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有用的行研框架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今天我打算分享我们的
行研方法论
也算是我们团队压箱底的东西
Part 1 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可能是因为行业分析类的文章发得多,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哦。
一方面说明,「了解行业」这个事情是刚需。
像是商学院要写案例分析,投资机构要写研究报告,企业战投部门要做市场准入分析……
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大多都是临时抱佛脚。
所以才会追求「快速」嘛。
当然,对「快速」的追求也可能跟现代人的焦虑相关。
Anyway,行业研究的方法论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
大学里头商学院的课本会教,网上也有大把的免费慕课,甚至有些券商还会给自己客户提供课程。
我也听了不少类似的课程。
不过吧,可能你按着他们的框架,愣是梳理出了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等,但是大多人还是不知道怎么用。
主要还是因为,大多框架给到你的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零散的几个概念模型。
类比一下就是,真正实用的,应该是「树状」的知识体系,而不少课程给到我们的,只是一团团「云状」的知识。
不同的云团并没法建立起联系。
换句话说, 知识点之间是「割裂」的 。
这也是今天我想帮大家解决的,我会跟大家分享我的——
Part 2 超好用的行研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把所有概念模型给串起来,只要简单三步——
步骤1:确认阶段
「产业生命周期」是不少课本会提到的概念。
一般来说,不同阶段的产品类型、供求关系、毛利率和估值情况都不大一样。
所以我们要先确认要分析的行业,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们学习一个模型,关键还是为了应用。
而大部分课本的产业生命周期,压根都没法用——
它们会告诉你,产业周期的 纵轴是营收,横轴是时间 。
换句话说,真要判断现在所处阶段的话,只能把行业里所有公司的营收加起来,然后算每个时间节点的斜率……
这个方法超级无敌不实用,有点「真空球形鸡」的感觉(这是个高级梗,看不懂的话可以百度一下)。
毕竟真实世界的产业营收曲线,不会那么平滑,而是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起有伏。
所以呢,我们内部更倾向把横轴改为 「渗透率」 。
也就是看看现在已经被服务到的用户,占所有潜在用户的比例。
根据对各个行业的整理,我们大致可以划出每个阶段的渗透率分界线——
OK,确认行业现在处于哪个周期阶段后,就是下一步——
步骤2:敲定重点
每个周期阶段都有各自的分析重点,我一个个说说。
导入期阶段,产品还不成熟。
愿意尝试的人不多,所以产品能不能普及起来其实还不好说。
这个阶段的公司往往是在一级市场向风险投资基金圈钱。
拿到融资后他们往往会发各种公关稿造势,会整个行业都在炒作概念。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把自己的股价炒上去,会收购一些资产跟风炒概念。
最典型的就是去年的元宇宙概念。
所以这时候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 商业模式 。
如果商业模式不可行、背后只是个伪需求,那么也没什么投资的必要了。
成长期阶段,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 市场规模 。
主要吧,虽然说需求是存在的,但是要是没法把规模做大,公司也上不了市。
从投资的角度,这就只是一门现金流生意,没法给到很高的估值。
成熟期阶段,增速掉下来了。
作为投资者,这时候我们要担心的是,这个行业会不会被其他行业给降维打击,直接 取代 了。
所以我们最关注的,通常是它们是不是有足够宽的 护城河 。
这也是巴菲特投资的时候,特别关心的一个要素。
哦这里强调一点: 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会很快进入衰退期。
等到市场相对饱和之后,一般会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是行业开始「破防」了,被其他品类给替代了, 进入衰退期 。
比如方便面,本来是解决大家「快速就餐」的需求的,现在就被外卖APP给替代了。
第二种呢,是行业找到了 第二增长曲线 。
从导入期开始,重新走一遍流程。
比如游戏行业,目前内地的游戏市场基本饱和了,所以游戏出海变成了整个行业的另一个增长点,而且增速很快。
第三种呢,防守性比较强,所以没有什么替代品可以取代它们,所以行业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局面。
后续行业的营收,会随着宏观周期调整供需关系,进而出现周期化的现象。
稍微总结一下三种可能性——
进入衰退期嘛,自然投资价值就比较有限了。
进入第二增长曲线呢,相当于重新回到导入期,这时候我们还是得看商业模式是否可行。
而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变成周期股的话,这时候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行业的 竞争格局 。
步骤3:按图索骥
OK,搞定步骤2,我们可以得到这么张图——
下一步,就是按图索骥,往图里填东西。
- 商业模式 是怎样的?
- 市场规模 有多大?
- 护城河 足够宽广吗?
- 竞争格局 是否允许保持足够的利润率?
所以这一步,最核心的,是训练自己「找资料」的能力。
除了一上来就百度,或者是阅读大量的 研报 ,我会建议先约见一个 行业专家 ,直接面对面问。
以前我在做咨询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利用「专家网络」——
市场上有一类公司专门帮分析师们跟行业专家约电话会,比如BCC、GLG、Capvision等等。
不过这类服务通常比较贵,一个小时要好几千块钱。
如果公司不给报销的话,可以考虑多混一些不同的微信群,或者是在人脉APP付费咨询。
像是果壳下面的「在行」,或者是爆料APP「脉脉」,姑且也算是平民版的专家网络。
当然,如果不急的话,你也可以直接在知乎发问题,然后邀请里头的大V帮你解答。
最后
当然,如果是落到投资上,我们还要额外考虑 估值 。
不同阶段的行业估值会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成长期往往就是 成长风格 的高估值,而成熟期的更多就是 周期风格 了。
另外,我们还得持续追踪行业的 景气度变化情况 。
而且我们也会持续追踪影响行业的 外部驱动力要素 ,看看有没有什么导火线可以引爆整个板块。
所以一个完整的行研框架应该是这样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狐狸君raphael”(ID:shuai_investor) ,作者:很帅的狐狸,36氪经授权发布。
- 造谣“黄豆酱中小便”者拘留十日,盘点那些年被谣言毁掉的快消企业
- 海外new things | 远程雇佣平台「Remofirst」融资1410万美元,Mouro Capital及QED Investors领投
- 中美元宇宙基础设施差距有多大?
- “无印良品”打败“無印良品”
- 海外new things | 为轮椅设计智能座垫的初创公司「Kalogon」种子轮融资330万美元,能调节压力促进血...
- 从“剁手买”到“动手做”,这届年轻人热衷亲自搞家装
- 中国新出海故事:人、疫情与纽带
- 几十家排队申请产品上市,“颜”中新贵浮出水面
- 亏损5个亿 海昌海洋公园为何还疯狂购买IP?
- 资本持续涌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小巨人”集中在东部
- Itsme关停、网易入局,动态捕捉 社交的风到底往哪吹?
- 拉夫劳伦,被店员玩成了微商?
- 业主直接奖中介人员22万和iPhone14!上海浦东一半中介可能都盯着这套房
- 专攻数据安全十七年,「明朝万达」迎来千亿市场爆发
- 手术机器人遇险,大洗牌在即?
- 我在越南做孵化器,今年一半客户来自直播带货
- 火爆全网,抖音“卑微文学”让数万人做“舔狗”
- 穷庙富和尚,威马巨亏沈晖却年薪超12亿,是何小鹏933倍
- 携程、复星旅文、锦江们的Q2:国内低迷,国外赚钱
- 心动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