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啟心智”,應對“真實”世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猴猴說話(ID:houhoushuohua) ,作者:Hou Sirui,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心理學家都喜歡拿老鼠做實驗?
一般來說會找一隻涉世未深的小白鼠,然後把它放到一個箱子裡,還會給它準備一些食物,但是食物會連上老鼠可操控的開關,並且加上電擊、餵食等各種條件變數,然後通過設計不同的機制,來看老鼠最後的反應,最後老鼠會因此習得一些慣性的行為模式。
實驗完成後,心理學家會把老鼠的這些行為反應總結成規律,然後應用和解釋人類的行為和心理機制。
這些實驗結論都有一個隱含的前提,那就是老鼠的心智模式在某種情況下,等同於人類的心智模式:都是通過先做一些行為,然後從現實世界獲取“反饋”,然後建立對世界的“預測”機制,直到最後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行為模式。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經過反饋、預測、穩定的路徑?因為不管是人類,還是老鼠,我們都會遵循一種固定的模式——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我們簡化世界後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表徵,我們常用它來與世界進行互動。
——百度百科
人類如果要在現實世界中生存,就需要認識並且適應所處的不斷變化的環境。我們能夠通過五官覺察身邊的環境,通過短時的記憶去儲存一段時間已經發生的變化,然後通過思維去歸納和預測還未發生的變化,最後形成一套自己的心智模式。
可以說,我們只要想在這個世界上好好地活,就離不開我們的心智模式。
我們可以將現實世界投射在心智之中,但是儘管窮盡一生,我們的心智世界也只能涵蓋真實世界的很小一部分。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其實並不真實。
心智以外的“真實”世界
楚門望著看起來一望無際的大海,不知道海的對面是一堵天藍色的牆,牆上的樓梯能夠通往現實世界。原來自己不過是一個被設定好的角色,眼前的一切都是人造的虛幻。如果周邊的環境都是假的,那“我”還是真的嗎?
作為觀察楚門的看客,我們知道他身處的世界是假的,但我們怎麼知道沒有人在觀察我們?也許是我們的靈魂?或者有某種更廣泛的神祕的存在在操控我們的命運。
但我不想繼續去討論和神祕主義相關的問題,單純從我們能感知到的三個事物來看,我們也會經常其誤導。
這三個因素分別是情緒、思維和環境。
1. 情緒的誤導
當我們發表一個想法被否定時,可能會下意識產生憤怒的情緒。這時候,我們以為的事實是“我的觀點是對的”,但可能真實的情況是我的觀點只是部分對的,甚至可能是錯的。
我們為什麼會憤怒?
先生說,情緒是我們大腦給自己預裝的“報警器”,在遠古時代,對危險越敏感,就越容易生存下來。我們的情緒模式就是應對身處環境當中的各種應對模式,就像手機裡的勿擾模式、會議模式、飛航模式,當我們遇到危險或者一些傷害性刺激時,我們大腦中的杏仁核就會發出一個強烈的訊號,改變我們的應對模式。
比較有趣的是,如果當前的危機自己覺得可控,就會進入“憤怒”的戰鬥狀態;如果覺得自己無法應對眼前的局面,就會進入“恐懼”的逃避狀態。而在判斷是否可控這件事上,大腦會在極短時間內就能做好。
明白了憤怒的來由後,那為什麼情緒會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判斷?
大腦中的杏仁核對於影響我們的情緒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叫做“威脅識別”。除了憤怒和恐懼,還有焦慮。焦慮就是一種彌散的、長期的、持續微弱的恐懼。
2004 年左右,神經科學家 Tim Dalgleish 等人提出了“情緒大腦”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有一個重要的通路模型叫“杏仁核-前額葉”通路。
如果說“杏仁核”是一個自發生成的應激訊號發射點,那麼“前額葉”就是對情緒主動調控的操作器。兩者處在失控與控制的兩端,形成相互抑制的關係。當杏仁核引發的負面情緒充斥大腦時,前額葉能夠去緩解和調節。
所以,讓我們對現實世界產生誤判的主要原因是杏仁核,而我們如果想要儘可能保持對當下境況的準確分析,就需要呼叫前額葉進行理性分析。避免自己成為一臺被情緒受控的機器。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在不受情緒控制的情況下,是不是我們就能很好地感知真實的世界了?
