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億張信用卡,越來越內卷

語言: CN / TW / HK

近年來,花唄、京東白條等信用支付產品的出現,搶了各大銀行信用卡生意的風頭。特別是今年7月份信用卡新規釋出後,多家銀行宣佈清理長期睡眠信用卡。這個能為銀行賺錢的重要業務,又開始遭遇整頓。但在部分中小上市銀行眼中,這似乎卻是最佳突圍時機。為了贏,信用卡圈再次“卷”了起來。

撰文  /  周夢婷

編輯  /   田晏林

“信用卡市場內卷太重,最近我們壓力挺大的。”某二線城市民生銀行員工劉卓告訴《財經天下》週刊,雖然該行按崗位分配任務,像她所在的櫃員崗,不必如營銷崗一樣,每月要完成固定的信用卡推銷量,但她絲毫沒有感覺輕鬆多少。

1000公里之外,在北京招商銀行工作的李寒,也在為拉不到客戶辦卡發愁。“我今天問了好幾百個人,但到下午4點多,只有兩個客戶辦了。”距離下班還有不到一個小時,這位站在超市做地推的客戶經理,還在努力尋找著他的第三個目標。

據李寒介紹,無論是新老員工,如果一天連三張卡都辦不下來,月底到手的工資會縮水很多。“我們的基礎薪資就3000多元,剩下的全靠提成,相對來講,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找人辦卡確非易事。讓這些客戶經理苦惱的是:“路人根本不聽你說話。”李寒簡單統計過,有效溝通人數至少要到20人,才可能成功辦理1張卡,而要達成這20個人的有效溝通,背後需要詢問上百人。

消費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信用卡冷漠的呢?

大資料的表現或許更加直觀。央行資料顯示,2018年末至2021年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髮卡數量分別同比增長16.73%、8.78%、4.26%、2.85%。

而且到了今年上半年,各大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展現出更多的倦意,不僅髮卡量破億的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頭部玩家增速乏力,其他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甚至出現“個位數”增長。

為了信用卡業務更加安全有序,7月7日,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釋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簡稱《通知》),對息費收取、過度授信、睡眠卡以及消費者權益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要求。

面對這場業務調整,多家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放緩了信用卡發行規模和交易額,但在信用卡業務總體收縮的背景下,部分中小銀行正在加快信用卡的投放節奏,有銀行網點發卡任務量甚至翻倍。

信用卡為何不受待見?

作為一種具有小額信貸功能的支付工具,信用卡能夠滿足消費者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多種需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為銀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央行資料顯示,從2016年到2021年,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總量從4.65億張增長至8億張,但增速卻從巔峰時的26.35%,下降至2.85%。

近期,從各家銀行披露的中報資料可以看出,即便是以“宇宙行”著稱的工商銀行,截至2022年6月末,信用卡髮卡量1.64億張,較2021年末僅增長100萬張,增幅為0.6%;信用卡透支餘額6581.37億元,較2021年末減少了342.02億元,降幅為4.94%。

其餘四家髮卡量破億的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髮卡量增速也都在4%以下。而且,第三方機構analysys易觀在《數字經濟全景白皮書》中表示,2020年一季度至2022年一季度,信用卡App使用者的人均使用時長和頻次也在持續大幅下滑。

資深信用卡研究人士董崢認為,“疫情影響導致各類風險提升,銀行往往會選擇提高風控門檻,降低部分客戶貸款額度,從而影響信用卡整體貸款餘額。”

此外,為了防止信用卡透支形成的不良貸款率上升,吞噬利潤率,銀行還會主動降低髮卡量。

“一開始大家用信用卡,是把它當作資金過渡的工具,可後來,刷卡弱化了大家對金錢的概念,導致不少超前消費和衝動消費。”劉卓說,當負債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她遇到不少擁有多張信用卡的客戶,由於經常忘記還款,造成個人徵信不良,生活也受到影響。

坐在櫃檯裡的時間久了,劉卓感覺,不止是銀行髮卡偏謹慎,這兩年消費者對信用卡的需求也在降低。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巨集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疫情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消費者短期小額消費信用貸的需求。

此外,花唄、京東白條的出現,也給信用卡生意帶來一定的衝擊。

在消費場景多樣化的北京,一位90後白領表示,自己從沒開通過信用卡,“因為我每個月都在用花唄,不想再增加新的借貸工具,怕自己要還的錢太多,負擔太重。”而有些年輕人衝著優惠活動辦了卡,但在習慣使用了網際網路借貸工具後,這張卡久而久之也被束之高閣。

相對於開通訊用卡,銀行需要查詢申請人的存款、工作、收入、社保、個人徵信等資訊,使用花唄、京東白條這種“虛擬信用卡”,稽核條件相對較為簡單。周茂華坦言,“網際網路消費貸的攻城略地,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產生了影響。”

圖源/視覺中國

中小銀行等來機會?

