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Adobe 40年收購史!200億收購Figma並不新鮮

語言: CN / TW / HK

Adobe 收購 Figma 恐怕是前幾天在設計圈中最大的新聞了吧?

我看到這個訊息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 Adobe XD 真的差到了 Adobe 寧可花 200 億美刀去買 Figma 回來也不想用?

當然,商業世界明爭暗鬥誰主沉浮,屠龍少年結局也都會各不相同,現在誰說的好呢 ?

Figma未來何去何從,恐怕只有未來的全家桶來告訴我們了。

不過撇開 Figma 不談,軟體巨頭 Adobe 在過去的 40 年間收購的公司和團隊,裡裡外外加起來有 26 個之多,其中有4家是入股,另外還剝離了 6 家公司。

這些公司和團隊多數都是設計、排印、營銷、研發相關,其中不少在被收購之前,都赫赫有名,有「屠龍之姿」,你會發現,Figma 被收購這事兒在 Adobe 的收購史上,一點都不新鮮。

PageMaker 和 AE

Aldus Corporation 是 Adobe 1994 年 8 月收購的一家位於西雅圖的軟體公司。而收購的緣由,是因為 Aldus 旗下的 PageMaker 軟體。

90 年代初,蘋果的 Mac OS 在桌面排印領域的優勢顯現,Adobe Illustrator 乾脆就是在 Mac OS 上首發然後移植到 Windows 上的。而 AI 這類軟體開拓出了數字排印的領域,開始和傳統的出版行業形成了競爭,自此使用者可以繞開出版社和企業機構,自己在家制作印刷品,而這個領域則被稱為「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DTP)。

而這個領域當中,PageMaker 是佼佼者,在排印一道上,和 AI 是競爭關係,是 DTP 領域的高階產品和主要戰力。

為此,Adobe 收購了 Aldus 的絕大多數資產,收購後 PageMaker 也確實迭代更新。直到 PageMaker 在 Adobe 體系下一共就升級了六個版本,最後一次更新是在 2001 年——因為 1999年 它的競爭者 InDesign 釋出了,PageMaker 就這麼平穩自然地被 Adobe 「優化」了。

在這個過程中,Adobe 讓 PageMaker 逐漸轉向使用封閉的專有資料格式,強行給使用者增加限制,使用者差評不斷。這種操作很難不讓人覺得這是在給 InDesign 鋪路,尤其是 InDesign 上市時,使用者獲取它的成本極低。

此外, Aldus 在被收購時,還持有當時 PowerPoint 的競爭對手 Persuasion,以及我們如今熟知的後期和動效設計工具 After Effect。其中,Adobe 收購 Aldus 之後釋出的第一個 AE 版本是 3.0:

FreeHand

Adobe 在收購 Aldus 的同時,Aldus 的合作方 Altsys Corporation 則被另外一家公司 Macromedia 收購了,有趣的是 Altsys 手頭還有一個 AI 的競爭對手,向量繪圖軟體Freehand。而 Altsys 當初沒有跟著 Aldus 一起被 Adobe 收購,恰恰是因為 AI 和 Freehand 太過相似了,聯邦法院以反壟斷的緣由,要求 Freehand 隨著 Altsys 一起被剝離出去,然後便宜了 Macromedia。

從 1995 年到 2005 年之間,Adobe 和 Macromedia 一直就各種功能和專利在打官司、扯皮然後和解。2005 年 4 月這場長達 10 年的拉扯最終以 34 億美元的收購結束,Freehand 還是回到了 Adobe 的手上。

不過整場收購能夠到這個體量,顯然不會是因為 Freehand 這一款軟體,Adobe 還從 Macromedia 手上拿到了包括Coldfusion、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Director、Authorware、Fontgrapher 等多個軟體……

具體這些軟體都是幹啥的,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一下,就覆蓋面還挺廣的……但是衝著這個參差不齊的畫風,就可以看出來它們是同年同月同日被收購,但是壽終正寢的日子是參差不齊的。

其中依然健在的就剩下 Coldfusion了,而和 AI 剛正面的 Freehand 換了個圖示就被雪藏了,Fontgrapher 連換皮的機會都沒有……

FrameMaker

1995 年 10 月 Adobe 收購了 Frame Technology Corp 公司,當然收購的緣由是要獲得處理大型複雜的結構化文件的工具 FrameMaker。Adobe 在收購完成之後,將其更名為 Adobe FrameMaker,並且加入了 SGML 支援,並且逐漸演變為如今的 XML。

這個軟體絕大多數的做設計的同學應該不會用到, 因為它多數時候是被用來建立結構化的線上文件 或者用來編輯 XML文件用的。

FrameMaker 的迭代更新相比於 PS 這類軟體而言,並沒有那麼快,它最新的版本是 2020 年釋出的,由於它在航天、醫療以及技術領域有著明確清晰且穩定的需求,至今也沒有被 Adobe 優化掉的意思,算是比較穩定地融入到全家桶當中。

