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安科 IPO 被中止,中國醫療器械「黃埔軍校」錯失的黃金三十年

語言: CN / TW / HK

曾經的醫械“老大哥”深圳安科,近日衝刺創業板IPO受阻。

創業板官網顯示,深圳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科”)的發行上市稽核已於8月19日中止。上市計劃暫緩,或是受其保薦機構招商證券被立案調查影響。

上市節奏被打亂,何時能重啟計劃尚未可知,為安科多舛的命途再添一筆陰影。

這家成立於1986年的老牌醫學影像裝置企業,在醫械圈內無人不曉。

出道即巔峰,安科在國內醫療器械行業仍是一張白紙時,成功開發了首臺自研的MRI裝置。藉助安科,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MRI研發生產能力的國家。

頗為遺憾的是,安科並未能一直延續這層“榮光”。翻開其招股書,安科猶如被偷走了多年時光,疫情前的營收僅較2004年的1.93億元翻了2.2倍,與同一時代成長起來的東軟、萬東之間的差距也不小。

隨著安科的衰落,不斷有骨幹員工從安科離開自立門戶,也因而締造了醫械圈“黃埔軍校”的傳說。

“深圳醫械幫”中的代表人物,包括邁瑞醫療的創始人李西廷、徐航,理邦儀器的創始人祖幼冬、張浩,寶萊特的創始人燕金元,微點生物的創始人嚴萍宜等人,均出身自安科。

對安科人來說,這樣的稱號顯得相當苦澀。

30餘年歷經沉浮,如今衝刺IPO,安科仍以民族品牌自居,欲續寫新的傳奇故事。

不過,江山早已易主,如今的熱鬧不屬於安科。

靠CT機的疫情紅利,能吃多久?

據招股書介紹,安科主攻大型醫學影像裝置的研發和生產,目前有4大類產品,包括CT、MRI、XR和微創治療裝置,主要銷往境內、境外兩個市場。此外,安科還經營產品的售後配件及服務。

和國產品牌新晉黑馬聯影醫療相似,疫情爆發時的2020年是安科得以衝刺上市的重要轉折點。

2020年,在全國爆發的新冠疫情使得CT市場需求大漲,安科順勢推出了車載CT和方艙CT,CT產品銷售收入大漲,扭轉了業績虧損的局面。

2019年至2021年,安科分別收入4.19億元、5.54億元和6.7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565.18萬元、4067.01萬元和7730.47萬元。

由於疫情前虧損較多,截至2021年末,安科合併及母公司仍存在金額較大的累計未彌補虧損,合併及母公司未分配利潤餘額分別為-1.84億元和-1.16億元。

具體來看,CT產品這兩年的銷售額相比2019年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佔總收入的比例也進一步提高。2019年至2021年,CT產品分別收入1.95億元、3.32億元和4.54億元,收入佔比從46.02%飆升至2021年的67.5%。

CT市場高歌猛進,但疫情的反覆也對安科其他產品的銷售帶來負面影響。

這3年來,安科另一主營產品MRI的收入連年下降,從2019年的1.55億元降至2021年的1.22億元,佔比也從37.07%收縮到18.07%。

XR及微創治療裝置的收入貢獻佔比不高,均在10%以下,這3年來的收入增長幅度不算亮眼。

在這種營收結構下,安科面臨的風險不小。當疫情趨於穩定,加之市場競爭激烈,CT產品的銷售業績很可能會下滑。

這也反映在CT產品3年來的均價變動上。安科CT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經歷了2020年的上漲後,2021年的均價跌至146.6萬元/臺,低於2019年的148.96萬元/臺。

此外,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安科MRI產品的均價也受到了影響,從2020年的195.53萬元/臺降至2021年的190.1萬元/臺。

憑藉多年的深耕,目前安科在國產品牌中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按銷售數量統計,2020 年安科CT產品和MRI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均位列國產品牌第三名,前兩位分別是聯影和東軟。

