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觀察|張朝陽開講物理課,瞄上的或是一個千億規模的市場

語言: CN / TW / HK

黑板寫了又擦,擦了又寫。琴絃的波動方程、泰勒展開公式、黑體輻射……戴著黑框眼鏡的張朝陽講解著物理學的知識。時隔多年後,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因為他的物理課“出圈”。其實,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的他,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

講物理課,或許並非僅僅是張朝陽的情懷。如今,越來越多的商業大佬們開始擁抱直播,羅永浩、俞敏洪、董明珠等等,都在擁抱直播。但張朝陽分享知識,更重要的是“帶貨”搜狐影片的知識直播……有研究報告認為,2022年中國知識付費使用者數量將達到5.27億人,知識直播市場規模約為1000億元。

商業大佬的物理課,有乾貨

張朝陽講物理課並非不務正業,也絕非一時興起。早在2021年11月5日第一次講課後,《張朝陽的物理課》每週五、週日12點各一次更新,雷打不動,至今已經更新了40多期。有專業人士在看過張朝陽的物理課直播後發現,他對內容安排相當有條理,先從經典物理學開始,然後向近現代物理過渡,此後逐步深入到量子力學領域,從薛定諤方程層層遞進到諧振子模型的量子化問題等更加具體的案例,可以說都是“乾貨”。

張朝陽在直播

今年4月8日,張朝陽的物理課第43期,也是第二次線下物理課,他與來自北京各高校的物理學子及物理學愛好者們一起探討:琴絃的振動是怎樣的形式?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如何計算?太陽的壽命大約還剩50億年?在講課中,張朝陽還邀請了科幻作家郝景芳作為特邀嘉賓來到現場互動。

是分享知識,也是“帶貨”

深奧的物理,讓不少網友感嘆“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但憑藉張朝陽的影響力,逐漸沒落的搜狐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張朝陽談到搜狐時表示,他們將先進的直播技術應用於大型獨具特色的內容營銷活動。藉助搜狐產品的矩陣優勢,這些直播活動不僅為搜狐提供了大量原創優質內容,還形成廣泛的社交分發,在擴大搜狐媒體影響力的同時有效獲得廣告主的青睞及其預算。

截至美股最新收盤,搜狐報收14.19美元/股,市值5.42億美元。

搜狐的知識直播

對於《張朝陽的物理課》,張朝陽在直播時總結了自己開課的初衷:首先,出於興趣,話題不是譁眾取寵,而是自己的興趣研究。其次,對於公司而言,也是推動了搜狐影片打造知識直播平臺。此外,這也是一種公益行為。

從張朝陽的介紹可以看到,企業創始人親身上陣講物理,顯然有“配合搜狐影片做知識直播平臺的戰略佈局”的目的。張朝陽稱,自己的直播是“拋磚引玉,先開個頭”,希望更多專家、名人入駐,帶來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知識直播,給專家學者的賽道?

搜狐創始人張朝陽,被看作是中國網際網路“開拓者”之一,而搜狐可以說是培養了國內網際網路人才的半壁江山,像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優酷創始人古永鏘、酷6創始人李善友、搜狗創始人王小川、知乎創始人之一黃繼新等均有在搜狐工作的經歷。

張朝陽和搜狐的高光時刻在1998-2008年。當時,搜狐最早建立了具備導航、分類和搜尋功能的入口網站模式。2005年,在激烈的競標後,搜狐以3000萬美元拿下北京奧運會網際網路贊助商的資格,人氣、流量直達巔峰,也帶動股價上漲。

2004年創立的搜狐影片,是國內第一家購買影視劇版權的公司,並且率先在國內引進《紙牌屋》、《迷失》等美劇,也開創了自制劇,奠定了長影片網站發展的基本模式。然而,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入口網站式微,搜狐漸漸沒落。

有業內人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某種層面來看,張朝陽直播物理課始終是一個商業行為,張朝陽本人就是搜狐最大的IP,他的直播行為,最根本的還是為了“帶貨”搜狐的直播平臺。

事實上,隨著直播越來越火熱,羅永浩、俞敏洪、李彥巨集、董明珠等商界人士都先後投身直播界,利用其影響力帶貨。如格力的董明珠,2020年親自參與了13場直播,帶貨金額達到476.2億元。創業失敗欠下6個多億的羅永浩,通過兩年多的直播帶貨,已經基本償還了所有債務,並即將進行重新創業。

有研究人士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相較於帶貨,直播行業在這兩年逐漸有了新的賽道,即知識直播。艾媒諮詢資料顯示,預計2022年中國知識付費使用者數量將達到5.27億人,市場規模約為1000億元。百度、B站、快手、抖音、知乎、搜狐等各大內容平臺均對泛知識直播有所佈局。張朝陽在直播中也表示,直播行業最初是娛樂秀場直播,後來發展到直播帶貨,而今或許進入了價值直播和知識直播的時代。在去除過度娛樂化的當下,各家平臺也正用各種辦法吸引專家、學者、教授等知識博主。

戴建業講課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當下越來越多專家、教授入駐短影片平臺,通過短影片和直播分享專業知識,將艱深晦澀的知識為觀眾們翻譯為簡單易懂的語言,其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銀河、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戴建業等專家、學者都在各個平臺受到了極高的關注,成為“網紅”。

知識學習新場景的喜與憂

通過網路直播、短影片等形式,知識超越時空限制,以更全面的視聽感受進行傳播,形成了教與學的新場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炎龍認為,網際網路知識傳播的呈現形式更加直觀靈活,受眾以較低的成本開展學習,降低了知識獲取門檻。教學雙方可以藉助平臺跨越時空,進行線上交流。教學環境與社交屬性融合,評論、轉發等功能可以讓使用者成為新的知識分享者。

“永遠不要低估年輕人的學習熱情。”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偉認為,在以往,這些專家、學者的課往往不是你想聽就能聽的,名家開個講座,經常都是人滿為患。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讓人們很難接受到講臺上的高知灼見。而現在網際網路拉近了人們與知識的距離,大家都可以在短影片平臺“旁聽”最頂尖學府的課程,可以在方寸之間遇見良師,可以去觸碰那些高大上的學術知識。

宋史權威專家鄧小南在國圖的直播公開課

在知識類影片內容備受歡迎的同時,也有網友擔憂過於碎片化的學習是否會影響學術的嚴謹性。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吳曄就認為,一些短影片的知識內容呈現出簡單化、碎片化趨勢,比如“幾分鐘讀懂西方藝術史”這類影片,儘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一些受眾的知識素養,但這是“嚼碎的知識”,千篇一律的解讀會減少個性化的思考,影響受眾形成有體系的知識。知識直播的未來,生產者需要探索如何系統化地進行知識傳播,完成“文字表達”到“影片呈現”的轉變。

可以預見的是,知識直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曲高和寡”的問題,但其更加強調直播內容的價值,或將成為未來直播重要的門類。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蔣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