CyberStudio

1999 年 Adobe 收購了一家名為 GoLive System 的公司,收購的目的之一是要獲取他們家的旗艦產品,所見即所得的 HTML 編輯器,名為 GoLive CyberStudio 。

GoLive 被收購之後,軟體的名字也乾脆精簡為 Adobe GoLive,而原本僅僅支援 Macintosh 的 GoLive 也在 Adobe 的支援之下,支援了 Windows 系統。

GoLive 雖然藉助網際網路的快車道,被 Adobe 相中,並且隨後加入了 Adobe CS2 全家桶,但是上方提及的 Macromedia 收購案後,Adobe 擁有了 Dreamweaver,GoLive 這個編輯器就不夠看了,Adobe CS3 全家桶將其除名,最終版本 GoLive 9 被獨立釋出,也算是 Adobe 為這款工具開了最後一場遠離全家桶的追悼會吧。

Cool Edit Pro

Syntrillium Software 是由兩位前微軟僱員在 1990 年代初創立的公司,他們研發了一款名為 Cool Edit Pro 的音訊剪輯和處理工具,因為其靈活的編輯功能和豐富的支援而好評不斷。

2003 年 Adobe 從 Syntrillium 手上以 1650 萬美元的價格將 Cool Edit Pro 收購到手裡,簡單修了下 Bug,直接換皮上線,這就是 1.0 版本的 Adobe Audition。

當然,如你所見,Au 至今仍然在更新,它作為 Adobe 全家桶的音訊處理當家花旦一直堅挺。唯一的問題是,它幹掉了我當初挺喜歡用的 Adobe Soundbooth,對,縮寫就是 Sb。

Behance

Behance 是 2005 年由 Matias Corea 和 Scott Belsky 兩人創立,2012 年 12 月被 Adobe 以 1.5 億美元收購,此時 Behance 正好是最熱門的設計師社群之一,當時時常拿來和 Dribbble 並舉。

但是 Behance 被 Adobe 收購之後,大量的使用者開始擔憂 Adobe 對設計師和使用者的監控。雖然這些爭議後來聲量逐漸降低,但是最近 Behance 封禁中國使用者帳號的事情,讓人覺得最初的擔憂其實沒錯……

TypeKit

Typekit 最初是由一個名為 Small Batch Inc. 的公司所建立並提供的服務,它的初衷是想建立一個瀏覽器可以直接呼叫高素質字型的平臺,和網路服務商一同合作,只要一行 JS 程式碼就能呼叫字型服務。

2011 年 10月,Typekti 被 Adobe 收購,2018年的時候徹底更名為 Adobe Fonts。

如今 Adobe fonts 作為字型分發平臺而存在,而 Typekit 的官方部落格永遠停在 2018 年。

Fuse

Mixamo 是一家出身斯坦福大學的 3D 計算機圖形公司,它們主要業務是做 3D 角色動畫服務的。2014 年他們釋出了 Fuse Character Creator 這款工具,Mixamo 藉助機器學習,讓角色動畫的製作過程完全自動化,相當具有競爭力。

然後,Mixamo 在 2016 年被 Adobe 收購了,Adobe Fuse 也順理成章地加入了 Adobe 全家桶。

不過 Adobe Fuse CC 僅僅在 8 年前更新到 1.2 版本就不再繼續推進,2020 年的時候徹底從 Adobe 的雲服務中除名,再強也僅僅只是時代的眼淚。

Substance

Adobe 之前收購的公司絕大多數都是美國公司,而 Substance 系列軟體背後的公司 Allegorithmic 其實是一家法國公司。旗下最著名的兩款軟體分別是 Substance Designer 和 Substance Painter,前者是著名的材質建立工具,而後者則能夠實時高效地將材質賦予3D素材。

如今,他們已經被 Adobe 成功換皮,名為 Adobe Substance 3D,LOGO 暫時還沒換成 Adobe 標誌性的雙字母縮寫,看來他們的設計師和開發者還是非常頂的。

Figma

關於 Figma 被 Adobe 收購這個事情,這篇文章當中已說的很清楚:


《繼Be封禁後,Adobe又收購Figma,國內設計師還能正常用嗎?》

△點選檢視詳情

我上面扒了這麼多的 Adobe 歷史收購案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印證」,其實只是想說,200億是挺多的,但是Figma在Adobe浩瀚的宇宙中會有怎樣的未來?

看到一位設計師對此滿懷憧憬,我摘錄至此:收購方Adobe高興,賣方Figma高興,使用者也獲得實惠便利,願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

最後,忍不住穿梭回6個月前,再來回顧一下Figma的成長史:

《全網首扒!Figma與拜登視覺團隊、Adobe,鮮為人知的過往…》

△點選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