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屏的三國“世紀之戰”

語言: CN / TW / HK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閲號:techsina 

文/葉子

來源/奇偶派(ID:jioupai)

自從1925年英國人貝爾德發明世界第一台機械掃描式黑白電視機以來,電視已經走入了千家萬户。

從最初的機械掃描式電視機,到當下流行的液晶屏電視機,科技的進步帶給了消費者視覺享受,也為面板產業帶來了深刻的變革。

伴隨着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間掀起了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殺,小小的顯示屏見證了無數企業的興衰榮辱。

縱觀面板產業的發展,往往遵循着新產線投產——產能過剩——面板廠虧損——降低產能或關閉產線——產能不足——面板漲價的運行軌跡,在這一“洗牌”的過程中總有人“出局”,也有人逆週期順勢崛起。

本文按時間順序,梳理了在面板技術發展過程中各國廠商的起起落落。

20世紀日企的面板江湖

作為TFT-LCD 工業的創造者,日本曾是面板產業最初的“王者”。

1960 年,在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經過8年的研究,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塊LCD。但由於LCD技術在短期內無法與CRT顯像管技術競爭,RCA最終決定放棄繼續投資。

於是,RCA在展示液晶平板電視後,便再也沒了下文。同期,多家美國公司在投入海量資金以及漫長的研發週期後也都敗下陣來,相繼退出面板領域。

但就在美國放棄LCD領域時,日本公司卻選擇了入局。須羽精工和夏普分別從 RCA 和美國人弗格森手中買下了LCD技術,並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在買下技術的次年,夏普便推出了第一款採用TN-LCD為顯示面板的計算器,日本精工則推出了第一款LCD數字顯示電子錶,這兩款產品一經上市,便引發了數字電子錶熱潮。

商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進一步推動了日本企業在LCD研發領域的熱情。許多大牌廠商紛紛入場,如Casio、Toshiba等迅速加入了LCD產品的研發行列。

1983年,精工發佈了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1.2英寸的微型彩色液晶電視手錶。該電視手錶的液晶顯示超出了8位計算器和電子錶這類既簡單又轉換緩慢的應用,並在LCD液晶屏中,加入了藍色二極性染料,出現了彩色顯示。

該產品首次展現出了液晶顯示技術的潛在價值,徹底引爆了日本電子產業界,也吸引了松下、東芝、日立等眾多老牌電器公司投身TFT-LCD研發。奈何TFT-LCD產線的設備配置、生產流程和工藝規範方面的研發資金是個無底洞,加之當時日本股市泡沫破滅,精工無力繼續支持LCD研究,在無奈之中退出了賽道。

而直到1987年,新的液晶產品方才問世,夏普宣佈其3英寸液晶電視正式投入生產,然而產量卻不盡人意。直到次年,夏普才憑藉世界第一台14英寸TFT-LCD名聲大震,而後開始嘗試將大尺寸TFT-LCD量產,在經歷連續5年的持續虧損後,終於將良率從8%提升到80%。

與此同時,日本更多企業選擇押注該賽道,紛紛建立了面板生產線。例如IBM日本與東芝於1989年共同投資1億多美元建設TFT-LCD量產線;次年8月,NEC 也宣佈入局。有數據顯示,1991 年-1996 年間,全球至少有25家大批量面板生產線建成,其中有21條建在日本。

伴隨着液晶面板產業的崛起,日本形成了平板製造供應鏈中完整的上下游配套體系。在幾乎所有關鍵設備和材料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上,都至少有一家日本企業產業。1994年,日本在全球面板產業的份額躍至 94%,夏普更是風光無限,被譽為“液晶之父”,甚至掌握了當時的定價權。

20年前韓企坐上面板“鐵王座”

韓國企業逆週期投資,成功奪取面板王座。

1994年,日本在全球面板產業的份額躍至 94%,但這並不意味着日本領先者的地位不可挑戰,更不意味着後來者難以進入。

事實上,自從面板行業進入大規模產業化生產後,便出現了明顯的起伏週期,也成為了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1995-1996年液晶產業的第二次衰退週期中,韓國企業大規模進入TFT液晶面板行業,用不到10年時間,硬是把日本人擠下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1991年,看到日本面板產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三星電子也在其半導體事業部內設立了一個特殊事業部,使命便是研究TFT液晶技術。三星管理層希望其能夠為週期性很強的DRAM業務提供多樣化發展的機會,同時確保集團內的電子產品能獲得最先進顯示技術的穩定供貨。

