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大潰敗後,醫藥O2O還能火多久?

語言: CN / TW / HK

每日優鮮的崩塌,摧毀了生鮮電商賽道曾經最引以為傲的樣本。

即使貼著“高頻剛需”、“萬億市場”的標籤,最終也折戟在居高不下的成本和算不攏的盈利難題上。

生鮮O2O巨頭的敗局,似乎給電商賽道的每個玩家都敲響了警鐘,包括目前如日中天的醫藥O2O——當所有應該賺錢的生意,最後都變成了流量生意,那衰落也只在朝夕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醫藥O2O相對低頻,但從生存境況上看,卻並不悲觀。

根據米內網的資料,2021年,中國實體藥店和網上藥店(含藥品和非藥品)銷售規模達7950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實體藥店銷售額為5716億元,佔比71.9%,可增速僅為2.5%;網上藥店銷售額卻首破2000億,佔比上升至28.9%,增速達到40.2%。

而網售藥的增長,絕大部分是依靠O2O板塊來實現的。

在幫助藥店將服務半徑從500米拓展到2.5公里的過程中,O2O業務也正在實現增速的躍遷。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藥店O2O市場規模已達到近200億元,增速超過130%。今年一季度,O2O的銷售額也達到29.7億元,同比增長69.1%。

快速的增長,讓醫藥O2O業務在top級城市的滲透率迅速提升。據悉在上海,因為受疫情推動,其4、5月份時的醫藥O2O滲透率一度高達30%。

“醫藥O2O有其獨特的生存邏輯。對平臺來說,相比生鮮水果,藥品的購買確實算低頻,但是從單個店的角度看,則未必。很多藥店的銷售額都遠高於餐飲店,從成本和復購率的角度看,藥品也完勝生鮮。但每日優鮮事件也給了行業以警醒,那就是非理性的低價競爭,傷害的是企業跟行業的未來。”藥賦能CEO邵清對E藥經理人表示。

01、要O2O,不要價格戰

雖然同處O2O這一賽道,但在邵清看來,生鮮和藥品的底層邏輯還是有很大不同,這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線下門店的基礎不同。每日優鮮沒有線下店,所以做了很多前置倉,這是非常燒錢的部分;而藥品O2O業務則都是以門店為基礎來做,幾乎沒什麼起步成本。

二是補貼力度的不同。每日優鮮為了獲取流量進行大量補貼,*達到50%;醫藥電商也有補貼,但力度遠沒有生鮮品類那麼高,基本維持在10%-15%的水平。

三是品控成本的差別。水果生鮮的品控既要保品質,又要保鮮,且需要很強的流通率,成本很高,2018年每日優鮮的履約費用率為34.9%,生鮮的損耗率也達到了30%;而藥品的保質期則很長,普通藥品保質期一般都在2年左右,品控相對簡單和標準化。

四是運營。網際網路運營的“燒錢思維”,導致每日優鮮在團隊和系統建設等投入也非常高,後續運營無法彌補前期過高的成本;而藥品運營則相對穩定,也不太受季節和經濟影響,受眾面更廣,很多店面的銷售量非常大。

“除了成本問題,從藥品自身的屬性上看,有‘夜、懶、私、急、專’等屬性的藥品,也很適合O2O這一渠道。且相比其他品類,藥品的復購率更高,通常你在一個店裡買了藥品,下次基本還會在同一家店買,但如果是點外賣,則一定是會換著店吃的。”邵清表示。

每日優鮮的凋零,某種程度上標誌著大規模燒錢補貼的時代已成歷史,這對醫藥O2O顯然也有借鑑意義——那就是不必再打無意義的價格戰。

邵清也認同,只有讓藥品迴歸其零售本質和服務患者的屬性,才能讓O2O的生態得到淨化。

不過即便如此,價格戰仍是所有O2O玩家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線下渠道管控不力,線上藥店攫取流量,平臺規則導致的競價等。

有藥店的經營者就直言,目前O2O的第三平臺對於店鋪本身的品牌和線下受認可程度並不關心,更多是以“價格”和“距離”作為搜尋權重,使得藥店們只有靠衝低價和沖銷量才有機會排到靠前的頁面。O2O渠道的top級品類也幾乎都是價格戰的重災區,包括急用藥品和流通大品牌、大份額產品等。

