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iPhone 14 Pro 在我看來是「里程碑式」的一代?

語言: CN / TW / HK

這期的圖文內容除視頻文稿外我們也增加了一些引申內容,算是給少數派的用户增加一點福利吧~

在 iPhone 14 Pro首發視頻中,我在結尾説 14 Pro 是里程碑式的一代產品,有很多朋友覺得言過其實——可能從參數表上來看,他並沒有去年 13 Pro A15 + LTPO 高刷這些顯性的升級,從形態上來看,也不如當年 iPhone X 一般劃時代和驚豔,靈動島本身還存在巨大的爭議。

但其實我對使用里程碑這種詞還是相當謹慎的,去年在給 iPhone 13 Pro 總結的時候, 我説不要為了高刷心動,但可以為了續航買單。 而今年 14 Pro 這一代我説它是里程碑,是因為我看到一個更接近完全體的 Pro,看到他試圖重塑 iOS 的核心體驗,看到他在影像上構建的新賽道。

可以説它為我們揭示了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iPhone 將會走向何方。

Hello 大家好,歡迎收看兩顆皮蛋的 iPhone 14 系列深度解析視頻,我是初號。提醒一下,在最後我們也會聊聊 AirPods Pro 2 和 iPhone 14 標準版的看法,朋友們一定別錯過。

Pro 的完全體

經過較長時間的體驗之後,先來簡單説説這一代一些細微的體驗進步,首先 Face ID 解鎖體驗有很大提升,雖然上個視頻提到了,但我還是想再重點強調一下,不僅僅是支持橫屏解鎖,並且戴口罩解鎖的速度和準確率終於是達到了一個不錯的水平,之前的 13 Pro 總是能明顯感覺速度和成功率相比不戴口罩要差很多,總之,這是個參數上體現不出來,但是體驗確實有進步的升級點。

然後是屏幕,做完上一個視頻我抽空找了朋友幫我簡單測了下 14 Pro 的屏幕素質,看看頻閃,還有 Apple 説的最高 2000nit 是不是真的能達到。那我實測下來,這一代屏幕的頻閃跟上代一樣,是全亮度 480Hz,但是頻閃的深度和佔空比因為時間有限並沒有一一對比,我去年 LTPO 的視頻也講了,頻率、深度和佔空比共同決定了人眼最終能否感知到頻閃,這塊我相信 Navis 老師也一定會好好測一下,咱們可以一起期待他的視頻。

注:視頻當中但凡涉及到 iPhone 屏幕的拍攝畫面,其實都能很明顯看到頻閃,這倒不是説它的頻閃很嚴重,是因為我們的拍攝參數是 4K25\50 fps,匹配我們視頻 4K25 fps 的規格。但這跟 Apple 屏幕的頻閃頻率不能整除,我也沒想到太好的辦法解決這件事。

至於説 2000nit,我實測確實可以達到,但是有條件限制,就是在小窗口播放 HDR 視頻,然後用強光手電筒激發屏幕亮度,我手裏這台測出了 2100 多 nit,這確實是挺猛的,應該是迄今為止手機上最亮的 OLED 顯示屏了。

類似這樣細節的進步其實還有挺多,比如這代雖然線性馬達規格沒變,但是震感加強了,比如雖然增加了 AOD,但我實際用下來續航還是能接近上一代的水平。

注:關於 AOD 燒屏的問題,我簡單説一句吧,因為我沒有直接證據,也不好在視頻裏展示,你信不信都沒關係,當做個參考吧,Apple 的芯片或者顯示屏驅動芯片(DDIC,同樣獨家定製)裏面,應該有一個模塊會記錄每個子像素的發光時間,然後進行子像素級別的亮度補償。所以他不會留下燒屏的痕跡,而是你屏幕越用越暗,當然這個暗最多也就是最高亮度衰減幾十上百尼特,用户是看不出來的。

再比如信號,相同網絡條件下,還是能感覺到掃健康碼變的更快了,這些東西你跟上代比可能可有可無,但是考慮到普通用户的換機週期,如果是 11 Pro、12 Pro 的老用户升級上來,其實感知都是非常明顯的,一點都不比靈動島、相機這些核心賣點的感知來得弱。老用户如果今年想升級 Pro 系列,我建議是真可以一步到位,體驗會好不少。