同所有公司一樣,面板研究是極其困難且耗資巨大的,但即使多年虧損,三星集團不顧流言,仍然堅持投資。並在日本設立研發機構,利用面板產業衰退期,僱傭失業的日本工程師,積累研發能力。

而LG電子則是從1987年,開始了對液晶顯示器的研發。1990年,LG電子成立了專門的研發中心。並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持續投入,新生產線大規模面世投產。

機會永遠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面板週期更替也是如此。

20世紀末期,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與其他行業相同,面板行業也受到了不景氣的影響,此時日本廠商雖然仍佔據壟斷地位,但眼前的虧損,讓面板行業的廠商舉棋不定,減緩了持續投入研發的力度。

在這種情況下,LG和三星電子採取了反週期的投資戰略,將數十億美元用於大尺寸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與工藝的改進,積聚了驚人的爆發力。如此激進的策略,讓韓企在行業回暖的時候快速擠佔了原本屬於日本廠商的市場份額。

1999年,隨着筆記本電腦、台式機及平板電視需求的急速增長,三星以18.8%的市場份額佔據全球面板行業第一,LG則以16.2%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一舉將昔日的霸主夏普趕下台。

韓國企業從開始量產到盈利,經歷了痛苦的產業能量積累階段。三星的液晶業務從1990年到1997年連續虧損了7年,平均每年虧損1億美元。LG的液晶業務從1987年到1994年連續虧損了8年,平均每年虧損5300萬美元。

韓國企業對TFT-LCD行業的投資得以逆襲既得益於天時地利,也得益於三星與LG敢於逆週期投資的魄力與遠見,最終成功在面板行業登頂。

15年前台企強勢入局

從一窮二白到三足鼎立,四面楚歌的台灣面板已然落幕。

在液晶產業的第二次衰退週期中,韓國以一種近乎“瘋狂”方式將錢砸到面板產業,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企業在加速擴張產能方面更是不遺餘力。而就在韓國取代日本成為行業霸主的同時,台灣也迎來了自己的機會。

台灣省的LCD產業起步時間比韓國還要早三年,1976年台灣敬業電子引進美國休斯公司的技術、材料和設備,便開始生產電子錶用的TN-LCD液晶屏。但真正殺入市場,還是依託於日本面板企業的技術轉讓。

本來日本企業一直拒絕向台灣轉移液晶面板技術。但是由於受到金融危機和產業衰退的雙重打擊,已經難以像以往那樣處心積慮地保護核心技術。

1998年,日本企業在韓國的兇猛攻勢下,刻意高調地將技術轉讓給台灣企業作為反擊。這樣一方面可以收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另一方面也可以彌補日本在產能上的不足。

而當時台灣地區為提升整體科技實力,扶植具前瞻性有發展潛力的高科技產業,自2000年開始推行“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劃。

為此,台灣當局在税收、技術移轉、高素質人才等方面採取種種補貼和優惠措施,大力支持“兩兆雙星”產業的發展。

在日本技術轉移的加持以及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台灣面板產業快速成長,在顯示器產業蓬勃發展的帶動下,形成了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廣輝電子、中華映管和瀚宇彩晶“五虎”的格局。

數據顯示,2003到2009年,中國台灣的面板產業投資金額超過1萬億新台幣,該地區液晶面板出貨量更是佔據了全球40%以上的份額,形成了與日、韓三足鼎立的局面。

不過好景不長,熬過2008年經濟危機的中國台灣面板產業,又遇到了2009年的產業下行週期,與日韓不同,台灣面臨着有產品卻無市場的窘境,不得不將產能利用率降低至四成,枱面板企業危在旦夕。

但這時大陸選擇出手相助。工信部、國台辦出面,連續兩次組織中國九大彩電廠商,赴台灣採購液晶面板,總金額高達44億美元,總量超過1200萬片,將台灣液晶面板企業,拉出了金融危機的泥潭。

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剛剛度過危機的台企竟以“不願依靠內地客户,怕渠道被控”為由,竟轉而與韓企進行低價合作,以控制對大陸的產能,進而哄抬價格。並且與日韓保持同步,制約中國液晶產業發展。

