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為天然氣南征北戰,中國或許才是最佳答案

語言: CN / TW / HK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鳳凰網 (ID:ifeng-news) ,作者:楊昊,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能源危機,已經成為了歐洲今年不得不面對的殘酷事實。而在諸國之中,作為俄羅斯輸歐天然氣管道終點的德國,所面臨的處境格外具有典型性:面對俄烏衝突背後的俄美博弈,德國失去了穩定又便宜的天然氣來源,而第三國的液化天然氣始終無法完全替代現有的能源管道。在此基礎上,對於新能源的未雨綢繆就成為了德國的理智選擇。

當地時間8月26日,德國科隆調暗及關閉部分地標性建築燈光以節約用電,上圖為調整燈光前後對比

一、關燈、關水、限溫!

夜幕降臨,隨著太陽落山,德國首都柏林的勃蘭登堡門卻並沒有按時開啟底部的金色燈光。直到太陽收斂最後一絲光芒,門頂的勝利女神銅像也被黑暗籠罩。

德國首都柏林的勃蘭登堡門關閉夜間照明

不僅是勃蘭登堡門,柏林國會大廈的圓頂、慕尼黑瑪麗亞廣場的市政廳、科隆大教堂等其他德國著名地標景點也早已陷入黑暗數週。

隨著9月1日德國最嚴節能條例的生效,大街小巷的霓虹燈、廣告牌也在晚上10點後關閉,直至第二天下午4點才能再度開啟。為節約用電,許多商場也關閉了自動扶梯,顧客不得不步行上下樓梯。圖書館、市政廳等公共建築的辦公室內只能把氣溫維持在19度。除醫院、學校外,公共建築內的熱水器也將被關閉。

德國如此“縮衣節食”的原因,要從俄烏衝突爆發開始追溯。在戰爭爆發前,德國進口天然氣的55%均來自俄羅斯。但從今年6月開始,俄羅斯將向歐洲輸氣的“北溪-1”管道的流量削減至正常輸氣量的40%。7月關閉北溪管道10天后,俄方又再次削減輸氣量至20%。9月2日,俄羅斯宣佈無限期關閉 “北溪1號”,這使得德國深陷天然氣短缺的危機中。

天然氣短缺的直接後果就是德國電價飆升,達到了10年內的最高價格。據預測,2022年全年德國每千瓦時 (kWh) 的平均電價將在 41 歐分/kWh (約合人民幣2.76元) 左右。

要知道,過去十年德國電價雖有上漲,但價格漲幅一般都控制在個位百分數以內,而今年德國電價竟上漲25%。德國鐵路CEO裡查德·盧茨告訴《商報》,按照目前價格水平,僅在2023年德國鐵路就必須多支付超過20億歐元的電費。

天然氣進口銳減所影響的還不止電價。俄烏衝突前,天然氣是德國幾乎一半家庭的供暖來源。但現在他們對於天然氣供應保障的信心已經消失殆盡,開始大量囤積木柴,希望依靠壁爐度過寒冬。不少家庭已經把天然氣供暖系統換成了傳統壁爐,壁爐製造商迎來了去年兩倍的訂單,部分廠家的交貨日期已經排到了明年夏天。

德國許多木柴廠也表示庫存告罄,供不應求。在人口最多的北威州,一家木廠經理甚至表示,壓制好的木材燃料不等涼下來便被直接裝上了運貨車。

二、尋找天然氣的掙扎之路

凜冬將至,德國不得不加速探索能源危機出路的腳步。而尋找其他天然氣供應商似乎是最快的應急之策。從俄烏開戰之後,德國總理朔爾茨和經濟部部長哈貝克就踏上了尋找俄羅斯替身的“漫漫長路”。

德國最先轉向的就是西歐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挪威。德國經濟部部長哈貝克3月就已前往會談,挪威總理斯托爾也表示 “將向德國提供儘可能多的天然氣”。

