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程式裡的追星之旅

語言: CN / TW / HK

自今年4月29日中國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後,天宮空間站的每一次動作,總能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

12月9日,“天宮第一課”在太空開講。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的直播,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向觀眾展示了航天員的在軌生活,以及太空細胞學、浮力消失、水膜張力等一系列實驗。同時,主要面向多地青少年,航天員還進行了天地互動交流。

7月4日,隨著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完成首次出艙任務,一組中國空間站從頭頂飛過的照片,讓很多人開始覺得距離地表400公里、總是出現在新聞影像中的空間站,其實離自己並不遙遠。

天文愛好者王俊峰2021年7月4日在房山拍攝的天和核心艙過境軌跡(受訪者供圖)

理論上說,地面上的人看到中國空間站的機會其實很多。空間站在近地軌道圍繞地球高速飛行,每90分鐘就可以繞地球一圈。大約每天的日落後兩個小時和日出前兩個小時,是最有機率看到空間站的時段,這個時候空間站形成的角度,剛好可以把太陽光反射到地面。

幸運的話,我們會看到空間站像一顆星星一樣緩慢地劃過夜空。而且不需要藉助專業複雜的攝影裝置,手機也能捕捉到空間站的蹤跡。

天宮空間站核心艙的升空,也讓許多原本著迷於自然天體的天文愛好者們感到興奮,在媒體工作的王俊峰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最早一批拍攝到中國空間站過境的天文愛好者。今年10月,隨著神州十三號航天員飛行乘組進駐空間站核心艙,他有了一個更大的企劃——不只是拍到空間站,還要聯合全國各地的天文愛好者,拍攝空間站過境時和各地地標同框的照片。

攝影:安久(經授權釋出)

不過,要想拍到好看的同框照片,很多時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況且光是觀測到空間站,就並不一定每天都能實現。多雲的天氣,過低的亮度和高度角等等,都會成為觀測空間站的阻礙。

為追星人畫一張“地圖”

儘管空間站每天都會從我們頭頂飛過,但我們並不總是能完美捕捉到它。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空間站過境的準確時間;如果雲量太大,想看到任何天體幾乎都不可能;有時空間站反射的太陽光線,亮度也不足以支撐被地面的人看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藉助一些觀測工具來預知當天是否具備觀測空間站的條件。

“天文通”就是這樣一款基於小程式開發的觀測工具,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是如今市面上第一個提供了“中國空間站過境預報”完整查詢服務的小程式。

開啟天文通小程式,便可以很直觀地在首頁找到中國空間站過境預報的快捷入口。預報頁面提供了未來十天中國空間站的過境資訊,包括了亮度等級、精確到秒的可見時間等等。不管是在適合觀測的日期前標註的“薦”的字樣,還是頁面最下方詳細的使用說明,都能看出這是一款對新手很友好的觀測工具。

“天文通”小程式內“中國空間站過境預報”查詢頁面

學會看這些資料,已經大概率能在頭頂的天空找到空間站了。不過對於許多高階玩家,天文通帶來的幫助還不只是“看到”空間站那麼簡單。

“我們更進一步的要求是不只拍到空間站,拍完以後還要好看,要有傳播價值,讓大家賞心悅目。”天文愛好者王俊峰對包括品玩在內的媒體說道,正如他發起的拍攝空間站過境時和各地地標同框打卡照片的活動,這是他對於“好看”的理解之一。

“跟建築搭配在一起,這種拍攝其實會更有難度。”就像另一位同樣參與了照片打卡的天文愛好者戴建峰所說,要想拍出好看的照片,除了對空間站的出現有所把握,還需要參考其他一些更細節的資料,結合地標的實際方位,去捕捉兩者完美的同框角度。

十年前,拍攝這樣的照片更多還是依賴拍攝者的經驗,而現在,類似天文通這樣的小程式已經可以事先幫拍攝者計算好角度和軌跡。這就給空間站與地標同框照片的拍攝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樣也對高度角和過境軌跡要求更為嚴苛的空間站凌月等型別照片的拍攝有重要意義。