這進一步刺激了大陸對面板產業鏈自主化的需求,為後來台灣面板產業的衰退埋下了種子。

2010年,智能移動終端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圖像、視頻分辨率的提升,對顯示設備性能要求急劇提升。就在缺乏技術和新生產線的台企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內地廠商背水一戰,將台企徹底擊敗。

經過多年的“燒錢”投入,大陸面板龍頭——京東方多條產線在手,恰逢2017年全球面板市場需求暴增,京東方成功打入世界主流市場,而此時的台灣面板企業份額已所剩無幾,在衰敗中越走越差。

內地廠商影響力迅速擴大,日、韓企業自顧不暇,台灣面板廠商在失去了內地客户的同時,又沒有外來資本和技術支持,難以繼續維持研發投入,更無法大規模投產,可以説到此為止,台灣面板企業已經完全失去了競爭力。

中國面板“京東方們”強勢崛起

“缺芯少屏”,曾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

直到2008年,中國的液晶面板幾乎全部要依靠進口,而如今我國已成為了全球液晶面板產能第一大國。但這二十年來,哪怕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中國的面板企業仍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他們卻一直砥礪前行。

講起中國面板行業的發展,繞不開京東方的發展。京東方的發展史,也是中國面板行業的發展史。

2002年,亞洲金融危機使韓國現代集團陷入債務危機,加之當時處於液晶衰退週期,現代集團宣佈出售旗下的液晶顯示業務。次年1月,京東方以3.8億美元收購該業務,獲得進入TFT—LCD產業所需的基本技術、專利資源等要素。

通過此次收購,京東方才算是站上了面板這條跑道,也將各大巨頭對大陸的面板封鎖撕開了一個口子。

在收購現代集團的液晶顯示業務後,為了完成對技術的內化,形成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京東方於2003年建成中國大陸首條自主建設的5代線,自此,中國大陸結束了無自主液晶顯示屏時代。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京東方正式獲得了TFT—LCD領域的“入場券”。

成功量產的5代線,成為京東方培養產業人才的“學習平台”。在發展過程中,京東方的專業工程師從不到300人,迅速增長至2000多人;為其後續擴張產能,提供了人力儲備。

2003年,在剛剛建成5代線後便迎來了液晶景氣週期上行,當年營收達到破紀錄的111.8億元,實現淨利潤4.03億元,較上年增長386.7%。

但是,好景不長,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液晶週期進入衰退階段。同時北京5代線於2005年初試生產時也正好趕上低谷期,良品率不高導致經營性虧損,再加上設備折舊,京東方於2005和2006年兩年持續虧損。

連續兩年的虧損給京東方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其中最大的壓力便是來自於銀行,5代線的設備折舊需要7年,而銀行貸款要求5年就結清,唯一出路便是請求貸款展期。

在巨大的壓力下,京東方開始四處求援,請北京市政府出面協調,邀請各個銀行參觀5代線。在經過艱苦努力後,最終於2007年5月,各家銀行同意將還貸週期從5年延長至10年,這才讓京東方重獲生機。

危機也是促使企業成長的動力,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下,京東方內部啟動了“3020”行動,即提高產品價值30%,降低單位成本20%,以速度和品質取勝。

同時,因危機時期開拓市場的努力,使得京東方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迅速攀升,到2007年7月,中國區銷量已經達到每月5.5萬片,是一年前的8倍,中國市場的同類產品,幾乎全部被京東方佔領。

危機中快速成長的企業能力,為京東方經營狀況的好轉奠定了基礎。2007年6月,全球液晶面板市場開始回暖,京東方實現了首季盈利。5代線運營的全面好轉,使京東方2007年實現淨利潤7億元,並在這個階段迅速還清了大部分債務。

但是,正如液晶產業發展歷所證明的,進入這個行業就像騎上了虎背,騎着不舒服,但下來更危險,只要不想退出,就必須繼續投資擴大規模。

2008年金融海嘯後,為了應對經濟衰退的威脅,中國政府也開始了“反週期投資”,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北京市政府在尋找拉動內需的投資項目時,立即就想到了京東方的8.5代線。

