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席捲,美國CVC交出了一份“恐懼VS貪婪”的答卷

語言: CN / TW / HK

美國著名的遊戲企業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被微軟以687億美金的價格收購,魔獸世界、爐石傳説感覺轉眼就要出xbox版,不管是做遊戲還是元宇宙行業沾邊的朋友們都在祝賀和感慨牛逼。一家全美頂級的科技巨頭,巨資收購一家世界頂級的遊戲公司。在讚歎大手筆,深口袋的同時,也有點隱隱感覺新的時代真的來了。起碼疫情兩年,大家都沒閒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美國戰投在疫情和後疫情時代的新動向。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Richer Xu ,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今天醒來,我的朋友圈被一則收購信息刷屏,那就是美國著名的遊戲企業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被微軟以687億美金的價格收購,魔獸世界、爐石傳説感覺轉眼就要出xbox版,不管是做遊戲還是元宇宙行業沾邊的朋友們都在祝賀和感慨牛逼。一家全美頂級的科技巨頭,巨資收購一家世界頂級的遊戲公司。在讚歎大手筆,深口袋的同時,也有點隱隱感覺新的時代真的來了。起碼疫情兩年,大家都沒閒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美國戰投在疫情和後疫情時代的新動向。

企業收購有不同的目的和出發點,有為現金流的,有為品牌內容的,有為團隊為技術的,有為上下游生態的,有惡意收購只為關了你的。不同的出發點在商業裏有不同的法務財務操作方式。我們今天因篇幅有限,只研究微軟和在同一語境下的幾家美國互聯網相關巨頭科技企業的戰投動作,橫向類比。另外,雖然是上市企業,但是仍有許多收購及投資案例因種種問題外部一時無法全知,個人統計也總有缺失之處。我們暫且以偏概全。用網絡公開數據及財報數據來進行這一研究。

創新與續命型收購

- Meta和Google Cloud

在上一個時代,小扎幾次重要併購,如Facebook成功收購Oculus,Whatsapp Instagram,都脱離不了“創新”的意味。這與社交與互聯網行業不斷改道的護城河與用户羣體有一定的關係。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些併購都是在尋找新的賽道和增長曲線。 事實上作價十億美金的Instagram併入Facebook體系成功延緩了Facebook作為社交平台的“老齡化”,成功為整個集團公司做到了“續命”。還在許多市場成為了Facebook廣吿、電商、短視頻等模式的新跳板,這種橫向收購是Facebook在上一個時代非常亮眼的嘗試。 其公司內部稱之為Talent-acquisition,為了有創意的人才,事實上,Kevin和Mike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實了。

官方更名Meta的這一年,小扎的併購團隊在疫情後出手12次,在2020年收購為七家,2021年的收購為五家,金額大多為undisclosed,這12家中,有8家均為Oculus直接出手,與元宇宙或遊戲有關。包括:Sanzaru,Scape Tech,Ready at dawn,Lemnis Tech, Downpour Interactive,Unit 2 Games,BigBox VR,Within等企業。

再説Google。疫情期間,2020年進行了8家收購,2021年進行了5次公開收購,加上2022年1月4日收購Siemplify,公開出手14次,總的來説也不多。兩家2021年均在縮水。上一個比較大的是2021年初21億美金併購的著名可穿戴設備企業Fitbit。2021的另外幾家收購,如Provino、Dysonics也是硬件領域的項目,總的來説數據太少,也看不出來其目前的策略風向。

但如果拉遠到上一個五年, 從2016年開始,整個公司進行了19次以Google Cloud谷歌云為出資方/接收方的收購,佔據所有公開收購的30%以上,疫情後的收購其中有六次:Appsheet、Cornerstone Tech,Stratozone,Dataform,Actifio,Siemplify都是被吃進了谷歌雲生態。 再聯繫谷歌雲這幾年在新市場積極的動作,不難看出Google Cloud必是谷歌一段時間內的重點。

