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碼頭面臨大敗局:曾碧波承認拖欠債務2億 曾紅極一時

語言: CN / TW / HK

雷遞網 雷建平 9月19日

曾經紅極一時的跨境電商洋碼頭正面臨著生死存亡時刻。

近期,洋碼頭陸續被商家曝出遭到平臺長期拖欠支付。2022年8月25日,洋碼頭位於靜安區的總部辦公場所,也已人去樓空。

大門口貼著物業公司的公告,稱洋碼頭長期拖延租金、物業費、水電費,物業已提前訴訟,所以,該辦公嘗試被停止使用。

洋碼頭則稱,並非公司人去樓空,而是因為租約到期。現為應對疫情對公司業務的衝擊,壓縮不必要的開支,縮減辦公面積和人員規模,嚴格控制成本,已啟動總部辦公地址遷移工作。當前,公司各部門員工正以遠端居家辦公為主。

自2022年以來,洋碼頭的危機持續發酵。這之前,曾碧波就公開承認,出於資金託管等原因,2022年5月1日前的大量歷史貨款已經無法結算, 截至8月8號,總共貨款欠款為2億元,這個數字不包括3800萬的保證金。

曾碧波還說,“我們不像每日優鮮,是幾十個億;也不是恆大,幾百個億;兩個億在洋碼頭公司這個體量,不是特別難以想象的錢。”“我們會把一部分股權拿出來,償還欠款和債務,只要洋碼頭有未來,只要洋碼頭能發生併購,這些錢,這些部分都能變現,我願意拿出來。”

但洋碼頭的危機並未真正解除,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倒下的獨角獸。

什麼造成了洋碼頭的困境

曾碧波曾說,整整12週年,洋碼經歷中國跨境進口電商行業的多個週期,起起伏伏,好的壞的日子,有錢的沒錢的日子,有流量沒流量的日子都挺過。

“走到今天,這次寒冬出奇的冰冷,今年的日子真的太難過了。我們很多值得我們尊重的同行們也都選擇退出了,改賽道的改賽道,關停的關停,爆雷的爆雷,也有幾個同行陸續傳來一些負面,作為洋碼頭的創始人,我深感前所未有的壓力重重,危機重重,也前所未有地需要大家對我們的支援和信任。希望在我們的至暗時刻各位能夠和以往一樣繼續全力支援我們的業務,再信任平臺一次,和平臺一起重新出發,走出寒冬。”

1,國內目前經濟形勢確實嚴峻,疫情防控對於整體進口電商衝擊嚴重,尤其在各個國際進口快遞的國際航班運能大幅減少,口岸清關時效大幅拉長,整體時效鏈路時效拉長後,買手的資金結算回籠受到嚴重影響,使用者等待時間拉長後,訂單取消率也比以前更高,這都導致洋碼頭業務受到疫情衝擊持續下滑。

2,洋碼頭內部的平臺合規改造也面臨了重大的挑戰。洋碼頭平臺在2021年拆除紅籌(海外)架構後,為了全面擁抱國內資本市場對於跨境業務的資金,稅務,外管等多方面的合規要求,洋碼頭啟動主動的自查自檢,對於過去高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違規行為,洋碼頭進行調整和整頓。

3,突如其來的上海疫情隔離,長達近三個月的隔離封鎖,全國各地疫情層出,物流陸續停運,國際機場清關滯留,而作為上海多年沉澱的本土電商,洋碼頭主要的使用者和高消費使用者都來源上海,大量訂單取消,流量流失,這一次疫情隔離讓洋碼頭的發展完全打亂了節奏。

為穩住平臺上目前的交易,洋碼頭將公司自身經營資金以確保買手訂單資金得到及時的結算和回款,但這進一步惡化了洋碼頭的現金流狀況,同時也引發了諸多外部供應商債權訴訟和銀行抽貸的連鎖反應,甚至少數債權方通過國內法院進行凍結銀行資金進行保全等等讓洋碼頭非常被動的事。

4,一批歷史經營中存在涉嫌售假,或買賣賬戶的嚴重違規買手的結算被凍結後,這些買手個體金額不大,但是動用的手段非常極端,四處製造各種負面和輿論來倒逼洋碼頭償付其貨款。

少數人員夥同一些無關的所謂專業維權人士以討債名義衝擊洋碼頭上海總部公司,通過各種所謂”群體維穩”“媒體炒作”等上綱上線的定性和行為來倒逼平臺公司就範,這進一步惡化了平臺的口碑,加深了目前經營中的買手對平臺的不信任,也導致洋碼頭的員工的大量流失,這都給洋碼頭今天的狀況雪上加霜。