需要承認的是,跟生鮮品類相似,藥品O2O最初的價格戰也是由資本推動。

正常情況下,傳統藥店的毛利率如果達不到35%,就基本無法存活。可前兩年,部分融到資的連鎖藥店在開拓O2O市場時,不惜以低至15%甚至10%的毛利去搶佔市場份額和流量,導致線上線下價格差異過大。

這種低價競爭不僅透支了市場,也讓上游的工業企業“維價”變得困難。而在打不完的價格戰中,藥店們拼了運營拼補貼,拼完補貼拼品種,看起來渠道是“全”了,利潤卻越來越薄。

去年開始,醫藥融資寒冬不期而至,這讓市場漸趨理性。可縱觀各大連鎖藥店的財報,O2O業務的毛利率普遍在20%左右,無錢可賺仍是現實。

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目前藥店做O2O的成本包括平臺佣金、營銷費用、配送費、打包費,人力和運維成本等,綜合這些指標,藥店只有在26%的毛利率下,月銷700單以上才可能實現盈利。

一家大型連鎖藥店的高管就透露,接下來的一年,他們打算放棄“價格戰”的思路,把毛利率做到26%-28%的水平,以儘快實現盈利。而他們對於O2O業務毛利率的長遠目標是對標線下,起碼做到35%以上。

02、頭部玩家形成

目前中國top100的城市佔據著O2O平臺90%的流量,top10的連鎖則佔據著平臺60%-70%的流量,醫藥O2O的頭部城市和頭部玩家都已形成。

瀏覽七大上市藥房的財報可以發現,目前其絕大部分門店都實現了O2O業務的覆蓋,覆蓋率在78%-96%之間,都達到了數千家。其中老百姓、國大等藥房的24小時門店也達到了數百家。

從業務增速上看,頭部藥房的O2O業務在去年也幾乎都實現了翻倍,一些剛開展O2O業務時間不久的藥房,增長甚至高達兩倍。大家普遍將O2O業務作為新零售和全渠道的主要發力點。

七大上市藥房2021年O2O業務一覽  資料來源:米內網

相比幾大上市藥房的高覆蓋率,叮噹快藥、泉源堂等藥房的特色則基本為高單店產出。兩者的門店數量雖然只有三四百家,卻對應著25.8億元和3.9億元的銷售規模,且很大部分都是24小時藥店。

有資料顯示,24小時營業門店單店的產出一個月5萬元,而普通門店一個月在O2O上產出只有4000元,兩者相差12倍。

“消費者夜間對藥品的配送時效要求會更高,30分鐘送貨上門、24小時配送的O2O藥店便成為了優先渠道。”邦健資本董事長陳益在2022年米思會上指出。

而這顯然讓24小時藥店的數量也成為連鎖O2O業務能力的重要指標。

不過,若論起藥品零售行業的“網際網路+急先鋒”,就不能不提海王星辰。在較早就擁抱醫藥B2C之後,2017年開始,海王星辰又集中力量在全國2200多家門店上線O2O,並搭建了“公眾號+小程式+企業微訊號”的矩陣,且因其門店多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的發達經濟圈,到了2021年,海王星辰O2O線上業務板塊規模已超過30億,其中私域流量的業績也超過5億,成為醫藥O2O領域的*者。

儘管O2O業務在藥店銷售佔比中逐年增高是不爭的事實,但前述大型連鎖藥店的高管仍明確,不會再通過滿減等促銷手段去培養使用者的復購習慣,“一直為此壓低毛利並不上算,因為誰也不能保證使用者下次不會在平臺上挑一個價格更低、折扣更多的店鋪去買。”

相比之下,他們會更多考慮從其他方向提升業務,包括將公域流量轉化為私域流量沉澱下來,以及真正將線下的品牌和專業的服務優勢複用到線上等。

邵清也指出,O2O業務份額雖然增速很快,但未來也會有個上限,可能是30%,也可能是50%,這需要時間檢驗。但目前行業內一個更有意義的變化是,工業廠商也開始擁抱O2O業務,這對生態的作用顯然十分重要。