儘管信用卡這些年越來越不受待見,但卻依舊是銀行業績得以增長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零售為王”的背景下,具備高收益率的信用卡業務,如果做得好,可以彌補銀行在企業信貸方面的短板。

不過,隨著《通知》的釋出,這個能為銀行賺錢的重要業務遭遇整頓。多家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宣佈清理長期睡眠信用卡,放緩發行規模。

但對部分中小上市銀行來說,這似乎成了最佳突圍時機。一場“內卷”潮在信用卡圈悄悄掀起。

今年上半年,部分中小上市銀行信用卡髮卡數量增長顯著。財報顯示,渝農商行上半年末信用卡總量為181.75萬張,較去年底增長9.42%;南京銀行、青島銀行信用卡總量較去年底分別增長18.44%和11.97%。

廣科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表示:“信用卡屬於個人信貸業務,對於中小銀行來說,在自己的優勢區域可以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

當前,多家中小銀行不僅加大信用卡消費分期營銷力度、持續釋放消費補貼、消費券等權益,還推出各種聯名卡,想方設法提升信用卡使用率和繫結率,以此拉昇交易規模。

與此同時,頭部銀行也不願失去陣地。以招商銀行為例,為了俘獲更多的年輕人,該行聯合眾多熱門動漫IP,推出美少女戰士卡、寶可夢卡、Hello Kitty卡等,同時搭配市場價在399元~499元之間的雙肩包或洗漱收納禮包。

線上下商店方面,招商銀行還與湊湊、呷哺呷哺、正泰餐廳、九本居酒屋等眾多商家合作,規定只要客戶通過其信用卡App付款,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

一位信用卡使用者告訴《財經天下》週刊,她以前習慣用花唄支付,之後由於信用卡經常有很多優惠活動,現在外出消費,基本都是使用信用卡,“再加上如果你每年消費6筆的話,可以免除下一年的信用卡年費,這麼算下來,信用卡比較合適。”

圖源/《財經天下》週刊攝

不過,沈萌提示,隨著競爭日益激烈,以及“卡奴”等社會問題曝光,中小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也存在一定風險。

其實,這不只是中小銀行要面對的問題。董希淼表示,在信用卡業務的發展過程中,部分銀行的經營模式較為粗放,過度依賴外部機構髮卡,息費不夠透明,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力;部分持卡人債務負擔偏重,違規套現、“以卡養卡”等問題層出不窮。

而且,部分銀行為追求規模和市場份額,存在濫發卡、重複髮卡等情況,湧現了大量“睡眠卡”。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片面追求髮卡數量,導致大量無效卡的產生,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會帶來很多潛在風險。“比如,資金的使用是否合規,是否進入禁止流入的領域。此外,亂髮卡也可能導致准入門檻下降,加大銀行的信用風險,並給持卡人造成過高債務負擔。”

為了應對行業風險,近期釋出的《通知》明確規定,銀行不得簡單地以髮卡數量、客戶數量等作為考核指標,對單一客戶應設定髮卡數量上限;強化睡眠信用卡動態監測管理,嚴格控制佔比;應睡眠信用卡佔比不得超過20%等。

董希淼認為,《通知》是對我國信用卡業務一次全面規範,將對信用卡業務發展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勢必推動信用卡業務從“跑馬圈地”的粗放發展階段,邁入專業精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向“深化存量經營”轉型

種種措施之下,李寒依舊有他的苦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相當一部分人都至少擁有一張信用卡,這也直接加大了他拓展業務的難度。那天,在他詢問的幾百號人裡,除了明確表示不願意辦卡的,其他人拒絕他的理由都是“已經有卡了”。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2-2026年中國信用卡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分析報告》顯示,信用卡在目標城鎮人群中的滲透率已接近飽和,加上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產品對信用卡業務帶來的衝擊,依靠新增髮卡量推動信用卡市場增長的潛力有限。

在此情形下,很多銀行將目光從發掘新使用者轉向對現有使用者的存量挖掘上。為更好地服務信用卡使用者,銀行以App為中心,打造了專屬的場景生態圈。

比如,只要是招商銀行信用卡使用者,開啟“掌上生活”App,無論是吃飯、看電影還是其他生活消費,均可享受優惠。而向外部拓展更多的合作伙伴,也是招商銀行場景化經營的重要手段。

還有浦發銀行,為留住存量使用者,對使用者進行精細化分層,打造專屬品牌營銷活動。而平安銀行和興業銀行也使出差異化戰術,前者深耕汽車生態圈,後者在綠色低碳領域佈局。

周茂華表示,未來,服務質量依舊是信用卡的核心競爭力,需要不斷優化信用卡的消費環境,提升服務質量。“讓消費場景更加豐富,收費更加規範、透明,支付和結算更加便利快捷,服務質量不斷提升等。”

此外,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發展,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消費者消費模式的轉變,未來線上信用卡有望加速落地。

在上述《通知》中,監管部門還提出,將按照風險可控、穩妥有序原則,通過試點等方式探索線上信用卡業務的創新模式。同時,監管部門將推動線上信用卡業務試點工作,鼓勵銀行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合理應用新技術、新渠道、新模式不斷優化信用卡服務功能。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對於試點機構,不一定要等到2年過渡期結束或者6個月系統改造等工作結束,而是鼓勵機構早整改早試點,只要整改到位,符合相關條件和要求,就可以進行試點。”

然而,未來信用卡業務能否順利轉型,消費金額能否再創輝煌,對許多銀行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文中劉卓、李寒為化名。)

┈ End┈

©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原創出品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絡後臺

商務需求請聯絡:13811292543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