這裏我多嘮叨一句,我們站在一個數碼愛好者的立場看待產品升級時,有時候恨不得廠商把牙膏擠爆,每一代都革了自己的命,然後管這叫科技創新,叫良心企業,反過來就説是清庫存,刀法精準。前者當然是激動人心的,就像早些年的 Apple,或者像這幾年的大疆,但大家可能沒意識到的是,這裏的激進與否,從來跟良心無關,只與市場客觀規律有關。激進多半發生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注:不僅僅是不成熟的市場,還有紅海市場的一些新晉品牌)。

這時候的產品從 0 到 1,每一代都會遺留眾多問題需要快速迭代和修補,並且也需要用跨越式的進步,吸引更多普羅大眾看到和接受一個新鮮事物。可一旦用户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產品的迭代也開始放緩,沒有新消費者湧入,老用户一時半會也不會升級,這時候繼續激進的迭代產品很可能投入和回報是不成正比的。品牌這時候應該做的,是積累自己的核心技術,構建起護城河,重視效率和戰略規劃,有節奏的穩步的向前推進。

你可能會説這太無聊了,但這就是客觀的市場規律,成熟市場無一例外。並且能把護城河構建起來,同樣需要非常強的前瞻性和執行力。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想做 Apple 護城河系列視頻的原因。考慮到現在用户平均的換機週期,即便是強如 Apple,也不會把 14 Pro 的目標用户定義成去年剛換機的老用户,隔代升級或者隔兩代升級,才是更多普通人的選擇(注: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起碼把 24 期分期先還完吧~)。

如果你能明白這一點,或許就能想開很多事,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失望。當然了,Apple 的產品迭代在行業裏已經算是佼佼者了,那接下來我們聊聊今年升級的核心,也是爭議最大的部分,靈動島。

靈動島

在討論靈動島的時候,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先講清楚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在我看來網上很多討論把兩個問題混在了一起,那就是靈動島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有結合藥丸形態的靈動島的形式和交互做的如何。先把問題分清,在挨個討論,我覺得思路可能也更清晰一點。

靈動島解決了什麼問題,這個我覺得大家已經沒有什麼爭議了,他就是解決了 iOS 缺乏實時狀態的展示的問題,原本必須要通過彈窗、提醒、進入對應 App 才能查看的信息,做了一輪篩選和整合,都前置到了靈動島上,這無疑是讓用户更加方便了。

每次看到這個畫面,我都會想起那個詞,「無邊泳池」

我想很多朋友覺得靈動島其實沒什麼,也是因為靈動島解決的問題在安卓上早就不是問題了,在安卓上我可以把他弄成小窗掛起來,ColorOS 還有閃回鍵,Origin OS 有原子通知等等吧,其實都是在解決類似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安卓完全沒有必要學靈動島,產品和交互設計師看的應該很清楚,這是 iOS 才需要的東西,但是不管怎麼説,他確實讓 iOS 體驗更好了。

所以可能真正有爭議的問題,還是靈動島的形式和交互,靈動島的出現是不是僅僅為了遮瑕,他是不是會跟 TouchBar 或者 3D Touch 的命運一樣。這可能是真的需要深入聊聊的問題。

首先靈動島在我看來跟遮瑕一點關係都沒有,就算今年完全沒有靈動島這個功能,Apple 把 Face ID 組件進一步小型化做到現在這個程度,解鎖的速度還有提升,這是實打實的進步,這根本就不是所謂的瑕,也就更不需要遮。

注:我看到有人説為什麼一定要是一個島,現在這個島雖然橫向可以顯示更多的內容,但是縱向侵佔卻變多了,這個我從兩方面給出解答:

  1. 軟件上來説,只有做成島,才能在靈動島組件展開時,看到近似於無邊泳池的形態,如果是半島,動畫不管怎麼做,都無法達成這個目標
  2. 從硬件堆疊來看,之所以 Face ID 區域在這一代能進一步縮小,不是因為 Face ID 硬件變小了,而是 Apple 把距離傳感器放在了屏下,並且更改了揚聲器導音孔的位置,13 Pro 之前,導音孔是直接從 Face ID 中間貫穿,14 Pro 改成了從 Face ID 和上邊框之間穿過,所以 Face ID 才會整體下移,總的來説就是,他要變小,一定得下移。
樓斌老師的拆解對比,紅線就是導音孔的位置,雖然導音孔變細了,但是這代音質還是有提高,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搞的。

並且在 16.1 beta 版本上,單手模式還可以把靈動島一起拉下來,雖然我是覺得這樣有點醜陋,但是單手用確實更容易了,這不也進一步的證明,靈動島本身就是奔着解決問題去的,根本不介意暴露這個孔的存在嗎?