其實並不是,因為我們感受到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幻象。
2. 感受的誤導
你一定知道“活在當下”這個概念,讓我們去感知和認識當前的一切事物。但如果我告訴你,“當下”並不存在,你會相信嗎?
電影最早的播放原理就是一幅幅靜態的影象通過不斷地切換拼接出來的動畫,其實在影象之間有很短暫的黑暗畫面,但是因為被快速替代,所以畫面對大腦的作用並沒有消失,大腦會因為視覺的暫留而忽略掉那短暫的黑暗畫面,也就是忽略“真實”。
從視覺資訊到大腦處理,還有會經過一段時間,這個過程就像是光線進入魚缸一般產生折射,視覺資訊折射進入大腦產生的結論其實也是對現實的折射,而非即時的感知。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問,既然我們無法感受當下的情況,那麼我們是怎麼應對當下的一切事務呢?答案是,因為人類會對現實世界進行“預測加工”。
2022年有一項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對現實預判的素材的處理時間有足足 15 秒,這就意味著,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運用大腦對現實資訊接收、處理然後預測。
有研究表明,漢字的順序並不一定會影響閱讀,比如當你看完這句話後,才發現這裡的字全是亂的。
就像我們看到一段順序有錯的文字也不會發覺,你以為你眼前看到的這段文字是“現在”看到的,其實都是大腦播放出的“幻象”,並且它還會通過自動腦補,讓你獲得的資訊變得連續和完整。
預測加工的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是在不斷變化和重塑的,而變化的依據就是已收集的資訊。
為什麼大腦會有預測加工的機制呢?因為大腦有節能的特點,只要當前的情景符合預測,大腦就會節約能耗。所以,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在不斷吸收什麼資訊。
這就要繼續聊到給我們傳遞資訊的外部環境,而環境也會對我們進行影響和誤導。
3. 環境的誤導
我們說環境會對我們進行誤導,這裡的“環境”不是指的自然環境,而是人為製造的資訊環境。
前段時間,我們邀請了北京領養日的創始人之一陳嘉老師一起錄播客。在聊天過程中,我們討論到了純種寵物的話題。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純種貓狗才更受寵物愛好者歡迎,比如血統純正的拉布拉多犬、布偶貓。但是陳嘉老師卻說,純種的貓狗很容易有天生疾病,因為都是近親繁殖。近親繁殖會導致天生疾病,這個是“事實”,從科學研究角度看,這也是不利於種群繁衍的,但是我們身處的資訊環境卻誤導了我們,告訴我們純種貓狗會更好。而這個資訊的始作俑者就是營銷、消費。
當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後,消費滋生的各種文化則會對我們的心智形成各種影響。而最厲害的營銷方式不是降價,而是給你營造出你想要的情境和你極其渴望的社會身份,然後告訴你,只要花錢就能擁有。
居伊·德波在二十世紀 70 年代推出了《景觀社會》,他認為電視、廣告入侵了我們的生活,通過構建出虛幻的景觀,讓我們以為這些世界觀是真實存在的,但其實背後是權力和資本營造的假象。
張一兵解釋說:“景觀是一種由感性的可觀看性建構起來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撐,以各種不同的影像為其外部顯現形式。尤為重要的是,景觀的在場是對社會本真存在的遮蔽。”
這樣一來,現代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掙錢,掙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消費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營造出的社會身份,越努力卻離真實的世界越來越遠。
那應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身處幻象?先生給出了一個辦法,他說當你想要去擁有一樣東西時,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全世界沒人知道你會擁有它,那你還想要嗎?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想要了,那麼你就可能落入了消費社會營造的虛假陷阱裡。
應對真實世界的三個實用視角
講到這裡,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我們的心智世界與現實世界確實存在誤差,我們能做的,只有不斷縮短這個誤差,而縮短這個誤差的過程,就叫“成長”,因為成長就是心智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擬合。
如果我們把世界看成一個自然演化著的、龐大複雜的系統,把我們的“心智世界”和“現實世界”區分開,那麼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這兩個世界的擬合。
——《開啟心智》
那我們應該如何開啟心智,去構建自己的成長之路?
