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中「取經」

語言: CN / TW / HK

2022 年 5 月,根據教育部公佈的資料顯示,2021 年,18 至 22 歲的年輕人中有 57.8% 接受了高等教育。與此同時,職業中學入學比例從 1998 年的 60% 下降到 2020 年的 35%。今年,隨著經濟面臨的增長放緩和疫情帶來的更大阻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離開校園導致今年就業市場供需不匹配問題更加明顯。認識到這個問題,中國正在對職業培訓體系進行改革和重建。

今年 5 月,職業教育法的新修正案生效。此次修訂是該法律自 25 年前生效以來的第一次修訂,預計將解決重點問題,同時為職業教育的長期發展提供法律基礎。新職業教育法宣佈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享有同等地位,為該行業提供法律支援。新法還支援職業學校採取員工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進行鍼對性的人才培養。新修正案的頒佈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

但教育專家表示,對於不完備體系的重塑和人們傳統觀念的改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許多中國學生和家長不願考慮職業培訓,無論是代替普通高中還是高等教育。這反映了當前職業培訓體系的弱點,以及職業學校「低端、低質量」、不如正規大學的公眾刻板印象。專家表示,要改變這種看法,使職業體系更好地為經濟服務,需要加大對資源和人才的投資,以提高該行業的質量。教育專家還表示,要進行制度調整,為職業學校畢業生提供更廣泛的機會,例如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聯絡起「立交橋」,允許學生轉換車道。

這種情況下, 許多職業教育專家建議中國學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 超過一半的德國學生主動選擇職業學校,因為教育之間沒有等級制度,不會出現將一種教育置於另一種之上的情況。這是一種完整的雙軌教育,受到校企合作、法律保護和文化體系的支援。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體系究竟是怎樣的?又可以為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哪些啟發?

雙元制教育體系是一種將公司學徒制和職業學校的職業教育結合在一起的教育制度。所謂「雙元」,其中一元是指為學校提供實習培訓的企業,另一元是指職業學校。這個體系在不同國家實行,特別是德國、奧地利、瑞士,同時在韓國也有發展。

在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在 1969 年職業培訓法案通過後正式出現,而後在 2005 年的改革中得到顯著加強。從歷史上看,職業培訓是由各個行會通過學徒制進行組織,因為他們的成員試圖確保他們的行業擁有一個人才庫。《職業培訓法》在整個德國編纂和規範了雙元制這一制度,國家、私營部門和工會可以有效協調為現代德國提供雙元制度的基礎。 這種高水平的協調促進了公共教育計劃和企業特定學徒制的發展,這些學徒制也是互相補充和相輔相成的。

學徒制作為雙元教育課程的一部分,學生每週在公司接受三到五天的培訓。公司負責確保學生獲得關於每個行業的培訓說明中規定的標準培訓數量和質量的資訊。在德國,這種實踐培訓可能會輔以更多由行會和商會舉辦的研討會的實踐課程,以彌補僅在一家公司進行培訓所造成的偏見。這些額外的課程通常每年需要三到四個星期,在職業學校學生度過的時間大約為每年 60 天。

職業學校課程則作為雙元教育課程的另一部分。這部分課程的責任在於德國各州或瑞士各州的學校當局,教授一般課程(例如德語、政治、經濟、宗教甚至體育)和特定貿易理論。課程以非全日制(每週一到兩天)或幾個星期快速進行。後者更適合只有少數學生學習的行業,學生可能需要長途跋涉才能到達最近的能夠教授他們學科的職業學校。

在德國,對於大多數行業來說,第一次考試大約在職業培訓的一半舉行,只是為了測試學生到目前為止的表現: 分數不會計入期末考試。兩項考試均由小企業貿易集團和工商會組織。訓練有素的工匠考試傳統上被稱為熟練工考試。近年來,獲得認可的行業考試的組織方式略有不同。通常第一次考試佔總成績的 40%,期末考試佔另外 60%。考試不及格者可申請延長培訓至次年重考,且只允許一次。

瞭解德國雙元制教育的歷史和概念後,它對於社會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從學生方面來看, 學生從一開始就是公司的員工,並根據他們的能力接受任務。學生在真實的職場條件下發展,還可以從更有經驗的同事那裡學到硬技能和軟技能知識。因此,他們可以很早地明白他們是否有能力或有意願做這項工作,而不僅僅是在考試之後。此外,學生從一開始就賺錢。鑑於雙元制學生接受了高質量的職業培訓和教育,他們在年輕時就為進入就業市場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參與培訓的公司也更願意在他們畢業時聘用他們。因此,德國的青年失業率是歐盟最低的,奧地利的失業率也同樣低。