我相信硬件的孔未來會越做越小,但是靈動島依然會存在,因為他要解決的問題一直在,並且同樣存在這個問題的還有 iPad,未來他展示信息的區域會越來越大,甚至當 Face ID 完全可以做到屏下的時候,這個島就不限於是黑色的,完全可以根據內容定義不同的顏色,就像一個正常的小組件。等到那個時候,可能就是 iPhone 的最終形態了。

其次我覺得靈動島跟 TouchBar、3D Touch 這倆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3D Touch 他是典型的先有了這個交互或者説技術,再去想配套場景的一個功能,他解決的問題是很模糊的,甚至我覺得有些根本就稱不上是個問題,再加上學習成本很高,導致了有很多人用到最後,手機都換了還不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重按。

為了做這期視頻,我又看了一遍 6s 發佈會,就直到今天我也感覺他展示的功能很迷惑

而 TouchBar 的失敗也是因為不知道專業用户真正需要什麼,專業用户是非常依賴快捷鍵的肌肉記憶和習慣的,把功能區按鍵直接替換成可編程的觸摸屏,對很多專業用户其實是在幫倒忙,產品價值公式放在這個場景,你的新體驗減去學習和適應的成本,最後得到的很有可能是個負值。這些專業用户往往又是 Mac 生態中最核心的用户。

所以這倆功能失敗本質上還是產品定義的失敗,不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不知道要為誰解決。

俞軍老師這本書,牛逼的

但是靈動島不僅僅是一開始就把要解決什麼問題説的很清楚,並且在純功能角度,你獲得了新的狀態展示區域之後,並沒有什麼代價,他利用的空間,完全是用硬件體積的縮小換回來的。

原本應該展示的時間、信號電量啥的,相比於之前的產品一個都沒少,就給人感覺想的特別清楚,這樣用户用起來也不會迷惑。

這個圖應該很清楚了

至於説靈動島能實現的功能,因為三方開發者的適配都要等到下個月 16.1 的正式版才能看到,我就不在這重複一遍音樂導航倒計時了,三方的適配才是靈動島的重中之重。

這裏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我在遊戲版本更新的時候,經常是等的不耐煩我就切出去幹別的了,如果這時候遊戲更新的進度可以上島,更新完提醒我一下,我點擊直接進入,這是一個非常連貫的體驗,相當於給遊戲加了一個全局的應用入口。不知道你們覺得我這個想法怎麼樣?反正我覺得還是很合理的,到時候看看有沒有哪家這麼做的。

這個功能其實 ColorOS 閃回鍵做了,他們產品經理想的也是非常細的

最後就是動效,可能這也是很多人感知最顯性的部分,讓靈動島配得上靈動這個名字,如果看過發佈會的朋友們,可能注意到了,今年發佈會在講 A16 的時候,特意提到了全新的顯示引擎,除了可以實現 1Hz AOD 之外,他們還重點強調了為靈動島的動畫增加了全新的抗鋸齒算法。

這才是真的邪門的地方,因為如果不把靈動島的一部分動畫,固化在硬件中,這些非線性動畫組合在一起,功耗是非常高的,安卓這邊不是不能做,但是功耗肯定受不了。

所以整套靈動島的體驗,不僅僅是軟件和屏幕硬件的配合,還有 A16 算法的支持,就你真的不敢細想,因為如果你發現 Apple 可能在 3-4 年前就開始琢磨這個東西的時候,你不會説 Apple 牛逼了,你只會説它很可怕,他在軟硬件上的沉澱,讓你難以望其項背,所以我才在視頻裏説,這個功能充分體現了 Apple 深厚的軟硬件整合能力。

橫跨四個一級部門做出的軟硬件整合方案,時間進度同時匹配 14 Pro 落地,這事兒你能細琢磨嗎?

