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iPhone14虧錢,黃牛囤起了Mate50:華為是喜是憂?

語言: CN / TW / HK

文/王新喜

“黃牛已經嗅到風向,華為mate50要比蘋果能掙,黃牛想把囤iPhone14虧的錢,從華為mate50身上賺回來。”日前,手機領域的一業內人士向筆者這樣說道。

該業內人士前幾天向筆者表示,“在今天,還以為囤蘋果手機能發財,黃牛的思維無疑還停留在5~6年前。”在他看來,黃牛沒有與時俱進的思維,在當下這個時代,囤手機加價賣已經過時了,消費者早已經不吃這一套。但黃牛顯然並不這樣想。

根據日前訊息,9月21日上午,華為Mate 50系列首發開賣,全版本均在十秒鐘內宣告售罄,實體店外排起了長龍,大量消費者沒有搶到現貨,華為Mate 50系列第一批共備貨400萬臺,目前已被自營門店、線上商城、運營商、電商平臺等渠道售完。

這背後,大量黃牛參與其中,對Mate 50系列展開瘋搶,新機價格甚至被黃牛最高加價8000元,頂配RS保時捷設計版更是炒至2萬元。“理財產品”之稱再度被坐實。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售罄之後,該機的各個版本在二手平臺也都出現了加價現象,其中標準版加價在千元左右,最貴的華為Mate 50 RS保時捷版本甚至加價8000元以上。

據說,華為mate50系列之中,超高階的華為Mate 50 RS保時捷版本非常搶手,其次是,崑崙玻璃版也幾乎搶不到,據說一些城市實體店加起來也沒有多少臺。

理財產品的汙名化:黃牛之功,功不可沒

過去幾年,因為麒麟晶片儲備有限,華為手機的出貨受限,其價格一度被炒至天價,華為手機在這幾年一度被稱之為理財產品。“以前沒錢買華為,現在沒錢買華為”等調侃段子也越來越多。這其中,可能少不了黃牛之功。

這某種程度上傷害了華為粉絲的情感,也使得華為陷入品牌與口碑大不如此前的困局。

我們從華為mate50系列今年的定價來看,Mate 50起售價為4999元,Mate50 Pro起售價6799元,頂配華為Mate50 RS保時捷設計售價12999元,Mate50 E起售價3999元。

從定價來看,華為的定價策略正在發生變化,首先雖然它依然是偏高階定位,但整體上起步價已經降下來了。

這可能源於,在過去兩年,華為意識到了高價對其粉絲的傷害,相對於兩年前,華為因為市場份額的收縮,晶片問題遲遲沒有解決,品牌影響力與銷量均在下滑。它當前正在朝著務實的方向變化。

華為之所以開始變得務實,是因為華為當前面臨的局勢也讓它不得不做出改變,華為因缺芯導致在主流手機市場不斷收縮,其銷量已經大幅縮水,持續下滑的市場份額讓華為不得不做出改變。

其二是華為的供應鏈情況有所改善,華為也在籌謀反攻了,而反攻的訊號是供應鏈的改善。今年上半年,餘承東就表示,華為手機的供應已得到極大的改善,去年手機供應很困難,今年我們華為手機開始回來了,所以大家想買華為產品,華為手機都能買到。

從餘承東的話裡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資訊——華為正在通過某種手段改善供應鏈,華為手機的產量有望逐步恢復。

華為的產量一旦得到恢復,那麼華為的首要任務肯定是收拾舊河山,以收復市場份額為先,而不是以單機利潤為先。

因此,華為的定價是預留了華為自身足夠的利潤,但是相對過去的高定價已經有所收斂。但如今黃牛大肆加入其中參與搶購,無疑對華為的原來的定價策略造成了破壞。

華為原本或寄希望於通過相對較低的價格來再度獲得粉絲的好感,但如今產品首銷,黃牛的大量加入,無疑讓華為mate50再次淪為理財產品。這其實是華為不想看到的。

一方面,黃牛的炒作會被不知情的消費者認為是華為本身的飢餓營銷所致,大量持幣代購的使用者群體因反感這種加價行為有可能倒向其他品牌,尤其是蘋果陣營。

另一方面,這可能導致華為的定價權喪失與口碑美譽度再次遭遇破壞,之所以說華為定價權的喪失,是因為供應鏈出貨量與出貨速度一旦跟不上使用者需求,當供小於求,嗅到風向的黃牛必然大肆搶購,一機難求的現狀,稀缺性短時間內必然導致手機價格暴漲,這剝奪了原本寄希望於以原定價購買手機的剛需使用者的利益。使用者利益受損,往往是華為幫黃牛背鍋。

華為應該學習蘋果,反制黃牛

筆者此前指出,之所以囤iPhone14的黃牛虧慘,是因為蘋果的背後,如今有富士康+立訊精密兩大代工巨頭開工,過去因為是富士康一家佔據了蘋果的核心產能,經常面臨產能不足的情況,第二批訂單往往拖得有點久,這個時間差,就給了黃牛囤貨加價賣的機會。

但目前隨著立訊精密的崛起,已經分攤了一大部分iPhone的產能,批與第二批產能之間的產能可以更快的銜接上,缺貨時間差也就基本不存在了。極大的壓縮了黃牛黨賺取差價的時間差與空間。

但華為當前的供應鏈還處於恢復狀態,產能不足,產量預估也不足,第一批貨與第二批貨的時間間隔可能會相對較長,這留給黃牛比較多的時間去賺取差價。

尤其是華為品牌與蘋果又有所不同,華為遭遇打壓,在部分消費者心目中,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國民情感,畢竟,華為Mate 50系列除了沒有5G,從目前可變光圈、低電量應急電池技術、衛星通訊等方面來看,也還是存在亮點,甚至它也可以通過“5G保護殼”來實現5G上網功能,儘管它的上網速度沒有“原裝5G”那麼快。有部分使用者急於入手、又有較強品牌情懷,加高價購買華為mate50系列的使用者客觀上也是存在的。

因此,蘋果由於供應鏈運轉成熟,壓縮了黃牛賺差價的時間差,本質上也是保護了剛需使用者的利益。對於部分路人而言,這對蘋果品牌的好感度也會因此提升。

而如果華為無力阻止黃牛天價炒作的行為,任由其擾亂價格體系,本質就是傷害了路人緣,對華為品牌的好感度也有一定的損傷。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短期來看,大量黃牛搶購,給華為的產品銷量製造了峰值效應,也創造了利潤,但本質上,黃牛賺取了差價,長遠看也依然不利於華為的品牌美譽度與口碑的提升。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有喜有憂,但憂大於喜,對於華為來說,在被制裁的大環境下,它更需要博得大眾好感與同情,如何脫掉“理財產品”的標籤,確保產品各渠道定價的穩定其實非常關鍵。

這需要華為對黃牛擾亂定價體系的行為做出反制。

如何反制?華為可以學習蘋果,強化供應鏈實力,並嚴控各大渠道的出貨節奏與定價,採取大資料預測手段與供應鏈雙向手段,壓制黃牛的生存空間,可能是華為要維持品牌口碑美譽度並獲得市場可持續增長,需要走好的重要一步。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