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掉入“生產力陷阱”
前段時間,蘋果釋出了全新的旗艦手機產品:iPhone 14系列,這幾款產品在我看來可謂是升級了卻又沒完全升級。除了iPhone 14 Pro系列兩款產品將“小劉海”變成了“大藥丸”,攝像頭畫素有提升外,剩下的功能點都沒有大的提升。
當然,這也和手機的形態有關,目前多數安卓廠商普遍認為摺疊屏是下一代手機的方向,但我與蘋果的意見相同,那就是摺疊屏目前還不是未來。
也正是如此,蘋果直到現在還在打磨直屏,通過各種花活來賦予直板機不一樣的活力。
蘋果無論是在iOS、iPadOS、還是MacOS系統上,都已經做到了目前業內領先的水平,當然這個“領先”有些時候要打上引號,因為蘋果在系統上的流暢度和創新性上確實領先,但在某些功能上還是不如自帶本土化的國內廠商。
如果我們拋開一些本地化的更新不談,下一代的系統,蘋果該更新些什麼?
這次蘋果在iPadOS 16和MacOS上加入了一個全新的操作概念:【臺前排程】,這一功能的出現被蘋果譽為顛覆時代的全新操作體驗,並且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產品的生產力體驗。
這裡我們不聊具體的功能,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從蘋果對於這一功能的理解出發,我們不難看出,Mac正在向著增加生產力方向前進,而iPadOS正在新增生產力, 蘋果陷入了“生產力怪圈”。
當生產力的“邪火”燒到iPad Pro
生產力這個東西,在2022年聊起來還是有點“太虛了”。如今對於生產力的定義很複雜,也很簡單, 如果細分下來生產力在不同消費者身上的標準以及表現方式是不同的,職業不同,需求也就不同。
無非就是一句話: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賺錢速度。
早在iPad Pro的M1版本剛出的時候,網路上一眾科技媒體都對其有著非常高的評價。在這些聲音中, 提到最多的就是“生產力”這三個字,一些表達比較極端的博主甚至覺得iPad Pro會在下一個十年 代替電腦 。
但有意思的是當我問到一些提升生產力的具體案例的時候,他們大多都有些“支支吾吾”,有人說溝通更方便,也有人說剪影片更方便,答案五花八門,但真正有意義的答案卻幾乎沒有。
或者說,這種生產力的提升,來自於蘋果對於iPad Pro生產力的大力宣傳,給了他們這種錯覺。
在喬布斯對外界展示iPad產品的那一刻,就已經向大眾表達了iPad的定位:介於iPhone和Mac之間的一類產品,它既不是生產力工具,也不是便攜工具。時代在變,產品定位也在變,蘋果正逐漸將iPhone、iPad、Mac這三類產品進行一個“融合”,讓各平臺之間的體驗更為統一。
2022年的蘋果正在讓消費者淡忘喬布斯,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
這種融合或許早在蘋果那句Slogan:“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 ”出現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前幾年,蘋果大力推廣iPad Pro生態,其中包括PS、LumaFusion、檔案處理等,硬體涉及筆記本級的效能、頂級mini-LED螢幕、配套鍵盤、Apple Pencil等一系列配套產品。然而直到M1版本的iPad Pro釋出後的一年內,整個生態仍舊沒有出現大的突破,該愛奇藝還是愛奇藝,基本沒有實現生產力的突破。
面對自己點起的這股生產力“邪火”,蘋果可能也在撓頭。
依靠鍵盤、滑鼠的iPad,還能叫iPad嗎?
從操作邏輯上來看,蘋果讓iPad增長生產力的方式是從三維操作變為二維操作。
iPad的優勢其實非常明顯,那就是點觸式的操作。對於使用者來說,點觸式的“所點即所得”要更符合使用者的直覺。而傳統生產力是基於電腦完成的,是基於一個視窗式的平面系統,所有的操作用鍵鼠要更為便捷。 所以,兩者之間是有著操作衝突的。
早期蘋果在iPad Pro上推出了配套的鍵盤套件,由於鍵盤上沒有觸控板,使用者只能在打字的同時進行點觸螢幕的操作,割裂感拉滿,這一點更是印證了兩者之間的操作衝突問題。
也正是如此,iPad Pro正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
蘋果在最新的iPadOS 16上推出了新的功能:臺前排程,與之配套的是蘋果為iPad Pro增加了多視窗、多工,以及外接顯示器的能力。
iPad Pro最多可以外接一塊6K顯示屏,並且同一視窗下最多同時開啟4個應用,加上顯示屏空間最多8個應用。對於iPad Pro來說,這已經是屬於“史詩級”更新了,畢竟很多使用者購買iPad Pro都是奔著所謂“生產力”來的,買了一年一點生產力沒見到,如今有一個和生產力有關的更新,自然是無比激動的。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思考,需要滑鼠和鍵盤才能工作的iPad,還能叫iPad了嗎?如果以後的iPad還是以生產力為主基調進行創新,未來這款產品必定會和Mac產品線出現交叉。
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Mac的適用性更廣,iPad Pro的臺前排程只能讓人嚐個新鮮,很難為這一功能的忠實使用者。
除此之外,臺前排程這一功能已經與iPad的基本操作邏輯出現了衝突,自然會徒增很多BUG。前段時間Federico Viticci(MacStories創始人兼主編)在推特上表達了他對這一功能的失望,認為該功能不穩定、難以使用,並且在體驗中存在使用者介面故障等。
