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億美元「賣身」巨頭,Figma 不是 SaaS 的「終極出路」

語言: CN / TW / HK

9 月 15 日,成立十年零一個月的設計平臺 Figma,被成立四十年的 軟體巨頭 Adobe 收入囊中 。

200 億美元的價格,創下了 C 端 SaaS 領域的估值紀錄——僅僅在一年之前,Figma 的估值還僅僅是 100 億美元,其年營收剛剛達到 4 億美元,意味其交易價格已經是年度經常性收入 ARR 的 50 倍。

有趣的是,除了 Figma 的投資人,似乎並沒有人看好此次兩家公司的「合體」:金融界認為,Adobe 為了完成收購可能要舉債,以至於 Adobe 股價瞬間下跌 17%;Figma 的使用者則擔心,一直「平易近人」的 SaaS 訂閱,被巨頭收購後,會看齊 Adobe,馬上揮起屠刀割韭菜。

除了在巨頭開出的「無法拒絕的價格」面前,「屠龍少年終於成為惡龍馬仔」這樣充斥社交媒體的網路梗之外。 Adobe 對於 Figma 的這次收購,對於如日中天的 SaaS 賽道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此次收購,會開啟一個巨頭收購垂直 SaaS 公司的浪潮嗎?

Figma 聯合創始人 Dylan Field 在收購案後成為矽谷最年輕的億萬富翁|Figma

瀏覽器上長出的「獨角獸」

Figma 的迅速成長,是一個抓住風口的故事,風口上的關鍵詞有三個:協作、HTLM5 和 SaaS。

2012 年,兩位布朗大學的學生迪倫·菲爾德(Dylan Field)和艾文·華萊士(Evan Wallace)創立 Figma,最初,他們對自己要創造的產品會有什麼功能並不明確,但他們看到了時代的潮流:在當時,伴隨 2008 年 HTML5 第一版草案的公佈,Chrome 和 Firefox 等瀏覽器開始普遍支援 HTML5,「跨平臺」的概念開始革新。

基於諸多新特性,HTML5 成為一種新的技術趨勢,讓諸如 Google Wave、Google Docs 等一系列基於雲端存在的網際網路服務可以藉助瀏覽器存在於任何裝置上,而在 HTML5 出現之前,這件事很難做到。

Dylan Field 和 Evan Wallace 的想法逐漸浮現,由於 HTML5 具備的跨平臺優勢,他們可以創造一款人人都能使用的設計工具,這是市場所缺失的產品,也是 Figma 的產品核心,正如他們對外表示的那樣:「 Figma 應該直接立足於瀏覽器,它是一個免費、簡單且充滿創意的工具,要讓任何人都可以藉此發揮自己的創想。

但具體到 Figma 如何呈現的細節,團隊卻依然難以確定,因此,剛成立不久的 Figma 面臨成員不斷離職,經營陷入危機的泥沼。

變化的契機出現在 Dylan 尋求種子輪投資的時刻,當他找到矽谷著名風投公司 Greylock 投資人 John Lilly,希望得到投資時,John 發現 Figma 的問題在於產品規劃方向不夠清晰,他建議 Dylan「可以去找 Adobe 的 CEO Bruce Chizen 請教」,這點醒了 Dylan,他很快照做並得到了啟示,沒有人會想到,這會成為 Figma 顛覆設計領域的開始。

Figma 完全基於瀏覽器,支援跨平臺協作|Figma

Figma 團隊確定了 這款產品需要提供基於瀏覽器的 UI / UX 設計協作功能,並且應當包含傳統軟體的所有設計功能,以便能夠在設計師和跨職能非設計團隊之間進行多人編輯。 通過吸引 1000 名早期使用者對 Figma 進行不斷的體驗和功能改進之後,這款產品實現了與以往設計軟體不同的重要特性:

相較於 Adobe XD,Figma 具有更好的團隊協作功能,它簡化了設計過程並有效地幫助設計師和團隊更有效地合作,讓團隊中的所有成員實時協作,它是免費的,適用於任何平臺,協作簡單靈活。嵌入式檔案提供實時更新,原型設計簡單直觀,開發人員移交很容易,團隊庫是設計系統的理想選擇,允許任何有權訪問的人使用最新版本。最重要的是,通過開放其 API,Figma 允許任何人構建外掛、模板或工具。

於是,Figma 開始起飛,人們發現,相較於競爭對手,無論是 Adobe XD、Sketch 還是 InVision,Figma 使用起來都更輕鬆、更方便,並且正如其官網所說,它是基於協作而存在的設計工具,擺脫了本地化和平臺的限制,並且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免費的高階服務,這讓 Figma 有機會在 SaaS 領域吸引更多使用者。