一位連鎖藥店的市場部人士就表示,如今藥企在鋪貨時,也非常重視O2O渠道的資料,並會據此進行選品、上品和優惠福利的設定。將廠家引入,與廠家一起建立“以快速送藥上門”為標誌的營銷場景,也更有利於連鎖藥店解決O2O的盈利的問題。

來自中康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處方藥市場佔O2O市場比例已高達35%,正在追趕OTC,增速更是超過130%。而在工業企業中,拜耳、華潤三九和廣藥集團的規模則保持著O2O市場頭部的地位,與此同時,阿斯利康更在上半年以超200%的增速闖進前十。這種變化顯然與專利到期的原研藥開始將重心轉向零售渠道有關。

有業內人士指出,重視零售的工業廠商肯定要入局020,這有幾個必然性:

一是企業可以獲取資料,這對決策非常重要,外企尤為重視這一點;二是工業企業通過與美團等平臺合作,也獲取了更多營銷玩法,包括處方藥怎麼做等;三是對於平臺規則的制定和優化,工業廠商的話語權也不可缺失,這將更有利於維護渠道秩序。

03、平臺收割怕不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除了叮噹快藥,對絕大部分藥店來說,自有流量都還不足10%,整個醫藥O2O業務目前仍以第三方平臺流量為主,也就是所謂的公域。

這也意味著,平臺的強勢仍舊無法避免。

而如何應對流量平臺的不確定因素以及供應鏈的佈局調整等,都是藥店下一步需要應對的挑戰。

資料顯示,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美團、京東到家、餓了麼等平臺的累計營業額共計171.27億元,平均每月的營收在12億元左右。其中,美團在醫藥健康O2O領域表現亮眼,累計營收105.4億元,遠超京東到家和餓了麼。

上述網際網路巨頭雖然沒有大藥倉,但卻同時經營醫藥電商平臺和O2O平臺,既當裁判兼,又當運動員,牢牢掌控著線上客戶流量。這難免讓傳統連鎖藥店有“給平臺打工,讓人牽著鼻子走”的被動感。

北京思享廣告總經理李衛民指出,這種被動體現在,一旦上了這些第三方平臺賣藥,就會涉及到降價,還要交服務費,不少藥店最後都成了賠錢賺吆喝。而消費者並不在乎平臺上的藥店品牌,這使得平臺上的客戶很難轉化成為藥店的客戶,“很多情況下是做了一次性訂單,卻無法將其變成粘合度高的回頭客。”

可即便如此,對於連鎖藥店自建O2O平臺的做法,李衛民也並不看好。在他看來,藥店在一個城市的當量和市場佔有率很少超過50%,以自建低頻流量去和高頻流量的平臺比拼,無異於以卵擊石。

而面對這重重困境,藥店唯有從建立戰略性的供應鏈體系和品類結構的*性上去突破。

對此,李衛民建議,在產品選擇上,O2O業務應該選擇發展相對熱銷的“腰部產品”,尤其是與藥企合作,做城市*的品類。“同行沒有,而我們線上有,有利於吸引客源。”

而在地理位置上,前置倉應該能夠將周邊醫院的處方藥納入,並將品規擴大,不考慮店面位置和裝修,減少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直接外送到家。

“換句話說,未來的O2O會建立專門店,橫掃五公里之內的、半小時之內的區域範圍,在選址上將不再以人流量高的鬧市區為優,反而會選擇稍微冷門些的非鬧市區。”李衛民說。

一位在新零售上頗有建樹的連鎖藥店*也指出,藥店想要做好O2O業務,需要夯實幾方面的能力——

一是數字化能力,這不止體現在做APP和小程式等營銷工具上,還包括了前臺、中臺到後臺決策系統的全面建設能力;二是根據已有O2O銷售資料,洞察消費者需求,從而反向搭建自己的品類結構;三是要會算賬,包括建立細化到sku級別的盈虧平衡測算和控制,以及釐清配送費的學問等;四是開拓渠道一定要有戰略定性,以年為單位建立持續性的戰略。

“沒人能預測O2O的終局,與其擔心平臺什麼時候會來收割我的流量,不如真正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所有的可能都會發生,如果不想那天提前到來,我們就要練好自己的內功。”該連鎖藥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