並且在純軟件體驗很難構成差異化的今天,Apple 在軟硬件整合方面的優勢還在一點點擴大,不僅僅體現在靈動島,還有今年的相機。

相機

那我在這還是不會講太多實際的拍照效果。十一國慶我打算出去,帶上這些旗艦機好好拍一下,節後回來專門做個影像的對比。這期我先做一點鋪墊,講講 Apple 的 4800w 到底是怎麼回事,跟安卓有什麼區別?因為在我去年做 iPhone 13 Pro 相機解析的時候,我當時就看到很多彈幕在説,拿 Apple  1200w 像素跟安卓動不動 4800w 5000w 放大比清晰度是不是欺負人。

所以啊朋友們,科普這件事還任重道遠,大家還是得提高鑑別能力,得分清什麼是營銷噱頭,什麼是真正的體驗提升。

現在手機上用的 4800w 5000w 高像素,跟傳統意義上在微單、單反的高像素,並不一樣。手機上用的高像素傳感器是四拜耳排列,説白了就是原本 1200w 像素的傳感器,每個像素上橫豎各切一刀,把一個像素分成四個。那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個他支持把切開的四個像素合在一起用,説白了,像素是個水杯,他要像裝水一樣把光裝進來,四個像素合併成一個,杯子變大了,水容量也變大了,畫質也就更好了,實際上各家的產品為了保證更好的畫質,在自動模式拍的照片都是清一色的 1200w,並且這樣處理器的壓力也會小很多,計算時間短,拍照體驗也更好。

第二個像素分開用情況會稍微複雜一點,因為傳感器其實可以輸出兩種高像素模式,第一種是針對不支持處理四拜耳排列的處理器,傳感器可以通過猜色算法,先把四拜耳排列轉換成拜耳排列,再由手機處理器經過一次猜色算法,把拜耳排列轉換成 RGB Raw,這兩步轉換,就是大家經常説的 remosaic 和 demosaic,這個做法對手機的處理器沒有額外要求,但是缺點就是因為多了一步猜色,所以會有色彩和清晰度的損失。

這是很多安卓機選擇的做法,因為迄今為止高通處理器對四拜爾圖像的支持都不算特別完善,有些增強算法就是針對拜爾排列設計的,要麼你修改管線的流程,要麼就得經過兩次轉換,所以大家在用一些安卓機型的高像素模式時,如果感覺清晰度沒有什麼提升,那兩次轉換中間的損失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注:我為了簡化,去掉了很多東西,其實還有是四拜耳排列,但不支持輸出高像素模式的傳感器,比如三星的 GM1,硬件是 4800w 四合一,但是輸出只支持 1200w,那系統裏高像素模式就是純純的逗你玩了

但是 Apple 這邊不一樣,他們選擇了第二種輸出模式,就是直接輸出原始的四拜耳圖像,發佈會上特意強調了,他們是直接從傳感器獲取四拜耳數據,並且用機器學習輔助,把四拜耳直接轉換成 RGB Raw,這樣就儘可能保留了更多的原始信息,為 ProRaw 處理管線的後段提供更大的空間。

並且不要忘了 Apple 的 Raw 不是單張 Raw,而是有多幀合成增強動態範圍和清晰度的計算攝影的 Raw,一張 4800w ProRaw 照片可能會在幾秒鐘處理超過 1GB 的數據,這需要非常強的處理性能和帶寬,A16 上定製芯片定製算法為四拜爾專門做優化,這都是肯定的,我就不多説了,反而是今年發佈會講 A16 提升內存帶寬,是不是也跟 4800w ProRaw 需要巨大的吞吐量有關聯呢?我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

那最後一個好處其實就是今年多出來一個無損 2x 的焦距,但説實話,一加 7 Pro 項目當時第一次用四拜爾的 IMX586 當主攝的時候,2x 就是無損變焦了,現在安卓上這個功能基本已經普及了,所以這其實算不上 Apple 的優勢(注:當時 7 Pro 這個無損變焦功能,給我們折騰慘了,大家那時候都是第一次做)。

總之呢,4800w 相比於 1200w,不僅僅是紙面上像素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更靈活,不同場景可以切換不同的模式,但是 Apple 在後發的情況下,仍然拿出了更完善的解決方案,別忘了這些功能對於三方應用的開發者是完全開放的,NOMO RAW 在我首發視頻的前一天就已經支持了 4800w ProRaw 拍照了。

注:這也側面證明,這個功能對開發者適配來説不是太大的負擔,我沒去看文檔,可能僅僅是輸出 Raw 的接口,更改一下參數,開發者這塊可能也值得單獨做一期護城河,回頭再説吧。

所以説到底,還是軟硬件整合能力強,這一點確實不服不行。接下來我們深入手機內部,一起看看硬件上的變化,軟件硬件一起看,我們或許就能知道,未來 iPhone 影像的升級方向。