逛超市買買買的代表 - Apple

沒有喬布斯的Apple明顯沒有過去操盤皮克斯、Siri這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疫情後蘋果出手11次。在2020有9次收購。在2021公開信息只能查到兩個,分別是芬蘭公司,Curious AI和荷蘭公司Primephonic,一家AI公司一家音樂流媒體公司。乏善可陳。

Apple的併購傳統較為明確,就是併購能夠應用於其硬件產品或者軟件生態中的小產品。從Siri到這些年大量的AI、芯片、硬件上下游產品。作為全球現金最充裕的企業之一,動作一直不少,只不過關注度不如其他幾家高,悶聲做事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Apple 比較難查到官方的投資團隊。取而代之的是化整為零,不少部門有自己的收購權利,也就是我需要什麼就買什麼。在過去幾年就有不少供內部使用的工具型併購,比如2016年的Turi。這類併購買了就是為了自己用,別的組的可能都不知道。事實上許多在蘋果工作的朋友們都抱怨過他們買的xxx什麼AI工具或者是xxxx實驗室什麼的不是很好用。玩笑歸玩笑,這也給不少初創企業的退出提供了一個切入點,即賣給客户。

CVC選手有一顆VC的心

- Amazon與Google

另外一家聽證會常常出現的美國巨頭,Amazon在疫情中的併購可以説中規中矩,各種類型目的的併購都有一點,並不如其早期VC業務活躍,也看不出特別明顯的風格。

Amazon亞馬遜在疫情後的併購動作明顯減少,共6次,2020年公開的只有兩家,Zoox(無人駕駛)和Wondery(播客)。2021年只有4家,分別是Umbra 3D,Metro-Goldwyn-Mayer,Art19,Wickr。其中美國老牌工作室米高梅可能算是最大的收購,84.5億。其他收購顯的雜駁。 如果硬要説亞麻的風格,數據上來看,從2016年開始也有11家併購企業最後進入了AWS生態,和Google Cloud差不多。 不過亞麻這個賽道出手集中在2016及2017,大家聽過的像Harvest.ai,Sqrrl等也都不大,目前要麼是放緩要麼是轉向了。

相比之下,亞馬遜旗下的VC基金——Alexa fund出手就多了,主要集中在Alexa相關生態,音樂、語音、AI等等。Google、Salesforce等也是幾家互聯網科技企業裏面比較早成立官方VC機構的,其VC的佈局就較為VC特色,單獨選定主題,和業務粘連不多。Google的GV還投資環保醫療這些賽道。

相比元宇宙中積極的併購動作,Facebook的早期團隊聲明不著,之前寫過的NPE今年幾乎沒有公佈什麼新的孵化項目。在十二月Sunita發了篇文章説我們還在,成天忙着做印度女性創業的活動。

“別人恐懼的時候要貪婪”

微軟疫情後更有錢了?

作為歷史悠久的巨頭,微軟的投資佈局相當成熟。VC來説,其旗下的M12觸角已經伸到了印度市場。一度傳説班加羅爾與舊金山雙總部,有不少亞洲合夥人,動作頻頻。但這要是比起來微軟在併購領域的出手,就顯得是小巫見大巫了。比較其餘幾家巨頭,微軟疫情期間的收購行為表現的最為激進,不但次數最多,24家。而且這次暴雪的收購也創了金額記錄,是Linkedin當年262億美金天價收購的近三倍。

2020微軟進行了9家收購。2021年進行了14家,2022年初宣佈的一家(暴雪,做完要到2023了)。蓋茨不愧是巴菲特的股東加好友,連“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這句話是身體力行。作為一個炒股愛好者,微軟的二級市場投資近幾年非常之少,除了疫情前投資Grab和Databricks,疫情後幾乎沒有微軟在二級市場炒股的新聞了。不過併購倒是出手頻頻。 因收購項目的複雜性,我們看到的2020年項目大多疫情前已經完成了七七八八。所以算上時間延遲,Amazon、Apple等真正後疫情時代搞的公開收購幾乎是一隻手數的過來。而微軟則不然,屬於2021疫情後翻着倍往上走。