曾碧波懇請平臺商家恢復直播,恢復商品上架繼續銷售, 順便給洋碼頭團隊鼓勵加油,在今天還堅守在崗。“由於夥伴的流失他們工作量倍增,由於開源節流,他們工資砍半,甚至還要面對‘上門滋事’的惡劣環境干擾,可他們還是選擇不放棄,他們和我一樣相信和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洋碼頭能夠走出來。別再苛求他們,要罵也應該是罵老闆才對。”

曾碧波說,對於歷史遺留的債務,洋碼頭公司不會賴賬,其個人也不是隨意跑路的,下輩子還想江湖再見的。“不管洋碼頭公司下一步會如何,我個人會全力擔當,哪怕是開直播賣貨我也會想著把這個債還掉的。”

讓微博退股 卻未能很好把控現金流

其實,造成洋碼頭當前困境最關鍵的原因是,曾碧波未能管好公司運營的現金流,導致危局突然襲來時倉促的應對。

洋碼頭也曾有風光的時候。風波前,洋碼頭完成過多輪融資,其中,2017年11月,洋碼頭完成C輪1億美元的融資,2020年1月,洋碼頭拿到微博投資的D輪數億元融資。當時,曾碧波高調宣佈:洋碼頭破局寒冬,實現全年盈利。2021年3月,洋碼頭再次募資,曾碧波因為“惜售”,還拒絕了一些投資人。

曾碧波日前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此前洋碼頭根本不差錢,“2020年底,我的狀態是什麼樣子?微博投了一個億,重慶市政府投了三四千萬,手裡三四個億,銀行還貸給了我8000多萬,當中可能兩個億左右的款項是平臺賣家的錢,但我那時候沒有漏洞,沒有任何的虧空。”

但正是最輝煌的時刻,洋碼頭出現戰略誤判。2020年,對接下來的疫情走向,中美貿易的走向,對國際航班物流供應鏈的趨勢,有點高估了。我們國際物流高峰期一個禮拜40多趟航班。但疫情沒航班了,貨進不來。好幾個核心口岸出於進口物資防疫要求,有14天靜置期,光這14天,使用者可能就取消訂單了。另一方面,我們資本市場上運作也是有誤判的。

資金上來說,一方面銀行抽貸拿走了8000多萬,微博退股,洋碼頭還了一個多億。洋碼頭拆完紅籌以後,合規要求更高,資金結算嚴查,比方說平臺上有一些商戶原先是人民幣提現,我們不允許後,商家就不經營了。所以這一下子我們很被動。到去年,我們籌備做上市時,不可以把平臺的資金和你自身的經營資金混用,把資金託管以後,這個漏洞就出來了。”

作為一個連續多年創業的創業者,可以說,曾碧波對風險的把控讓人感到詫異。一方面在於,洋碼頭把商家的貨款和自身資金混在一起,而商家的資金根本不屬於洋碼頭的資金,這屬於平臺挪用;另一方面,洋碼頭本身資金並不雄厚,卻能允許微博這些已經入股的投資方退股,而沒有新的資金接盤,這就屬於是對自身現金流進行抽血了。

看看行業優秀的創業者,雷軍創辦小米之初,先後從資本市場拿到了足夠多的錢,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也是趁著新能源風口時期,先後在資本市場募資數百億,能夠相對從容做創新,一度差點資金鍊斷裂的蔚來汽車也是藉助2020年以來的風口,持續在資本市場募資,最終增加了抵抗風險的能力。

行業巨頭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百度、京東,賬上都趴著大把的現金。

就連遭遇疫情衝刺的旅遊行業,攜程為何能經歷近3年疫情,依然迄立不到,核心原因,就是賬上資金足夠豐厚。當危機襲來的時候,企業才能有抵抗力。

實際上,對於不少中概股企業來說,2020年的資本市場都是高光時刻,很多企業市值創下新高。

曾碧波卻能說出,寺庫價格太低,才2億美元,而洋碼頭估值已經達到4.5億美元的話,殊不知,一二級資本市場倒掛已久。現在,洋碼頭上市的希望破滅,曾碧波也只能感嘆,“所以我們也不想去美股上市,就拆紅籌回國。當時很多人願意支援我們,那時候就膨脹了。”

連曾碧波提及的寺庫也多次傳出要倒閉,破產,已經處於退市邊緣,市值也已經跌去近90%,只有2479萬美元。

這個時候,就算再給洋碼頭半年時間,業務也很難再好。畢竟時代不同了,抖音、快手等平臺已經起來,阿里、京東這些綜合電商也在瓜分垂直電商的流量,洋碼頭的空間在哪呢?如今的資本環境,有幾個企業真正願意扮演白衣騎士,挽救曾碧波於水火?恐怕已經很難了。

———————————————

雷遞由資深媒體人雷建平創辦,若轉載請寫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