首先還是先感謝一下樓斌老師熬大夜做的這個拆解視頻,為我們分析提供技術幫助,今年的內部結構相比上代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那就是 14 Pro 和 14 Pro Max 採用了共用主板的設計,尺寸、外觀全都一模一樣,畢竟如果繼續分開設計主板,有沒有 eSIM,有沒有毫米波,大小屏版本,這就不知道要分出多少個型號的主板,各個型號的備貨比例,元器件能不能共用,這都是極為複雜的事情,現在這樣共用,極大的降低了庫存的風險,還是得佩服庫克,真是庫存剋星。

但是這樣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這塊主板本來是為了匹配 Pro 的空間來設計的,在 Pro 的機身內已經把空間利用到了極致,但在 Pro Max 上反而有空間利用率不夠的問題:仔細看 Pro Max 的主板左上角跟相機模組中間,相比 Pro 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隙,造成了空間的浪費,這也解釋了,為啥 Pro 相比上代電池容量提升,體積更大的 Pro Max 電池容量反而下降了。

為了兼顧小屏,Pro Max 已經被拖累了。

事實上我們看到,如果明年繼續共用主板,要麼 Apple 能全面推進 esim,把卡槽的空間讓出來,要麼 Face ID 模組能小型化,否則 15 Pro 就沒有多餘的空間再升級相機了,如果是這樣,15 Pro Max 很有可能利用剩餘的空間繼續升級相機,跟 Pro 拉開差距。

15 Pro Max 可以把超廣角和長焦掉換一下位置,再把現在的直立式長焦換成潛望式長焦,可能剛剛好能把主板的空隙填滿。

客觀來説,Pro 和 Pro Max 確實很難維持相同的硬件了,充分釋放 Pro Max 大尺寸的潛力未必是一件壞事。同樣的,小屏標準版也一樣要面對這樣的尷尬情況,明年升級靈動島,相機可能還有升級的空間,但是後年呢?

這些問題對於 Apple 來説其實都近在眼前了。

至於説 Apple 未來會不會把超廣角和長焦都升級到 4800w,這個可能得看情況,在傳感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只升級高像素優勢並不明顯,除非進一步壓縮主板的面積,相機傳感器大小和高像素同時升級,但這不是 Apple 能控制的,尤其是 esim。

只要處理性能不是瓶頸,同樣的時間,多獲得一倍的幀,想想都感覺牛逼

不過還有一個可能的升級方向,那就是高速化,通過提升傳感器的讀出和處理速度,讓處理器可以在相同時間,獲取到更多的原始數據,這對依賴計算攝影的手機來説,是極其重要的,不僅僅是 4K120幀視頻,還會讓 Deep Fusion、夜景模式和 ProRaw 這些需要多幀合成的拍照模式,擁有更好的畫質表現。當然了,這也是每家不遺餘力在衝擊的影像升級方向,但對於 Apple 來説,可以同時定製相機傳感器和手機處理器,就能把體驗做的更好。

AirPods Pro 2

毫無疑問 AirPods Pro 2 是 Apple 用户,可以閉眼睛買的產品,唯一的區別是你是要現在原價買,還是等等打折促銷。這一代在造型不變的前提下,塞入了更多的功能,現在耳機盒上添加了揚聲器,防丟的同時,也增加了一些提示性的音效,耳機續航有提升、音質有提升、降噪效果也有提升,但這些都不是真正打動我的點,這些原本在一代上也做的還行,我也挺滿意。

但 AirPods Pro 2 在非常好的按壓式交互體驗之外,又引入了滑動的操作,可以直接在耳機上快速調整音量,那這個升級就太重要了,為了這一個體驗的提升,我就願意付款。

這時候我知道可能有人要問了:OK,耳機是很好,可這跟 14 Pro 的里程碑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來到 Apple 官網的產品頁面,拉到藍牙規格這一項,你就能看到,Apple 在九月份的新產品上,全線搭載了藍牙 5.3,此前 Apple 的所有產品,藍牙最高只支持到 5.0。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伏筆,因為從藍牙 5.2 標準開始,引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新協議,就是 LE Audio。

這塊我就不給大家科普技術原理了,因為藍牙的事我也不是太懂,簡單來説 LE Audio 是新一代的音頻傳輸協議,類似於圖片格式裏面 jpg 和 heif 的關係,相比於傳統的藍牙音頻傳輸,LE Audio 延遲更小,功耗更低,音質反而更好。並且支持開發者根據場景,配置不同的傳輸速率,藍牙耳機打遊戲延遲終於不是問題了,聽音樂時音質也會更接近有線耳機,反正是各項體驗都有提升,其實在圈子裏對 LE Audio 是期待已久,但是很遺憾這次首發時並沒有看到 AirPods Pro 2 搭載,不過現在 iPhone、手錶、耳機的硬件全都準備好了。