在 Figma 官網曾有這樣一段話: 「不要使用 Adobe XD 同步到雲端,使用 Figma 在雲端工作。」

一份對原型設計工具的調查資料表明,Figma 自發布之後持續不斷的成長給了 Adobe、Sketch、InVision 的給你對手足夠的壓力, 到 2022 年,使用 Figma 使用者佔比已經超過 50%,因此,不難看出 Adobe 為何要以 200 億美元「天價」收購 Figma。

還有一個細節能佐證 Figma 的迅速成長,那便是其與微軟的合作。

微軟和 Adobe 幾十年來一直保持非常友好的合作伙伴關係,其內部也有基於雲的設計軟體 Xamarin,但在 Figma 出現之後,微軟內部數以萬計的員工卻越來越依賴於 Figma。

在今年 8 月的一次採訪中,任職微軟 18 年的設計和研究副總裁喬恩·弗裡德曼(Jon Friedman)曾表示 Figma 對團隊來說「就像空氣和水」。

微軟和 Figma 有著緊密合作,其團隊在 Figma 開發者社群相當活躍|Figma

實際上,在微軟內部,不僅僅是設計人員,包括工程師、營銷人員和資料科學家都在使用 Figma,並通過這一平臺串聯其印度、中國、歐洲和美國本土的團隊成員, 弗裡德曼甚至在 2017 年找到 Field,提出 Figma 應該收費並提供更多功能,在巨頭的幫助下,Figma 開發出專為頂級企業服務的高階套餐版本,這為其在 SaaS 領域不斷提高收入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個充滿協作精神的跨平臺工具+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源社群,加上不斷根據企業需要向垂直領域縱深的高效率,讓 Figma 僅用短短五年時間便實現了飛速成長。

據美國媒體報道,Figma 在 2020 年的收入已達 7500 萬美元,2021 年預計收入規模接近 1.5 億美元,且 2021 年估值達到 100 億美元,為營收的 100 倍。

2020 年,Adobe 將 Figma 新增到了其在年度報告中釋出的競爭對手名單中。

巨頭補「新血」

作為矽谷老牌企業,成立於 1982 年的 Adobe 如今依然能夠屹立於設計服務領域的頭部陣營,離不開多年前的成功轉型,從最初售賣軟體到 2007 年走向轉型雲服務,Adobe 也曾經歷過漫長的轉型期。

過去十年,Adobe 股票漲了 10 倍,最高到了 3200 億美元。但是過去一年,Adobe 股票跌了超過 40%。其主要業務基於雲服務核心,並轉為訂閱制模式。在劃分業務結構時,Adobe 按照不同領域分為三塊:數字媒體(Digital Media)、數字營銷(Digital Marketing)、出版和印刷(Print & Publishing)。

其中,作為主要營收部分的數字媒體業務包括兩部分,即 Adobe Creative Cloud(即 Adobe CC)和 Adobe Document Cloud(Adobe DC),而在數字營銷部分,則包括 Adobe Experience Cloud(Adobe EC)。

Adobe 全家桶,目前現金流主要靠 CC(Creative Cloud)|Adobe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傳統的出版和印刷業務逐漸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上述三個業務線,而真正讓 Adobe 能夠站在千億美金市值之上的,是其 Creative Cloud 和 Experience Cloud 兩條業務線—— 很顯然,Figma 的出現,動搖了 Creative Cloud 這條業務線的根基。

Figma 最初帶來的影響並不明顯,Adobe 在設計領域的深厚功力,使其依舊能夠吸引眾多使用者尤其是企業級客戶。但作為主力產品的 Creative Cloud 價格不斷上漲,加之 Adobe XD 在協作領域的差距和 Figma 不斷擴大,後者更是擁有不斷成長的社群和海量的免費外掛支援,這對 Adobe 帶來了衝擊。

2020 年開始,伴隨新冠疫情的到來,全球企業開啟了遠端居家辦公的新模式,並因此助推 Figma 在全球範圍的流行趨勢。

憑藉基於瀏覽器提供的 UI/UX 設計協作功能,Figma 不斷吸引來自設計、創作甚至市場營銷領域的使用者,也由此催生了其白板協作產品 FigJam。 而在欣欣向榮的社群生態支援下,Figma 還吸引了包括微軟、Twitter、Airbnb、Dropbox 等企業,甚至在國內,諸如大疆這樣的巨頭也在使 用,這才真正拉開了 Figma 和 Adobe XD 之間的差距。

