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掘金第一次記錄失眠
theme: orange
又失眠了。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家國之事更為憂心的了。
給女兒唱了一個小時兒歌之後,她終於睡著了。我起身開啟電腦,楞了一會兒,忽然緩過神來,感覺發愣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因此,我就想,要不整理一些知識吧。比如,關於辯論邏輯方面的知識。
辯論是我好幾年前就開始關注的一門課程。起因是我有一個產品同事是辯論高手。我們討論業務時,他總能用某些技巧來趨利避害。不管是研發流程,還是某個功能邏輯,到他那裡,他都是對的。而我,明知他用了科技與狠活,但是依然無能為力。甚至都無法分析出來,只是有種淡淡的感覺。
於是,我痛定思痛,學習了很多課程,有一些知識感覺還挺有意思的。跟大家聊一下,可以用於忽悠人,或者不被人忽悠。
第一:換個詞語,改變結局
中國有很多詞語。有些詞語雖然都指同一件事,卻可以有截然相反的情緒色彩。
舉個例子,比如有人特別堅持一件事情。可以有好幾種說法。讚揚的說法:他是一個堅定的人。貶損的說法:他是一個固執的人。正常說法:他是一個倔強的人。
那麼,你想說別人,你就找一個可以描述某事情的負面詞語。同樣,你反擊的話,那就找一個正面詞語。
就像我寫文章併發出來。好聽的可以說:他總是可以做到以受眾為核心,講大家都能聽懂的。不好聽的,可以講:這傢伙是譁眾取寵,總是逢迎多數人的喜好。其實都是一個意思,但是態度卻完全相反。
這裡面的邏輯漏洞就是,詞語的詞性很難界定。比如界定“三思而後行”與“反覆無常”。這兩個詞,很多人都分不出來,或者說根本就無法分出來。比如,我買了個手機,感覺貴要退貨,突然漲價了,我又不退了。你說是屬於“反覆”還是“三思”呢。這可以討論大半年。
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勇敢vs莽撞;圓滑vs成熟;量小非君子vs無毒不丈夫;留得青山在,能屈能伸vs威武不能屈,寧為玉碎……
第二:巧用分解和合成
分解和合成就是用一堆正確的理論疊加或者拆除,推匯出另一個貌似正確的理論。
比如,一個人在60秒內可以挖出一個坑。所以,60個人可以在1秒內挖出一個同樣的坑。1個人60秒挖坑是正確的事實,加法運算也是事實。但是,有時候單純的疊加卻無法做到。
再比如,有人說個人和國家是類似的。個人有肉體有靈魂,國家有領土和政治。所以,從一個人身上看,人應該怎麼幹,所以國家也該怎麼幹。其實,這也是有漏洞。這是用小而明確的事物,去合成一個複雜的事物。
有人會這樣忽悠你,你也可以防忽悠。
第三:複雜問句和兩難推理
複雜問句是一個坑。你怎麼回答都不行。
比如,問你:你是否停止了喪心病狂的行為?
你回答沒有,那表示你還在繼續實施。你回答停止了,那表示你承認了你在實施。
其實,是這個問題有問題。
正確的應對應該是:我並不是不回答你,是你問的問題有問題。
這個問題的問題是前提有問題。
一切脫離了前提的問題,都無法回答。
比如:對於斷電搶修服務,你希望多看到他們的微笑,還是少看到他們的微笑。
這問題有問題。斷電搶修,誰都不願意斷電。你希望少看到他們微笑。那麼意思就是支援他們板著臉,可以不用重視服務。你希望他們多微笑,那就是鼓勵多出現斷電。
其實,正確的問題是應該加一個前提。在同等斷電次數的情況下,我希望他們能多微笑。
兩難推理和前面說的“換個詞語”有點類似,但是它是換個角度。
比如,有個人當了律師。她媽媽就過來哭喊:哎呀,兒子,律師可不好當。你如果秉公執法,壞人會討厭你。你如果徇私枉法,老天會討厭你。都討厭你,不能幹啊。這就是兩難。
其實,換一個角度就解決了。那就是,如果秉公執法,老天會喜歡我。如果徇私枉法,壞人會喜歡我。你看,都喜歡我。
第四:沒有相關性,拿情感說事
就是遇到事情,避開事情,去談情感。
比如:有人說,這個雞蛋真難吃。
有人會說,隔壁的鴨蛋更難吃,你為什麼不說?有這個功夫不如多賺錢。
再比如:你說你媽做菜鹹了。
你媽眼淚下來了:你長大了,開始嫌棄媽媽了……
再比如,你批判一個醫生看到病人痛苦,不流眼淚,說醫生沒有良心。
其實,這都是問題和答案沒有相關性。
說的雞蛋難吃,對方轉到鴨蛋好吃,這不相關,不如去賺錢,說的也對,但是跟雞蛋難吃沒有關係。說媽媽做菜鹹了,不影響對媽媽的愛,菜鹹了和愛媽媽是可以同時發生的。至於醫生是治病的,也不是專門為病人哭泣的。
這類拿情感說事的例子,他們的回答都沒有錯。只是,和問題不相干。把注意力給轉移走了。反而,讓你處於劣勢。
應對的方法就是,把問題拉回來。請對方回答你的問題。或者問對方:你建議我多賺錢,是不是也覺得這個雞蛋難吃?
第五:滑坡論證
一種由小及大的論證方式。很常見。
比如,你睡懶覺。你媽說,這怎麼得了。睡懶覺就沒空學習,沒空學習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就完了。所以,睡懶覺,人生完了。
這就是一個經典的滑坡。
類似的還有,小孩偷東西,這怎麼得了,現在偷東西,長大了不得搶啊。也是一個滑坡。
中國人喜歡用滑坡論證,有些詞語叫:防微杜漸、見微知著。
當然,你可以這麼說別人。
如果,別人這麼說你,你就需要證明它的坡,不滑。
比如,睡懶覺這件事。睡懶覺是為了養精蓄銳,是更好地學習,而不是耽誤學習。另外,不一定非得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而且人生很長,不一定只有好工作一個維度來衡量,好身體也有好人生等等。讓它哪一個坡都滑不下來。
好了,就先說這五條吧。
這不是我的理論,是我學習來並掌握了的理論。分享給大家。
- 60分鐘的文心一言釋出會:我帶你5分鐘看完
- 程式設計師寫小說:我甘心當韭菜
- docx格式文件詳解:xml解析並用html還原
- 評論二則:年齡大了能否寫程式碼、上大學不喜歡IT專業咋整
- ChatGPT火了,我連夜詳解AIGC原理,並實戰生成動漫頭像
- 咱不吃虧,也不能過度自衛
- 兔年了,利用AI風格化實現剪紙兔、年畫兔、煙花兔
- 傻嗎?談男人們飯桌的拼酒現象
- 他扔出一張對話截圖:王總說的
- 老張說:快過年了,搞個AI作曲,用TensorFlow訓練midi檔案
- 為什麼大家都看中學歷?
- 年底了,裁兄弟當職員那哥們兒,如今咋樣了?
- 老張讓我用TensorFlow識別語音命令:前進、停止、左轉、右轉
- 在掘金第一次記錄失眠
- 十五分鐘簡介人工智慧,以聽懂為目的
- 認知史 12:積累階段,沒資格攀比
- 認知史 16: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 認知史 4:普遍共識
- 一文講通OCR文字識別原理與技術全流程(科普版)
- 認知史 7:選擇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