去年才開始自己寫一點東西的,起初只是當作空閒時間的消遣,後來我發現寫作給我帶來的其實比想象的更多。我的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都有了一定的提升;我可以和更多人交流我的觀點和看法,及時糾正自己的不足,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寫得好還可以獲得收入。

我目前寫作使用的軟體也是Obsidian,這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另一個優點——支援 markdown 語法,可以用特定的符號來控制文章的格式,如:

用# 表示標題
**文字**表示加粗
*文字*表示斜體
> 表示引用
>
> 為段落之間的空白行新增> 符號表示多個段落引用
>> 表示巢狀引用
1. 表示有序列表
- 或 * 或 + 表示無序列表
縮排可以建立巢狀列表
反引號`包裹`表示程式碼

少數派也支援了 markdown 的語法,這樣我在 Obsidian 裡寫完之後,可以直接複製貼上到少數派中發表,整個碼字型驗非常舒服。

剛開始寫的不太好也不要害怕,我一般覺得自己寫的不太好的就會發在個人的公眾號或者部落格上,寫的好一點的就可以發在少數派這樣的寫作平臺上。當自己寫的文章受到認可的時候,那種喜悅之情是難以比擬的。

結語

總結起來,這個全鏈路知識系統指的就是:用網站、Newsletter 和 RSS 進行知識的輸入——用 Flomo 和 Listy 進行知識的暫存——用 Obsidian 進行知識的整理與輸出。這些軟體都是我數字文具盒當中的一個個寶藏文具,幫助我一天天積累知識,優化思維。

本來我覺得自己見識淺薄,講的東西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但我看到很多大學新生連電子產品都用不熟練,更別說知道這些效率軟體了。我想借少數派徵文的這個機會給經驗不豐富的學生和剛步入職場的勞動者分享一下這些數字文具的使用方法,幫助大家過上更好的數字生活。

以上是我這兩年摸索出的知識管理方法和使用的數字文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寫的不好還請多多包涵。

> 下載少數派 2.0 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眾號,解鎖全新閱讀體驗 :newspaper:

> 實用、好用的正版軟體,少數派為你呈現 :r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