曾參與 Figma 早期投資的矽谷頂級風投 Greylock 梳理過評估一家公司發展的「使用者參與層級理論」,其中包括三個層級:

一:增加參與使用者;

二:留住使用者;

三:實現良性迴圈。

儘管在矽谷,大部分公司都在專注於使用者增長和「增長黑客」,但 Greylock 認為, 真正重要的並不是使用者增長的情況,而是那些完成產品的核心操作動作。

對於 Figma 而言,核心操作動作就是 使用者將需要協作的內容分享出去,並獲得他人的支援,在這件事上,Figma 做的足夠優秀,以至於其他對手很難追趕。

在今年 1 月的一次訪談中,分析師曾就 Figma 問題詢問 Adobe 高層,討論 Figma 是否正在佔據原本屬於 Adobe 的市場份額,然而 Adobe 產品主管兼 Creative Cloud 執行副總裁史考特·貝爾斯基(Scott Belsky)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

但他承認,風險資本一直在向該領域注入資金,而 Adobe 會利用這個機會將 Creative Cloud 引入網路。

在這一次訪談中,Adobe 沒有談論任何關於 Adobe XD 的計劃,只是表示公司將在 10 月的會議上討。事實證明, 那時的 Adobe 已經意識到收購 Figma 的必要性,哪怕僅僅是為了消除隱患,Adobe 也必須出手 ,為此不惜付出 50 倍 ARR 的代價,也要把 Figma 收入囊中。

同化還是「改良」?

對海外使用者而言,這場天價收購就是一場噩耗。

一些人認為,當一家鬥志昂揚、手持利劍的屠龍勇士,被老派官僚、守著寶藏的惡龍收買,屠龍勇士將不再是曾經的模樣。網路上出現無數關於收購的梗,比如 Figma 的圖示將變成 Adobe 全家桶的一個紫框 FG。

創作者們在哭的同時,不會放棄「玩梗」|Twitter

也有人認為,是時候去尋找下一個 Figma 了,Adobe 的收費策略會讓 Figma 變成一個昂貴的工具,遠離教育工作者和個人使用者。

但在 Field 看來,一切還不至於這麼早就下結論。

他在公開信中說道:「利用 Adobe 在創意領域的技術、專業知識和資源,我們有巨大的機會加速 Figma 平臺的發展和創新。例如,我們將有機會將他們在成像、攝影、插圖、視訊、3D 和字型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融入 Figma 平臺。此外,我們將有機會重新構想 Figma 技術堆疊中最好的創意工具的外觀。」

同時,Field 也強調, Adobe 致力於讓 Figma 保持自主運營,因此面向教育方向的服務依舊免費 。作為 200 億美元收購的「當紅炸子雞」,順其自然才能讓 Figma 繼續向前,推動 Adobe 走上一個新的臺階,正如 Field 所說的那樣,這將成為「 幫助 Adobe 構建下一代創意工具的難得的機會 」。

但對於 Adobe 來說,如何整合 Figma 確實是一個問題,畢竟他們已經有直接對標 Figma 的 Adobe XD,之後是將二者合併成新的 Figma,還是允許 Figma 持續獨立運營,都還是未知數。Figma 的命運如何,只能等待 2023 年交易完成才能知曉。

近兩年,SaaS 公司因為疫情增長迅速,不論是辦公、物流、教育,各行各業都有無數團隊,針對垂直行業的痛點進行 SaaS 方向的創業。

Figma 官方 Blog 公佈「合併」訊息|Figma

和 C 端消費業務創業不同,B 端 SaaS 創業不僅要求團隊對於行業問題理解的深度,更考驗對於 B 端使用者的服務能力。

從這個角度看,老牌軟體公司需要 SaaS 團隊的創新力;而創業公司,也需要巨頭多年來在 B 端積累的經驗。

Figma 被 Adobe 收購,未必會掀起一輪老牌軟體公司收購 SaaS 團隊的浪潮。但是它無疑為 SaaS 團隊樹立了一個相當高的標的和天花板,再次證明創新的價值,或者說巨頭「消除隱患」的價格,可能非常高昂。

反過來看,如果此次引入 Figma,能夠 讓老牌巨頭啟動從「雲」到「協作 SaaS」的再次轉型,進而讓 A 社「再次偉大」,那 200 億美元的就不是「高昂的代價」,而是「有一點點貴的轉型成本」而已

而這考驗的就不僅僅是掏錢的決心,而是再次轉型的勇氣了。

頭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