在這其中,有超過半數的收購集中在5G、網絡安全、IOT、數據領域。可以説微軟還是在一個SaaS公司的路徑上下游全面佈局。 而Zenimax、Smash、Clipchamp、Takelessons、Xandr、TwoHat、Activision Blizzard等七八家企業均在內容、媒體、遊戲等方面展開探索。 還不清楚這一佈局是否旗幟鮮明的像Meta一樣狂野佈局元宇宙。你可以理解微軟在按部就班的按照現金奶牛,遊戲賽道的角度收購,也可以理解他在元宇宙技術基礎和內容雙軌佈局。

自2016年起,微軟併購了:Ninja Theory, Undead Labs, Compulsion,Playground, Inxile, Obsidian, Double Fine, Zenimax, Smash, 以及本文主角Activision Blizzard等10餘家遊戲及內容企業。當然這個節奏不一定比騰訊快,但是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下,可以算是美國在遊戲行業出手最多的企業了。

這些動作與疫情後微軟優秀的收入是分不開的。2021年10月底微軟的市值超越蘋果,創下歷史性的時刻。一年賺三個暴雪不成問題。上一次天價併購也為微軟增加了有力的增長引擎,Linkedin的收入屢創新高,2021第四季度達46%。後疫情時代與SaaS時代這些關鍵詞的影響下,微軟繼續煥發長久的生命力。“越貴的越掙錢”, 在Nuance、Linkedin這些強有力的現金奶牛催動下,“只買貴的”這樣的口號會不會造成行業水漲船高,誰也不知道。

分久必合還是關門躺平

我們在面臨一個怎樣的時代?

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市場,甚至任何市場。大家在追逐的都是增長和生命力,不論是“下一個時代的Cutting edge”新技術,還是現在的現金奶牛。併購一如既往是創投圈的重要退出渠道。在我們以上不完全統計中,不難看出幾個特點:

  1. 我們常講作為一個創業者在一個生態裏創業,那麼深入的瞭解行業領軍,適當的拜山頭,業務協同,是大家在一定時間內一定要考慮的一件事。而難點在於認知和風口不好揣摩。 研究他們出手的歷史是最簡單的正確的事,我推薦每個相應的創業者詳細的拉出來相關的巨頭投資清單仔細揣摩。起碼國際巨頭在一段時間內仍舊是較多圍繞一個具體的代表着CEO或掌舵人對於企業未來認知的賽點集中衝刺。 Facebook的元宇宙、Microsoft的遊戲、Google和Amazon的雲生態,Apple的硬件生態都是值得研究的。

  2. 而在高度成熟的市場,不但越來越多的企業做小做深。 與巨頭業務互補,更有甚者把大客户大合作方作為理想的購買方。 目前品牌之於亞馬遜的Thrasio模式,SaaS工具針對於Salesforce,Apple,Microsoft的合作模式等等都是可以參考的。問問自己:“你要不要和你最大的客户合起來幹?”

  3. 優質的現金流永遠是王道,就算業務差的十萬八千里,沒人與現金做對,一樣可以買了你。Linkedin是,Wholefoods是,現在所有的頭部遊戲企業都是,做不到那麼炫酷的時候,先讓自己掙錢。

對於出海企業來説,TikTok與Starlark讓我們看到了行業的星星之火,當然,前些年也有過TikTok作價賣微軟的嘗試。一箇中國被海外巨頭購買更多的是帶來大家的惋惜和難過,情緒上不能接受。Starlark賣給Zynga只是零星事件。不過換一個角度想呢,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也許不光是到海外買買買花錢,到時候我們也有真正中國出海的優質待併購清單提供給全球的巨頭,這個進程已經在亞馬遜品牌、遊戲等賽道開始了。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