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史 12:積累階段,沒資格攀比

語言: CN / TW / HK

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不公平,尤其和身邊的人一對比。

為啥他工作一個小時的收入,比我工作一天的還多?

為啥我努力的半年沒做成的事情,他一句話就搞定?

為啥,為啥,為啥?

其實,我們在起步階段,正在積累資源,本身就非常困難,還沒有資格攀比,要做的就是繼續加持自己,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聖經》中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開始不明白這句話,真正瞭解是在上大學的時候。

當時要評選優秀學生,幾千人選出幾十人。

如何評選?當然是看誰的籌碼多,拼榮譽。

張同學是優秀團員,班級骨幹。好,那他比普通同學當選的機會大。

李同學獲得過省級大獎,拿國家獎學金。很好,李同學的機會又比張同學大。

一輪競爭下來的結果是,擁有較多榮譽的人,又增了一個榮譽。啥也沒有的普通同學,還是啥也沒有。

這就是社會上看到的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道德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說的這句話就是“馬太效應”。大自然的規律是多補少,不管颳風下雨,總是衝高填低。但是人類社會相反,富人不會把多餘的錢勻給窮人,相反還繼續壓榨窮人。

既然如此,如果你想要步入更高層次的圈子,那就得有籌碼。這籌碼可能是經驗,可能是技術,也可能是人脈。不管是啥,反正校長不會拉出一個極其普通的學生,告訴大家說此人是我校優秀學生。除非是校長的兒子,那籌碼也是人脈。

知道了這個規律,我們想要擁有就必須先擁有。因為只有擁有了,你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擁有。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工作不久高學歷的人,發現初中畢業的同學比自己混得好。

初中生畢業就進入社會了,研究生畢業時,初中生已經幹了十來年了。這十來年的社會生涯,足以讓聰明一點的人深刻了解一個行業。憑藉這些經驗,或多或少總能幹出一點事情的吧。

說到底,其實是他們提前開始擁有。當你還在考慮去不去上課,他們已經可以創造價值了。

一而十,十而百。一步步來,不有就沒有。

2016年8月的思考

關於

專欄:我的認知史

我本想在文學界翱翔,卻在IT界流浪。

十多年的網際網路職場生涯裡,幹過小兵,做過大將,我有很多認知的變遷。

有對的,有錯的,有先錯後對的,也有先對後錯的。

更多是我的筆記,也希望大家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