但此時的面板廠商,面對疲軟的市場需求,紛紛停止繼續投資擴產,放緩了腳步,而京東方卻憑藉積累下來的科研技術實力與上一輪危機中得到的經驗,開足了馬力。在得到政府支持後,京東方的8.5代線立刻進入方案實施階段。

在宣佈8.5代線啟動的消息後,全球面板產業彷彿發生地震一般,震碎了外國企業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外資紛紛要求在大陸建設高世代的產線。也標誌着中國大陸“無大尺寸液晶顯示屏時代”的結束,真正實現了中國全系列液晶屏國產化。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京東方持續建設高代產線,並在2017年、2020年完成了合肥與武漢10.5代生產線的投產,自此,京東方在各方面均成為了LCD行業真正的巨無霸。

截至2021年,全球LCD液晶屏的出貨量創下歷史新高,京東方在出貨量份額上也首次超過了30%,而排在二三位的也是大陸廠商華星光電和羣創。至此,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大陸面板廠商經過卧薪嚐膽、歷經坎坷,終於摘掉了“少屏”的帽子,標誌着大陸企業在LCD領域的勝利。

戰局正酣,未見分解

LCD賽道勝負已定,但是“屏”的未來競爭依舊激烈。

在大陸面板LCD產線快速投產、擠壓利潤的情況下,三星、LG作為韓系面板頭部企業,決定關停LCD產線,將重心放在OLED面板上。

OLED不同於採用背光源並通過液晶與彩色濾光片呈現色彩的LCD,有着可自行發光的自發光特徵,擁有極其出色的色彩還原性。即使是在太陽光較強的室外,也可感受到清晰鮮明的畫質。

並且OLED結構更簡單,隨着面板變薄,使得智能手機的重量和厚度也得到減少,可實現更纖薄的產品設計,產品內的電池區域也得到了擴大,從而為移動設備提供最優的環境。

可以説,集省電、輕薄、柔性於一身的OLED技術是面板產業的下一代核心技術。三星、LG、京東方等巨頭皆斥巨資不斷加碼OLED。

截止至2021年底,全球的智能手機中,已有超過40%換上了OLED屏,而到2022年預計這個比例會超過57%。這意味着智能手機的OLED化趨勢已經是勢不可擋了,OLED屏才是主流方向。

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市場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約6.68億片,其中三星一家就拿下了72%的份額,另一家韓系廠商LG則拿下了7%的份額,也就是説,韓系廠商共拿下了近80%的手機OLED屏市場。

目前,韓國面板產業在三星顯示和LG的帶領下已經站在OLED面板行業最領先的位置,在量產、良率、成本方面都有着更多經驗。

而國產OLED屏幕起步較晚,綜合生產技術落後於三星、LG。同時,OLED產業鏈還未完全自主化,部分關鍵原材料如驅動IC、導電玻璃、封裝玻璃、有機材料基本依賴進口,關鍵設備以及整套設備的系統化技術等也都掌握在外企手中。

韓國面板產業雖然已經告別LCD市場,但在OLED市場上仍然如日中天,在可以預料到的未來裏,大陸面板企業將面對更加慘烈的競爭,但我們堅信,中國OLED產業也能像LCD領域一樣,從“跟跑”、“並跑”最終走向“領跑”。

寫在最後

回頭看面板行業的發展之路,每一步都是企業辛酸的血淚史。

作為TFT-LCD 工業的創造者,曾風光無限的夏普集團最終被逆週期投資的韓企擊敗,落得被收購的下場。

作為成功奪取行業王座的韓企,三星與LG風光一時,但大陸廠商崛起,市場份額被大幅擠佔,最終退出LCD行業的競爭。

作為半路逆襲,像黑馬一般殺出的台企,最後也在大陸與韓企的夾擊下退出了歷史舞台。

雖然大陸企業笑到了最後,但強週期性、重資產的顯示面板產業仍然徘徊在虧損的邊緣,一旦未來再次出現新的技術性突破,隨時還會重複走上“全軍覆沒”的老路。

正如TCL華星光電創始人李東生所言,“如果説40年可以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那核心就是變革。每一次變革,都讓我們走得更遠。40年,不是為活着而活着,是為了活出一份精彩而不斷變革和創新”。

如果不想讓過去幾十年的奮鬥付諸東流,只有突出重圍,已經成為大陸面板企業唯一的出路。

踏上這條賽道,便別無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