面對同一個物體,一個人說它是正方形,另一人說它是圓形。這是因為前者站在了圓柱體的正側面,後者站在了圓柱體的正上方,倘若你向上或向下傾斜一些角度,你就會發現真相。這就是視角的力量。我在閱讀《開啟心智》後,記下了三個對自己有啟發的視角,這裡分享給你。
1. 創作者視角
你一定有過“沉迷”的體驗,不管是對於一款精心設計的遊戲裡,亦或是在手機上持續地滑短影片,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但是這段時間除了快樂,什麼也沒有。
L 先生從小就喜歡玩遊戲,但是他不會上癮。原因不是他自制力很強,而是比起遊戲體驗,他更在意遊戲體驗的機制是怎麼被設計出來的,創作者的思路是什麼。當他了解完遊戲背後的機制和策略設計後,這款遊戲就對他沒有吸引力了。
當你從創作者視角去看待可能讓你著迷的事物時,就很容易抽身出來,獲得更有價值的資訊。
刷短影片也一樣。如果你僅僅是為了打發時間,就會越刷越欲罷不能,但是越來越空虛。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去研究別人的短影片的選題、內容結構、呈現形式,你可能會先遮住影片的點贊量,看完後去預估它的熱度;或者會反覆播放它的前五秒,去琢磨它是怎麼吸引人駐足觀看的。當你抱著這樣的思路去研究一個短影片,自然不會沉迷在其中。
同樣是看一部國外電影,我可能只是在享受電影的視覺體驗和故事給到的情緒衝擊。但是學電影的人,會通過拉片來學習電影的分鏡與指令碼的設計;學外語的人會在看的時候刻意不看字幕,讓自己培養語感;學剪輯的人會在意音樂的使用與情境的契合,音畫的節奏和氣口。
如同你現在在看我的文章,你是從頭到尾地讀,還是先閱讀我的文章架構,摸清我想表達的核心觀點,然後分結構去看我的論證力度呢?前者屬於讀者視角,後者則屬於創作者視角。如果是後者,你的閱讀節奏不會被我牽制,除了文章本身的資訊,你還會獲得更多隱含的資訊。
2. 不設限視角
以前聽過一個理論,就是人每一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扎克伯格會每天只穿相同的T恤,因為需要儘可能地節省自己的意志力。這種理論在心理學裡叫“自我損耗假說”。其大意是:意志力是一種心理資源,用一點少一點,而且理論認為意志力是可以鍛鍊和提高的。也因此在 21 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自控力”成為了大家追求提升的能力。
但是自我損耗理論在發表的十幾年後被顛覆了。
2010 年,心理學家 Dweck 和同事再次重複了“自我損耗假說”的實驗,實驗把被試者進行了分組,然後讓其參與答題和做有難度的任務,實驗後發現,意志力其實並不存在,只是一種心理暗示。
L 先生在《開啟心智》中認為,比起相信意志力有限,相信意志力無限對我們來說更有用。之所以意志力有限,很大原因是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產生了“我的意志力已耗光”的預測,然後告訴身體可以休息了,因此沒有什麼做事的動力。
有時候把一些失敗、無能歸咎於自己的“客觀”限制,雖然能在心理上好受一些,但實際上對手裡做的事並沒有什麼幫助。用虛假的理由去安慰自己,可能換來的除了心安也沒什麼用,還因此錯失了一收穫更多成果和成長的機會。
當然,做完很複雜的活之後,雖然不是意志力耗光,但可能會身體累,因為長期專注後產生的視覺、頸椎、腰椎、手臂的勞累。這時候我們可以合理休息,然後少量多次地做事,這也是先生在書中推崇的方法。
3. 實驗者視角
如今網上的資訊更迭速度極其的快,如果妄圖一招吃遍天下鮮,難度太大了。但我總是希望能做一件事就解決多個問題,因為這樣很省力。
就在前不久,我把辛苦拍攝、剪輯好的影片上傳到了各個平臺,但是資料效果不太好。後來,經過我的女友的反饋我才意識到,在各個平臺釋出相同的文案、封面和策略是錯誤的,因為不同平臺的調性和機制都不太一樣。作為一個曾經做過運營的人,我竟然忘記了這個道理。
後來我有反思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最後的答案是,我仍然處在一種狀態:習慣性依賴以前在公司裡資源豐富的環境,而沒有對最新的變化做出判斷和調整。
我女友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人之一。她只用了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就摸清了義烏這邊的幾種主流生意模式,並且整理出來繼續踐行。這些知識,都不是她從別的文章看來的,而是通過與現實世界打交道,然後抽象歸納得來的。然後她又用了一個月時間,搞明白了直播電商供應鏈的玩法和流程,最後賺到了錢。而在三個月前,她對義烏、電商都處在一無所知的狀態。