在海外市場,安科也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尤其是在獨聯體(由多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一個地區性組織)、拉美、 非洲等地區。

2020年,安科在中國CT出口市場的市場佔有率約為1.3%,位列市場第六位、國產品牌第三位;在中國MRI出口市場的市場佔有率則為4.5%,位列市場第四位、國產品牌第三位。

在眾多國產品牌中,安科曾與東軟、萬東並稱為醫療器械老三家,是國內最早一批探索醫學影像裝置研發製造的企業。

不久前剛在二級市場收穫超高熱度的聯影醫療則是後來者。

安科“年紀大”,卻是最遲衝刺上市的那個。從體量來看,安科相較東軟、萬東、聯影並無優勢。

2021年上半年,東軟醫療收入13.2億元;萬東醫療2021年收入11.56億元;後來居上的聯影醫療2021年收入達72.54億元。

雖是和東軟、萬東一同成長起來的企業,但體量相差較懸殊,安科已經不屬於第一梯隊。

內部員工吐槽安科:“比國企還國企”

安科為何會一把好牌打的稀爛?

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國內的醫療器械行業還是一張白紙。

1980年,世界第一套MRI原型機在美國剛剛誕生。接連錯過70年代開發X光機、CT機的好時機後,國內將實現器械自研的希望寄託於剛剛興起的MRI上。

1986年,為填補這一空白,由原國家計委和國家科委出資、立項,中科院下屬公司中國科健與美國醫療電子部件生產廠家Analogic在深圳合作成立安科公司。

揹負國家使命的安科,在成立初期就集結眾多知名專家教授,並吸納名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加入。

僅用了兩年時間,1988年,安科成功研發了第一臺MRI樣機,這也是國內第一臺自主研發的MRI裝置。1989年,安科研發的MRI裝置正式投入運營。

2000年前,中國尚未加入WTO,國外的器械裝置很難進入國內市場,這為安科帶來了絕佳的發展機遇。到了1994年,安科的銷售額已達2億元。

後來,安科的第一位負責人陶篤純還曾對媒體回憶這段“好日子”,“那時候的價格可以拍著腦袋定,只要比外國的便宜,利潤很大,醫院還提前預付定金。”

與此同時,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市場經濟的浪潮很快席捲深圳這片土地。

身處其中的安科卻逐漸顯得格格不入。

儘管在安科能拿到較豐厚的待遇,但能“做事”的空間卻不大。上世紀90年初期,安科就已經歷了一批頻繁的人事變動和骨幹流失,邁瑞醫療的創始人徐航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航在多年後這樣解釋當年的選擇,如果安科能給他500萬,讓他有機會親自主持專案,“有事情做”,那他肯定不會離開。後來,徐航在邁瑞實現了這個夢想。

類似的說法和評價,一直伴隨著安科進入新世紀,也為安科後來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2005年,安科原大股東中科健被曝出15億元虧空,並拋售所持的安科44.645%股權。在被出讓的過程中,安科幾經坎坷,公司的經營走向了至暗時刻。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2006年下半年,安科因資金鍊斷裂,拖欠員工工資,導致員工集體離職,公司處於近乎崩潰的狀態。

在覆盤安科的衰落時,員工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管理的問題。“安科比國企還國企!”2007年,安科的一位高管表示,安科對市場缺乏敏銳的判斷力,且內部管理混亂,不按市場化正常操作。

內部紛亂不斷,外部的市場格局也正在經歷大變革。

中國正式加入WTO後,國外巨頭來勢洶洶,搶佔高階醫學影像裝置市場。面對技術、資金及技術都更強勁的對手,安科等一眾國產品牌逐步失守陣地。

往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們的產品大多隻能銷往基層及民營醫療機構,在巨頭的壟斷中夾縫求生。

據報道,2005年前後,安科MRI還保持著近25%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國內排名第一;2020年,GPS三大廠商佔據了這一市場近半壁江山,國產品牌聯影醫療後來者居上,以15.5%的市場份額躋身前列,安科僅剩有3.3%的市場份額。

花4.4億建高階創新中心,能否重回“一哥”位置?