我相信 Apple 一定會在明年春季發佈會或者 WWDC 的時候,配合屆時 AirPods 的其他新品一起,作為軟件升級發佈。這又會像當年空間音頻的更新一樣,讓你覺得耳機更加超值,讓 AirPods Pro 2 變身完全體。而這一切體驗的提升,因為依賴於藍牙 5.2 以上的新標準,可能僅限於今年的新 iPhone。

注:就是因為拿不準,我沒有把話説死,後來又問了一下業內人士,因為Apple 的藍牙芯片也是定製的,雖然看着是藍牙 5.0,但有可能硬件已經準備好了,LE Audio 未必老機型就不支持,這個現在還不好説,但是 iPhone 14 系列、今年的新手錶是穩穩的支持這個沒跑兒。

總結

總結一下,靈動島不僅在硬件形態上向前跨出一大步,在軟件上也重新定義了信息的呈現方式,影像上的高像素和高速化也為我們指明瞭未來的升級方向,而藍牙 5.3 和 AirPods Pro 2 一起,定義了新時代的 TWS 使用體驗。不管這些功能是不是能構成你購買的理由,但有一點其實異常的清晰,Apple 做產品迭代,越來越心無旁騖,在每個細分領域不管是作為行業的領先者還是後來者,他的目標並不是超越對手,他的目標從來都是超越曾經的自己。

2017 年 iPhone X 發佈會,Tim 在台上説這是定義了下一個十年的 iPhone,如今,十年之期過半,我們不僅僅看到了一個體驗更加完善的 iPhone,同時透過它,你彷彿已經能看到,那個理想中的終極形態了。

承前繼後,草蛇灰線,iPhone 14 Pro 這個里程碑是當之無愧的。

注:我覺得 B 站上有一個評論説的非常好,站在 Apple 的角度,14 Pro 的里程碑是當之無愧的,但對於消費者來説,里程碑並不一定值得買,因為革新往往意味着不成熟,意味着適配的時間成本,就想 iPhone 1、iPhone X 都是里程碑意義的產品,但是也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反而 iPhone 3G、iPhone XS 這樣的迭代產品,把技術推向了新高度。

最後在多説一嘴 iPhone 14 吧,雖然這個產品現在被眾多負面評價包圍,認為 Apple 是在純純的擠牙膏,某種程度上來説確實,今年這個小一號的標準版,怎麼看都像是一個「錨」,他的作用彷彿是在告訴你,跟他相比 13 Pro 多麼有性價比,14 Pro 多麼有競爭力。

但是有一個想法,大家出奇的一致,iPhone 14 本身沒啥問題,價格才是問題,它的主戰場可能註定不在首發,而是在雙十一。

但這事也是細思極恐,等到了今年的購物節,14 和 13 一套促銷組合拳殺進市場,你説 4500 以上的安卓旗艦還有多少人買?然後等雙十一的購買力被釋放,年底的安卓新旗艦又會怎麼樣呢?所以你説,控制成本和維持起售價不變,是不是 Apple 對國內品牌一次激進的進攻呢?

要知道在全球各地的市場中,中國可是為數不多沒有提高起售價的區域。

反正這話我從年初講到年尾,iPhone 13 的價格下限決定了安卓旗艦的價格上限,現在 iPhone 13 不僅價格下調,又多出來一個更能打的 iPhone 14 和 14 Plus,我也只能祝各個手機品牌好運了,希望他們能挺過這一關,最難的時候就要到了。

但是話説回來,這些其實跟我們消費者無關,我相信市場可以優勝劣汰,消費者用腳投票自然會篩選出那些優秀的產品,那些抗風險能力強的品牌。洗牌過後,資源重新整合,收益的還是消費者。

那最後的最後,提前預祝各位國慶節快樂,希望大家都能走出門,逛一逛拍拍照,這大半年真是給人憋壞了,我們也會在十一多拍拍樣張,咱們節後的相機橫評再見。

> 下載少數派 2.0 客户端、關注少數派公眾號,解鎖全新閲讀體驗 :newspaper:

> 實用、好用的正版軟件,少數派為你呈現 :r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