但挪威的最高天然氣供應只能維持在比往年增加10%的水平,對於德國55%的天然氣缺口仍顯不足;為此,在會談結束後,哈貝克立刻從寒冷的挪威飛到炎熱的卡達,與世界液化天然氣出口大國建立能源夥伴關係。

雙方簽署了能源合作協議,卡達將於2024年開始向德國交付天然氣;為了度過眼前的冬天,加拿大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國,也進入了朔爾茨的眼簾。但他8月底的加國之行最終卻也無功而返,原因在於加拿大大西洋沿岸沒有可供油輪裝載液化天然氣所需的裝置,目前也並沒有為德國運輸液化氣而新建裝置的打算。

反對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CDU) 副主席斯潘指責朔爾茨這次對加拿大的出訪“除了開支什麼都沒有”,並表示“非常擔心“這個冬天,因為“俄羅斯天然氣的替代品太少了”。

挪威與卡達的天然氣加工廠

在北歐、北美和中東的來往奔波,忽冷忽熱之後,德國也嘗試尋求俄羅斯最大對手——美國的幫助。美國在俄羅斯與歐洲的能源戰中已經獲益良多:3月與歐盟簽訂大額天然氣協議,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量從20%上漲到60%,一舉躍升為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6月德國能源公司EnBW與美國能源公司Venture Global簽署了總計15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協議。

但明顯“奇貨可居”的美國天然氣,其高昂價格讓歐盟企業不堪重負,根據美媒披露的資料,美國公司採購一船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僅為6000萬美元,但歐洲的收購價卻高達2.75億美元。刨除成本,美國公司每批能源貨運單的利潤高達1.5億美元。為此,德國能源企業已經多次向政府提出援助請求。

正在運輸液化天然氣的油輪

儘管朔爾茨和哈貝克都在竭盡所能地為德國尋找新的供應商來替代俄羅斯,但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除了俄羅斯之外,德國所能尋求的都是液化天然氣,這種運輸方式帶來的能源目前無法完全取代管道天然氣。

首先,戰爭爆發前德國天然氣進口商與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保持著長期供應合同,而突然斷氣使許多進口商不得不在所謂的現貨市場上短期購買天然氣。過去一年裡,現貨市場的天然氣價格成倍增長。

其次,德國沿海地區沒有天然氣接收站,新接收站顯然無法在寒冬來臨前完工。因此,能源專業人士普遍都同意:等到人們能用昂貴的海運液化天然氣來完全彌補可能的俄羅斯供應短缺之時,德國供暖季應該已經結束了。木柴和限電,看來已成為德國度過今冬的唯一選擇。

三、新能源:木柴燃燒下的理想

朔爾茨的加拿大之行雖沒有為德國帶回天然氣,但也不能說是一無所獲。8月25日,朔爾茨與加拿大簽署了氫能協議:加拿大將從2025年開始每年出口50萬噸風力發電產生的氫能到德國。這不僅建立起了氫能跨大西洋供應走廊,減輕了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更加快了德加兩國向清潔能源的轉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稱該協議的簽訂是“向前邁出的歷史性一步”。

既然眼前的寒冬註定只能靠木柴度過,德國也就不妨做一些關於未來的未雨綢繆。目前德國朝野和輿論都已經意識到,儘快找到其他能源以替代天然氣,加快完成能源轉型才是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根本辦法。

今年4月,德國已制定通過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能源政策修正案“復活節一攬子計劃” (Osterpaket) 以加快本國能源轉型。該計劃把可再生能源列為"壓倒一切的公共利益",與公共安全直接掛鉤。

根據該計劃,到2030年德國80%的發電總額將來自新能源,到2035年100%的發電總額來自新能源。而達到這個目標的途徑包括擴大風能和太陽能裝置建造。對於陸上風能,擴建率將提高到每年10吉瓦 (GW,約等於100萬千瓦) ,在2030年,德國將安裝總計約115吉瓦的陸上風力發電機;在太陽能方面,擴充套件率將提高到每年22吉瓦,因此在2030年,德國將安裝總額約為215吉瓦的太陽能系統。