從合作公司來看,德國雙元制度也能帶來很多好處。 第一,培訓培養學員的實踐技能,以滿足公司的具體要求。如果一家公司願意在學生完成雙元教育後與他們簽訂僱傭合同,那麼公司就會得到一名瞭解公司工作流程的員工。第二,公司可以通過提供培訓來防止人員波動,因為受訓者在培訓期間與公司建立了牢固的聯絡。第三,公司可以仔細審查受訓人員並選擇最適合長期僱傭的人員,從而減少錯誤僱用決定的機會。第四,通過提供針對公司的培訓,公司可以消除他們在引入新員工時的成本。

儘管雙元制教育被普遍認為具有示範作用,但由於各種原因,許多企業越來越不願意接受學徒,更多的年輕人在培訓場所和學校而不是在實體公司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課程。德國內閣考慮強制企業招收學徒。當貿易協會同意一項自願培訓協議時,這個計劃便擱置了。

首先, 招收學徒的公司必須遵守許多規定,而且培訓本身非常昂貴。 幾個職位的要求變得更加複雜,許多高中畢業生沒有達到合適的教育水平。不太複雜的職位只有受過很少教育的畢業生願意去做,甚至他們也跟不上課程的步伐。

其次,公司通常高度專業化,無法在所有必需領域培訓學徒。迄今為止提出的兩種解決方案是 「合同制教育」和國營課程。 前者將涉及公司培訓他們不打算僱用的學徒;該合同也不是僱傭合同。後者除了在公司場所之外,還可以在學校和大學裡對學生進行培訓。瑞士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很難在他們選擇的公司中獲得一席之地。

最後,名額的缺乏改變了收學徒的條件。2004 年,一家新公司宣傳了資訊科技學徒制,學徒必須自己支付培訓費用。然而,輿論喧囂很大,以至於公司無法啟動這個專案。

如今,大多數學徒在被錄取之前都必須參加能力傾向測試,而公司通常可以在幾個候選人間進行選擇。

雙元教育制度的好處顯而易見,然而,將「世界級的德國式教育體系」複製到另一個勞動力市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方面,制度高度的成功可以歸功於德國悠久的學徒文化。該體系是在非常特殊的條件下在德國發展了一段時間的,在其他現代化國家不易適應。雙元制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條件是 德國政府在德國提供的高標準教育。 這使學徒不僅可以接受早期專業化教育,而且可以保持未來靈活應對所需的基礎教育。另一個重要方面是, 在其他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中,存在巨大的社會問題, 這些問題阻礙了潛在的雙元教育體系的建立或將其有效性降至最低。

例如,在中國,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往往落後於行業標準,這意味著學生畢業後教學對他們的用處不大。相反,學校強調紀律和控制。高中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後一般都在製造業和服務業求職。這些行業的大多數僱主並不期望申請人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相反,他們更關注應聘者的個人品質,例如他們是否願意遵守規則、服從命令和內化公司規範。如果將這些公司的紀律要求與職業學校執行的規章制度進行比較,不難發現重疊的領域。職業學校強調服從命令而不是發揮個人主動性,使用嚴格的時間表,嚴格控制學生的個人時間,這些都反映了工廠生活的現實。近年來,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和職業教育專家認可了職業教育在幫助解決大學畢業生過剩和保持國家制造業競爭力方面的潛力,所以也正在積極進行職業教育體系的變革。

除此之外, 高昂的大學成本和經濟不平等意味著地方政府必須為某些個人提供更多資金才能成功,以使體系正常執行,這在許多國家也很難實現。 最後,學徒制的悠久文化在德國是有道理的,但在其他國家卻產生了社會恥辱,因為與傳統的教育途徑相比,它被認為是劣等的。

更具體的來說,一方面,德國的雙元制要求支付實習生工資的僱主、為滿足當地工業需求的職業培訓學校提供資金的聯邦州、參與課程的工會和商會之間進行高度複雜的協調,這種多方合作局面在其他國家很難實現。另一方面,德國也正在經歷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大學就讀而不是去做學徒。2019 年,在德國大學就讀的學生人數增至創紀錄的 290 萬人,而新簽訂的雙軌培訓合同數量連續幾年下降, 多達 5.8 萬個學徒培訓崗位空缺。 勞動力市場專家推測, 這種趨勢的一個原因是學位可以帶來更大的靈活性,這是雙元制的缺點之一。 儘管德國的雙元培訓計劃可以培養出完美滿足某個行業當前需求的高度專業化的工人,但 當數字化或全球化使該行業陷入危機時,他們可能會舉步維艱, 正如德國印刷商、裁縫或照片實驗室技術人員近年來的發展那樣。

以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中國的職業教育可能無法適應雙元教育制度,道阻且長。目前的法律不健全問題和社會觀念的難以轉變,都會導致職業教育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職業教育的推舉任重而道遠,如何把德國雙元制教育和國家國情結合起來是下一步需要探討的重要方向。

——

9 月 23 日,週五 19:00-20:00, 多鯨線上直播欄目《多鯨 | 三人行》第 12 期開播!

本期嘉賓:

騰訊課堂產品總監  王昕

有瞰學社創始人&CEO  黃有璨

在多鯨資本創始合夥人姚玉飛的主持下,一起聊聊新職業教育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