“天文通就像天文圈裡的瑞士軍刀。”王俊峰這樣評價,“我會結合它的一些強屬性,再結合我自己的習慣偏好做一些更完美的融合,大眾既能看得明白,我也能保證出一些不錯的作品。”

中國空間站過境預報只是天文通眾多功能中的一項,這款小程式內,還包括了對流星雨、彗星和極光等天象的預報,以及晴天鍾、衛星雲圖和光汙染地圖等等的實用工具,幾乎已經成了擁有近30項功能、能基本滿足一個天文愛好者全部所需的“超級工具”。

“超級工具”背後

天文通小程式的開發者老A本身也是一個天文愛好者,和許多對一件事抱有熱愛的人相似,本職是產品經理的老A最初開發天文通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觀測工具用著不舒服。

“之前觀星用到的很多比如天氣、光汙染、天體可見時間等等預測資訊,總是分散在不同的平臺,加上其中有很多是網站,用起來不是很方便,一些國外的網站也存在語言和網路順暢度的問題,所以就想著設計一個自己的程式。”老A說道,天文通在誕生之初就帶有公益性質,這種堅持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天文通正式上線於2018年,當時微信小程式剛剛推出不久,也給了老A設計屬於自己的觀測程式的動力。

初代版本的天文通帶有許多老A個人的印記,比如包含了完整的行星觀測工具,他不止一次聽到有其他愛好者說,這個小程式“特別像是拍行星的人去寫的”。事實也的確如此,當時天文通的許多應用場景都來自老A自己的需求。

天文通日後的迭代經歷了一個從“滿足個人需求”到“幫助更多愛好者”的過程,這個過程和天文通使用者量的增多成正比。今年7月至今是天文通使用者量增長最快的階段,老A告訴品玩,目前天文通有70%的新使用者都是受到中國空間站過境一系列照片的影響,這也讓老A愈發意識到天文通的價值和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空間站過境鳥巢 | 攝影:王俊峰(經授權釋出)

而開放“中國空間站過境預報”查詢這件事本身,也已經是老A有意識地去考慮更多使用者需求的結果。

他回憶說,去年一個名叫郭辰洋的使用者在天文通公眾號一篇介紹觀測國際空間站的文章下留言,“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們中國空間站過境的預報”。“原來愛好者有這樣的希望。”老A說,郭辰洋的話成為埋藏在他心中的一粒種子,直到今年中國空間站發射升空,他用了一週時間就把中國空間站過境預報的功能上線了,還寫了一篇文章,引言是——郭辰洋你要的功能有了。

開發基於國內使用者習慣、對國內使用者有幫助的功能慢慢成為天文通的一個迭代思路。而伴隨天文通一起成長的,還有老A自己的技術能力。

身為產品經理的他不是很懂開發,寫天文通程式的時候幾乎是從零開始,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開發語言如何寫、哪些資源庫可以用,以及如何去做效果呈現等等。另外小程式裡呈現出的詳細的亮度、高度角等等資料,也是老A反覆進行天文計算和驗證的結果,“我原來其實已經很久沒有碰過數學,現在經常會拿著一張紙去畫圖,去算三角函式或用別的公式計算需要的數值。”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一個新功能的開發往往需要耗費老A一到兩個月的時間。

這中間,也不斷有使用者去給老A提更多技術上的建議。比如王俊峰就希望天文通可以有一個通過手機自動感應高度角的功能,以及將地景和星圖做更直觀的結合,這些也更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天文通現在仍是一個不斷進化中的觀測工具,想要能“幫助更多愛好者”,技術上的創新必不可少。

無處不在的“位置服務”

雖然缺乏很多開發方面的經驗,但如今許多開放技術平臺提供的服務,已經能為老A開發天文通降低不少難度。其中就包括和微信小程式結合非常緊密的騰訊位置服務。

位置服務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類似於網上購物、點外賣、打車或租房等等場景,都會運用到位置服務。只不過位置服務提供商們很多時候並不直接面向個人使用者提供服務,而且因為位置服務太過融入生活,我們常常會對它視而不見,也就更不會了解到它的原理。