德國勃蘭登堡的風能公園

計劃甫一出臺,太陽能便成為了德國新的投資風向標。德國商報稱該國太陽能產業即將迎來新機遇。經濟部部長哈貝克在訪問了德國太陽能元件製造商 Meyer Burger Technology AG後也表示,他看到了德國太陽能產業“捲土重來”的機會。

四、德媒:“沒有中國就沒有德國能源轉型”

如果要捲土重來,德國所要面臨的現實就是,目前世界範圍的太陽能行業中國處在絕對領先的地位,因此若想短時間內快速完成能源轉型,與中國的合作必不可少。德國媒體甚至表示:“沒有中國就沒有德國能源轉型”。

中國與德國的能源領域合作其實早在2007年就已經開始。 當年兩國成立了中德能源與能效合作伙伴專案,2016年兩國又邁入戰略合作伙伴發展階段,開展了多項合作專案,如低碳農村能源轉型研究、清潔供熱領域合作、對兩國試點企業進行能源診斷等。但是在如火如荼的10年合作中,中國與德國的太陽能行業的發展情況卻完全相反。

2019年中國累計光伏裝機量就已經佔全球32.6%,2020年中更已穩居世界首位,而德國憑藉7.8%的佔比僅位列第四。根據國際能源署報告,中國近年在光伏生產建設的投資是歐洲的10倍。2018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高達1266億美元,是全球最高投資額。除此之外,中國在太陽能電池原材料生產領域也幾乎沒有對手,全球76%光伏市場的原材料來自於中國。

反觀德國本土太陽能產業,2010年的德國是太陽能行業的佼佼者。當時,世界10大太陽能公司德國佔據8席。如今,世界前30大公司卻沒有一家德國公司的身影。

2012年由於當時的政府擔心太陽能的擴張會引起能源價格上漲,取消了政府補貼,導致2012年至2015年間德國太陽能擴張率銳減80%,多家公司宣告破產,流失近10萬工作崗位。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 (ISE) 所長Andreas Bett指出“德國本土公司沒有獨立生產的能力”,目前德國96%的太陽能電池原材料依賴於中國。

中國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太陽能熱發電專案

作為德國能源領域15年的合作老夥伴,中國是德國實現快速能源轉型的不二之選。

但對於與中國在太陽能領域的合作,德國仍有所顧慮。甚至有德國專家結合今年被俄羅斯“卡脖子”的處境,對未來有可能的中德合作表示了擔憂,因為對中國形成太陽能的依賴可能使德國在面臨下一場能源戰時陷入與如今相同的處境。並且中國在太陽能產業的地位遠高於俄羅斯在天然氣的地位,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會大大超過對俄羅斯的依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孫恪勤在採訪中分析認為,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美國和西方國家對“東昇西降”趨勢感到恐懼,不斷把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政治化,並進一步衍生出“中國對西方國家在價值觀甚至社會體制上構成威脅”的錯誤認識。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率先提出與中國“脫鉤”,並拉攏、強迫歐洲加入其中。尤其是在俄烏衝突發生後,西方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而處處被動,從而引發在經貿關係上“對中國高度依賴”的強烈恐懼。

但德國的光伏市場想要擺脫掣肘,進行獨立也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大量的投資,也需要培養大批熟練工人。根據德國太陽能工業協會 (BSW) 估計,目前德國5000個光伏企業中有約25000名太陽能工人,若想達到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目標,2025年後這個數字必須再翻一倍。

眼下,德國能源轉型已來到了分岔路口: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只是昂貴的速效救心丸;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與中國的光伏合作看似是最完美的捷徑,但捷徑後的潛在危險又讓德國躑躅不前。黑暗中,勃蘭登堡門頂的勝利女神在靜靜等待著德國做出自己的選擇,為她帶來光明的答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鳳凰網 (ID:ifeng-news) ,作者:楊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