她為什麼能做到這點?我覺得很大原因是她習慣了應對變化。
她在給我分享選品心得的時候說,給主播選品挺不容易的。因為你需要先找到可以推的品,然後再根據當前的趨勢、季節、熱點、對標售價等因素去判斷和選擇品。
我說,那確實很麻煩。
她接著說,這還只是第一步,因為我們推的品,可能別人也在推,所以還要考慮到競品的產品質量、賣點和利潤空間,我們有什麼樣的優勢,怎麼讓主播覺得這個品可以上。
這還沒有完,就算主播選中這個品了也不一定能成,因為還需要先上架試試銷量,如果賣得動才會有後續的合作。
我說,那是不是就要取決於主播的客群是不是喜歡這個品?她說,這只是一個小的因素,主播是不是瞭解產品賣點、主播當時的直播狀態、當時的流量環境還有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影響第一次試賣能不能成……
聽到這裡,我覺得能坦然地去面對那麼多不確定性,而且能從中賺到錢,這樣的人是真的很厲害。
回到正題,這種能隨時應對變化的視角就叫做“實驗者視角”。實驗者會天生地假定眼前的答案永遠不是最終答案,然後坦然地接受不確定的變化,還能根據變化做對應的調整。
結語
斯賓諾莎說,上帝並不是在用傀儡線在外部操控我們,而是透過內部的自然法則去主宰世界。
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世界就是真實的?會不會我們其實就是被上帝操控的 NPC?
儘管如此,情緒會誤導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自己的感受會誤導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而我們所身處的、看到的、聽到的、吃到的,都是人造的,連我們身處的資訊環境也會誤導我們對真實環境的認識。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追求真實,糊塗地過完一生不好嗎?畢竟我們的大腦因為“節能”而渴望“穩定”,一生平穩度過再好不過。為什麼還要去像創作者一樣看透事物的結構和本質,不設限地讓自己做得更好,坦然地接受不確定的世界?
我的答案很簡單:拒絕無聊。無聊就會找刺激,但是人對刺激的閾值會越來越高,直到沒有對應的刺激能夠滿足,極度無聊但找不到慰藉的結果就是麻木、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最後失去活著的意義。
所以,我覺得比無盡的挑戰更恐怖的其實是無盡的無聊。
“深夜網約車”的主播 Surrender 也曾和我討論過決定論的概念,她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視角:命運如同一個寫好的劇本,你是劇本中的角色。如果你從角色本身出發,就會希望這個角色的一直贏贏贏,一切美滿、穩定、幸福;但如果你是這個角色的閱讀者,你就會更希望這個角色經歷豐富、有起伏、有變化。
現在想象我正在讀一本書,書中的角色是我自己,從意識產生開始我就在閱讀它。那麼,我何止希望他的經歷豐富精彩,我還希望他能從書裡跳進現實世界,與我交流。
我想,這一定不會無聊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猴猴說話(ID:houhoushuohua) ,作者:Hou Sirui
- 流動的保障房
- 除存款外理財產品均“暴雷”?東亞銀行迴應
- 2023年生命科學突破獎: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
- “坦白說,我十分討厭我的某些朋友”
- 中國碼農,35歲後出口海外
- 一位非米粉關於小米的深度報告
- 萬物皆跌我獨漲,強美元這是要上天?
- 千萬人考教師資格證是好事嗎?
- 選人,能力和熱情,哪個更重要?
- 別再宣傳IC行業高薪了
- Grab任命創始團隊成員為新集團CTO
- 一輛成熟的汽車,要學會自己清理自己了
- “手機廢人”?別罵了別罵了,是我
- 不要開啟你的Tinder報告
- 記憶力有救了?刺激大腦或有助於改善記憶
- 該不該賣?投資者需要考慮的10個問題
- 敦煌考古編制崗位“零應聘”,怎麼破?
- 美聯儲當下的底氣,和未來可能的麻煩
- 集運價格持續走低,多公司獲調研,釋放什麼訊號?
- 中國真正的“奶茶之都”,我提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