“好的剪輯就是讓觀眾看不出剪輯,其實產品也是一樣,產品經理經常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簡單的東西給使用者,把複雜的東西留給自己。”老A對品玩說道,他覺得,使用者對於位置服務“無感”是一件好事。

然而對於天文通的開發來說,位置服務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底層技術支援。進入查詢頁面,便可以很直觀地看到一幅包含了空間站過境軌跡的地圖——這裡便用到了騰訊位置服務開發的個性化地圖元件。

個性化地圖元件為開發者提供了更為靈活的地圖顯示方案,後者可以根據自身產品的使用場景、風格,選取或建立與之風格功能相匹配的地圖樣式。很明顯,這幅包含空間站執行軌跡的地圖是天文通這樣天文觀測類小程式才會用到的。

類似的應用,也出現騰訊位置服務提供服務的飛常準和Keep等軟體中,像是飛常準中展示的航線圖,以及Keep中記錄的個人運動軌跡等,都運用到了騰訊位置服務的個性化地圖元件。

騰訊位置服務為天文通提供的最基礎的服務是定位。

只有基於定位,使用者才能清楚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天氣狀況、光汙染情況,天文通才能根據定位去計算使用者所在地天體過境的時間、亮度和高度角等等資料,可以說定位是天文通所有延伸功能的基礎和前提。

逆地址解析是與定位相關的一項重要功能。

進入天文通小程式並授權位置資訊後,以“中國空間站過境預報”查詢頁面為例,頁面中就會顯示出你所在位置的經緯度座標和街道/小區名稱。顯示街道/小區名稱這件事本身,其實就已經運用到了騰訊位置服務的逆地址解析服務。

據騰訊位置服務產品經理劉澍介紹,逆地址解析通常分兩步,第一步是在取得使用者授權後,GPS會自動定位到使用者所在的經緯度。“但使用者只看經緯度並不知道這個地方是哪裡。”老A解釋道。這個時候就進入到第二步,將該經緯度轉化成可以識別的地址資訊,逆地址解析功能完成。

這一功能同樣在電商、物流、網約車和房產等行業中有所運用。並且據劉澍介紹,不僅是在使用者端,在諸如物流公司的管理後臺,地址解析服務也能夠幫助車輛人員去排線,優化貨物裝卸流程流程,進而進行更高效的配送。

與定位相關的另一項功能則是選點。

騰訊位置服務的定位精度已經非常高,並且還支援商場、醫院、交通樞紐、停車場等場景的室內定位,以及室內外環境的智慧識別。在此基礎上,使用者如果想要查詢非當前定位位置的情況,就可以使用選點功能,通過自主搜尋、點選關鍵詞分類等方式,檢視其它位置資訊。實際上,定位已經是騰訊位置服務一項非常成熟的服務。而相比於定位,更加直觀的地圖元件和各類應用融合的探索空間實則更大。

還是以天文通來說,目前天文通小程式正在考慮嵌入騰訊位置服務更多的視覺化地圖功能,除了以上提到的包含了空間站過境軌跡的地圖,結合天文觀測的其他特殊需要,在原本地圖元件的基礎上新增一些諸如顯示雲量、光汙染、降水量等等的渲染效果,從使用者友好度上來講十分必要。

騰訊位置服務也希望通過和天文通這樣的小程式在功能上的磨合與創新,讓自身的產品、能力變得更加豐滿完善,並且從“小”及“大”,有機會用到更廣泛的開發場景上去。

“騰訊位置服務自身的定位就是一個開放平臺。”劉澍說。正如天文通用到的許多騰訊位置服務同樣適用於其他各個行業,騰訊位置服務始終看重的是打磨其通用能力。

當前,騰訊位置服務已經針對小程式開發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產品體系,從服務API、基礎地圖元件、個性化圖層、小程式外掛、行業方案等多個層面服務以及不同場景需求的小程式開發者,期待著能夠為更多像“天文通”這樣的小程式提供堅實可靠的能力支援。劉澍說,“能力打磨到最後的結果,便是讓位置服務變得更加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