2007年初,安科經歷管理層大換血,並重新恢復經營。此後10年時間裡,安科的實控股東3次出現變更,管理層也變動不停。

據天眼查App記錄,2008年,從中科健接手安科的深圳思傑科技將股份出讓給重慶安科醫療器械公司;2012年,重慶安科退出,並將股份轉手給南京豐盛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016年,南京豐盛退出安科的股東行列。

就在這10年間,安科非常低調,鮮少出現在媒體的視野中。

2017年,安科通過股份改制實現管理層與技術骨幹控股。隨後,現任董事長朱黎明正式上位。

目前,朱黎明直接或間接通過關聯企業持有安科13.2%股份,為安科的實際控制人。

朱黎明算得上是安科的“老人”。從1994年11月至今,他歷任安科MRI 部工程師、西南區經理、西部大區經理、MRI 部營銷總監、MRI 部產品總監、營銷副總裁、副總裁、常務副總裁,以及董事長、總經理。

在朱黎明看來,安科完成MBO(即管理層收購)後,員工的工作熱情被大大激發。“得益於此,安科近幾年的整體業績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長,生產規模及營業利潤也得到了較大提升。”

安科自此有了新的變化。

朱黎明在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表示,“剛成立的安科更像一個研究所,國家缺什麼安科就研發製造什麼。今天的深圳安科是一家完全市場化的公司,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市場需要什麼、客戶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發製造什麼。”

在招股書中,安科也將從2017年至今的這段時間稱為公司的“快速發展期”,明確了“保持國內醫學影像裝置領域領先地位,加速拓展海外市場”的發展目標。

不變的是,儘管歷經沉浮,安科還保留著初創時期重研發的基因。朱黎明去年曾披露,成立35年來,安科始終堅持將年銷售收入的10%左右投入研發。

而據招股書,2019年至2021年,安科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6198.18萬元、6800.55萬元和7091.23萬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4.66%、12.17%和10.40%。

截至今年6月,安科已建立覆蓋低端和中高階的產品矩陣,實現128排256層CT、1.5T超導MRI等高階影像裝置規模化生產,共掌握38項核心技術,獲得58項發明專利。

目前,安科的產品已能銷往國內三甲醫院超100家。

在招股書中,安科多次提及其對高階醫學影像裝置市場的野心——“以努力實現我國高階醫學影像裝置產業化、規模化和效益化為目標”,“持續推動中高階醫療器械產品的進口替代程序”。

在建的安科高階醫學影像創新中心總投資4.4億元,擬於今年12月完工。

可以肯定的是,國內高階醫學影像裝置市場發展至今,由GPS巨頭們壟斷的局面,已被撕下一道道口子,未來可期。但若與國產品牌“排頭兵”聯影醫療相比,安科的研發投入從絕對值上看仍有較大差距。

聯影醫療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聯影醫療研發投入分別達6.9億元、8.5億元和10.48億元,佔營收比例分別為23.17%、14.76%和14.45%。

若此次上市順利,安科計劃募集7億資金用於安科松山湖醫療裝置建設專案、安科研發中心升級建設專案、安科營銷網路升級及品牌建設推廣專案與補充流動資金,以進一步擴大公司生產規模,加大對高階產品和核心部件的研發,促進廣告和品牌推廣。

2021年,負債3000億的方正集團破正重組,成為讓人唏噓的反面教材。如今,上市受阻既成事實,安科想要回到頂峰幾乎沒有可能。

不過,對於中國的醫療器械人來說,安科都是一個符號、一面旗幟、一種記憶,它能否在這個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雷峰網 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參考資料:

http://www.iyiou.com/analysis/2017121362084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70114/12383244779.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70304/20343374648.shtml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7/19/c5537806.html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