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需要“夢幻工程”?
2021年9月15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搭載4名“普通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由“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路透/圖)
學習歷史,往往是從人類自遠古遺留的“夢幻工程”入手。譬如: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倫空中花園、古中國長城。因為這些奇蹟太震撼心靈,遠比那些汗牛充棟、散發著黴味的故紙堆更吸引人。
尤瓦爾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出:人類文明,本質上源於“想象”。人與動物區別在於,人類會產生非物質基礎的抽象思維,並通過實踐獲得現實世界反饋。古代人類“夢幻工程”皆如此,譬如最早的宗教類建築G bekli Tepe(哥貝克力巨石陣)。
考古學家至今無法解釋:遠古狩獵/採集族群,是怎樣產生抽象思維的?為何要建造此類超越當時生產力水平卻毫無直接物質利益訴求的奇蹟般的“夢幻工程”,並感召了成千上萬遠古人們參與建造?但卻普遍認為:這“夢幻工程”促進了“肥沃新月帶”多族群整合,使人類進入“農耕時代”。
所有古代“夢幻工程”皆有此功效:赫拉利認為金字塔不只有法老陵墓的單一功能,其建造賦予古埃及人追求永恆和至上的精神目標,促進了古埃及的生產力發展、社會整合、國家強大,堪稱其三千年輝煌文明的濫觴。長城亦如此:易中天認為,上古華夏乃持續千年“邦國時代”,而秦統一六國後,中國進入“帝國時代”。長城是其所建造的第一個“國家工程”。
人在生物屬性之外,還有社會屬性。物慾橫流會使人的心靈、精神、思維徹底墮落,最終必將導致肉體腐朽,造成自身存在危機。西方民諺: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Men,Strong Men Creat Good Times,Good Times Create Weak Men,Weak Men Creat Hard Times(壞時代強者好時代弱者壞時代),用中文講述上述道理更簡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無數史實擺在面前:極度繁榮後衰朽覆滅的古羅馬、漢、唐,香風淫雨中的法蘭西貴族,“鐵桿莊稼”供養的八旗子弟……真可謂殷鑑不遠。這些最終失敗的人類社會樣本,共同特點:在其早期興盛階段,都曾有巨集偉夢想,而當其走下坡路時,都墜入“Fellah(費拉化)”極度現實、再無夢想的生活狀態。
美國的崛起,伴隨著“曼哈頓工程”與“阿波羅計劃”兩個巨大的、超時代的“夢幻工程”。現代世界,“夢幻工程”不再是建築高樓大廈,而轉變為突破人類現有極限、實現曾經的夢想、推動人類文明進入更高層級。在1940年代,擊碎原子、釋放相對論設想的巨大能量;在1960年代,飛入太空、登陸外星……在當時都是難以想象、近似神話的奇蹟。
“曼哈頓工程”與“阿波羅計劃”的巨大科技飛躍,推動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生產力發展:核能、通訊、現代醫學、數字科技的誕生與巨大發展皆緣於此,甚至電腦、手機、網際網路、微波爐、凍幹食品、太空棉、尿不溼等產品,都來自這些尖端科技轉為民用。歷史和現實說明:唯敢追逐夢想,才能獲得現世物質世界的繁榮。
冷戰結束後約三十年,人類社會經濟大發展,尤其現代傳媒革新,使西方社會出現Populism(民粹主義)抬頭趨勢:曾有社交媒體的帖子“Come on!只擺個熱狗攤而已,登不登火星關我啥事?為何要人人繳稅去發射火箭?”收到數百萬點贊。
目前西方民意,主張將財政支出,更多向環保主義、福利主義、邊緣群體、動物權益等方面傾斜。譬如奧巴馬時代投資建設“第三性廁所”、俄勒岡州“110法案”毒品合法化等等。而對航天開發、人工智慧、基因科技等更富開創性、挑戰性,同時也存在較大風險和爭議的課題,頗多非議。
此類民意,已影響很多國家的政策:過去以“國家安全”為由,美國的航天預算佔其政府財政支出比重約4%,1988年美國航天總預算為264億美元,相當於2022年幣值638.8億。而近些年來,NASA預算佔美財政支出比重持續降低,目前約0.5%,2022年度NASA預算240億美元。
但人類的探索與冒險精神並未因此消亡,而是產生了新的奇蹟形態:以Elon Musk為首的頂級精英開創了民營航天之路,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在財政政策方面圍觀者再難以抱怨。前60年由政府財政和計劃單獨推動的航天事業,變成由政府主導與民企合作、民企更富創新思路、承擔更多風險的航天產業新形態,世界正進入“個體推動歷史”時代。
其實,這類發展模式在歷史上曾出現過,15世紀晚期西方“大航海時代”:哥倫布、達 伽馬、麥哲倫等先驅,在當時葡萄牙、西班牙政府的部分贊助與支援下,發揮商業組織的特長與個體探險家的膽略,開創了“地理大發現”,推動了人類最近五百年的生產力與社會發展大方向。新的面向星星的大航海時代也許正在快速走來。
或許,這是人類的宿命:無法強迫幾十億人共赴星河,但只要保證最頂尖的天才堅持夢想,並嘗試去創造“夢幻工程”,人類就還是向上發展的物種。畢竟:伸手摘星,即便一無所獲,也不至於滿手汙泥。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國人可以也理應為人類做些什麼。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美逸君
- 36氪首發|創業孵化器TURBOX完成戰略融資,科技鏈帶動企業加速升級
- 疫情衝擊下,這些企業逆勢增長,奧祕何在?
- 還記得上海輕工業“三轉一響一咔嚓”的當年輝煌嗎?如今他們換了活法……
- 快手首款自研晶片SL200已成功流片,面向雲端智慧影片處理
- 中國移動公佈半年報,個人使用者增量不增收
- 448家企業新晉“小巨人”,都分佈在哪些城市?
- 左手業務創新,右手結構治理,瑞幸重回正軌
-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院長餘曉暉:數字化轉型是行業和企業的“必修課”
- 銳仕方達創始人兼董事長黃小平:接得住數字化,人力資源服務行業才能走得遠
- 社論:推進5G應用要更親民
- 站上機器人概念潮頭 綠的諧波Q2營收創新高 中報揭示四大發展趨勢
- 新華全媒+|智慧製造加速進階——天津工博會傳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動向
- 匯源蹭上“刮油神器”西梅流量,但靠此翻身還不夠
- 最新估值200億!英矽智慧D輪融資累計達9500萬美元|創投動態
- 蘋果停止“買買買”
- 中信建投:當下市場對仿人機器人的認知仍有重大偏差
- Billboard宣佈進入中國,華語音樂榜單的攪局者來了?
- 中國信科陳山枝:全域覆蓋、場景智聯——6G願景和技術引擎
- 電競酒店興起!三年增加超萬家,行業高增長或將持續
- 危險的訊號:如果廣告成為一種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