除此之外,Federico Viticci也表達到,如果蘋果想讓臺前排程成為iPadOS的未來方向,他更希望蘋果經過仔細打磨後再推出給大眾,而不是倉促的推出這樣一個“半熟”的產品,給消費者帶來失望的情緒。
事實也確實如此,直到蘋果春季釋出會前一週,還有大量的使用者在反饋臺前排程功能的各種BUG,正因如此,蘋果推遲了iPadOS 16和MacOS 13的釋出時間,將其延期至10月份,與iPad和Mac新品同時推出。
同時搭載“臺前排程”功能的,除了iPadOS,還有MacOS。
MacOS的出發點沒錯,但方式錯了
在MacOS Ventura上,蘋果同樣為其加入了臺前排程功能。
Mac平臺上的臺前排程功能和iPadOS上的臺前排程有著相同的操作邏輯,都是將整個視窗內容聚焦在獨一個視窗,避免其他介面元素對工作出現干擾的情況。
當我們將Mac平臺的臺前排程功能開啟之後,所有的Other頁面都會被縮放進左側排列,需要哪個應用時進行點選就可以對新頁面進行操作。
在我看到這個功能的第一時間,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在Windows平臺上曾經見過的一個應用,可以將除了正在使用的頁面之外,將其他頁面進行黑色遮罩,以此實現更高的“專注度”以及工作效率。
臺前排程是蘋果為摺疊視窗提出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蘋果在新MacOS上做出創新這一點值得肯定,但一個新的問題恰恰也是出在這一創新上,那就是蘋果不該對基礎互動上動刀子。
在我開啟 這一功能 後,臺前排程功能對我的整體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現代化的工作流程是需要多視窗、多工才能完成,頻繁切換視窗是如今工作必備的一部分,比如在我每天的工作中,至少要同時開啟五個應用視窗。
對於日常的工作中,想要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所見即所得,這也是為電腦附加螢幕的根本需求。當頁面被摺疊後,使用者需要思考每個頁面所顯示的內容去進行檢索,無形中增加了使用成本。
新功能的推出所需要的學習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對於Mac來說,MacOS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系統了,我覺得蘋果這時候並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去提供另一種操作邏輯。我們以Windows為例,甭管Windows的使用體驗如何,Windows10以後,微軟並沒有針對原有的操作邏輯進行變更,生產力工具首要的不是創新,而是穩定、好用。
如果強行讓使用者改變早前的操作習慣,去適應新的操作邏輯,這並不正確。蘋果總想以獨特的方式,改變舊的操作邏輯,但對於使用者來說,慣性思維的加持很難以讓消費者成為新功能的擁躉。
在早前,我買過一本關於北歐簡約設計哲學的書《少即是多》,大體內容方向就是,放棄繁瑣與複雜,用盡量少且習慣的設計實現物品和設計的功能性。在我看來,作業系統的設計同樣如此,對於產品來說,尤其是和科技相關的軟硬體產品,當用戶適應一定的使用邏輯之後,就儘量不要對這一邏輯進行改動, 壘積木永遠要優先於推倒重來,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現問題。
寫在最後:
蘋果在iPad上急著創造生產力,在Mac上絞盡腦汁提高生產力,已經掉進了所謂的“生產力陷阱”當中。
盲目追求生產力並不可取,從臺前排程這一功能的推出和體驗來看,如今的蘋果有點“手忙腳亂”。蘋果已經成為了世界上軟體、硬體、協同、系統等綜合產品體驗上最好的公司,站在頂峰的蘋果儼然成為了各領域“下一步”的領路人。
所以,蘋果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著未來科技產品的走向。
這兩年,很多消費者都在強調生產力,手機(摺疊屏)強調生產力、平板強調生產力、電腦強調生產力,蘋果很可能就是這樣被輿論帶入“生產力陷阱”。
但產品真的都要強調生產力嗎?不見得,這個世界上需要電腦的職業中,可能90%需要的都只是PC的基礎功能而已,最吹捧和需要生產力的反而是在剪輯影片的博主們。
找準產品定位、延伸使用者習慣,這才是關鍵。
- 極印·立可印N1體驗:印出生活中的小確幸
- 蜜雪冰城的本質,就是一門極致的預製菜生意
- 三千多的智慧教育硬體產品,真的值得買嗎?
- 失速、降價、產品力下滑......雷克薩斯就這樣走下神壇了
- 極氪001,第二次走向爆款
- 矽谷巨頭集體批鬥TikTok的“科技峰會”,折射了它們創新能力的衰落
- 體驗了三天全新的AirPodsPro,我的購買意見是?
- 美版拼多多Temu買買買初體驗:一刀沒砍,十天到貨,東西是真便宜
- 對話何小鵬:比亞迪很猛,它在直線上,我們在彎道中
- 品玩十年志 | 向“潮水的方向”,前進
- 蘋果遊戲訂閱服務三歲了,在國內幾無存在感的它現狀如何?
- 戴森G5 Detect無繩吸塵器:全方位實現中大戶型整屋深度清潔需求
- 高效開發、隱私保護、科技靈感…2022 Google開發者大會都講了啥?
- 蘋果掉入“生產力陷阱”
- 英偉達帶著它的“雷神之錘”來了!2000TOPS算力先錘高通?
- 我,80後、二孩老爸、大廠高P,和遊戲“結婚”了
- B站這局棋還有可能下活嗎?
- 這屆網友已經開始用爬蟲互相貼標籤了
- 參加了Dolby Week活動後,發現杜比體驗竟然距離我們那麼近
- 為什麼造一顆車規級晶片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