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史 7:選擇和努力

語言: CN / TW / HK

theme: juejin

背景

其實程式設計師這行,畢業的前8年還算是光鮮。

因為一開始薪水起點就高,漲薪也快,相比做銷售或者文員的同學,可以說我們是贏在起跑線上。

但是,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你的某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同學,小有成就了。

後來,你甚至又發現,你同村的初中同學,在老家搞起了裝修公司當老闆,也開上了寶馬。

於是,我反思,並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且我們的選擇一直趨向保守。

原文

有的人高學歷畢業,公司白領,一個月拿著六、七千的工資,快樂地生活著,他們看著擺攤賣飯的人經常感嘆人間疾苦。

也有的人初中輟學,賣雞蛋餅,一年掙二、三十萬,穿著破衣服趴在三輪車上抽著煙嘆氣:“哎呀,不能幹這個了,不掙錢!”。

這些都是真的。

努力並非一定達成目的,懂規則也很重要。

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早高峰上班坐公交的時候,來了一輛很擠的車,你是上車還是等下一輛車。小勤和小懶採取不一樣的做法。

這時候信奉“努力就能成功”的小勤放棄了所謂的尊嚴,撕扯著,拳打腳踢地擠上了車,包系扯斷了,臉上劃痕無數,身體傾斜45度單腳立在車廂裡。他的理由是:這個世界上,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什麼是努力?就是別人吃不了的苦、受不了的罪、放不下的面子,我做到了,我和別人不一樣,所以我理應成功。

路途進行到一半時,小勤看到小懶乘坐的公交車超過了他,並且他的公交車開的很快,車廂內清新明亮,竟然還有座位。

不要說不合理,這反而很合理。

公交車在高峰期,開出的車面臨第一批乘客高峰,肯定拉不了,可能是第一、二站就上滿了。人滿了,司機出於安全考慮,開起來必然慢。既然裝不下乘客了,那麼司機把這一車人送到站就可以了。高峰期一般都是前後腳發車,後面的車在第一、二站很輕鬆,到第三、四站壓力很大,所以後面的車也越來越快,甚至能超過首發的那輛。直至過了高峰這種情況才能改變。

其實這就是一個努力和選擇的話題,都挺重要。

人家沒有偷懶,研究透規則也挺難的。

2016-08

關於

專欄:我的認知史

我本想在文學界翱翔,卻在IT界流浪。

十多年的網際網路職場生涯裡,幹過小兵,做過大將,我有很多認知的變遷。

有對的,有錯的,有先錯後對的,也有先對後錯的。

更多是我的筆記,也希望大家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