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視覺化的首要能力——圖解能力

語言: CN / TW / HK

資料視覺化是一個直觀表現資料資訊的手段,而圖解能力就是資料視覺化的首要能力。

對比過去人類社會利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經過的工農業時代,隨著資訊時代的迅速發展,各個領域的資料資訊不斷堆疊和更新,產生了能夠反應人類生活習慣、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巨量資料資源。

目前,資料資源也成為了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同樣重要的戰略資源。因此,為了滿足使用者自身日益增長、與時俱進的需求,將資料加工成易於理解的形式,讓資料分析專家以外的人也能理解其意義才是龐大資料自身價值的提升。這時候,就需要將資料視覺化,在視覺設計行業裡也有一個概念“資訊圖表設計”也與此類似。

本人從事醫療衛生大資料產品工作,為了結合自身職業特點,本文將以醫療行業為例,闡述資料視覺化的首要能力——圖解能力。

目錄:

  1. 圖解是什麼?
  2. 圖解的必備能力
  3. 圖解的製作流程
  4. 資料視覺化

圖解是什麼?

圖解是用簡單的圖形以及簡短的文字來說明事物的一種表現方法,包括圖形、表格、統計圖等。該方法印象深刻、直觀、邏輯性強,呈現的是事物發展流程的時間軸和流程間的相互關係等等的故事性。

使用圖解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 單純文字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單純文字無法給人帶來說明感;
  • 無法進行僅僅有條的說明。

圖解的必備能力

由於圖解的作用是為了突出資訊資料的故事性,因此 分析能力編輯能力 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從海量資料中抽取可信度較高的資訊,引導事物間的關係,這就是分析。而編輯則是設定圖解的主題,思考如何將內容通過合乎邏輯的方式表現出來。

例如對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資料進行挖掘,提取出“高血壓人群高危因素”的標籤,採用佇列研究,使用統計工具,最終可以得出一個用於高血壓風險預測的量表。前面的佇列研究和統計,就是分析能力;而後面的量表製作就是編輯能力。這樣就很好地構建了對高血壓疾病資料進行挖掘利用的故事。

當然,有設計能力固然很好;排版和色彩搭配方面的知識,也會為製作淺顯易懂的圖解錦上添花,但它並非必要的。

圖解的製作流程

圖解的流程可以分為六大步驟。

在把握了整體流程後,可以進入每一步的具體步驟。若在製作過程中出現需要返工的情況,也要遵循此流程進行。

  1. Step 1:確認使用圖解的目的
  2. Step 2:資訊的整理
  3. Step 3:資訊的整頓
  4. Step 4:故事編排
  5. Step 5:設計
  6. Step 6:檢查

Step 1:確認使用圖解的目的

首先根據需求確定好為什麼要使用圖解進行解決?可以用4W(why、who、where、what)進行發問。

1)為什麼?

2)誰?

3)在哪裡?

4)什麼?

Step 2:資訊的整理

首先,區分資訊整理和整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整理:所謂整理是扔掉不需要的東西,所以只要沒有垃圾,就不需要整理。整理所需的是判斷力,判斷某個資訊是否需要刪除。

在醫學統計中,常需要處理觀測物件中的缺失值、異常值,以及隨訪過程中被試者脫落、退出、中止造成最終資料的不完整。

整頓:所謂整頓,目的是為了方便資訊的查詢/檢索/呼叫,這時候需要對資訊做標籤化處理,將其整頓成無論誰都能輕鬆查詢/提取的形式。

在醫療資訊系統中,也有大量的標籤體系構建方法和應用研究。目的之一是為了醫護人員方便查詢和提取與患者相關的診療資訊,以共對患者進行全生命週期的管理。

Step 3:資訊的整頓

Step 4:故事編排

以結構化資訊為基礎,將其編排故事。

上述整頓好的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已經是結構化的資訊了。為了進一步得到高危因素,從而在普通人群中獲得高血壓高危人群,予以警示。

這時候,我們可以在這些因素中繼續深挖,編排好故事,例如:什麼樣的體徵(什麼年齡段、多少數值的BMI、血壓、血糖、心率),什麼樣的生活習慣(酗酒程度、抽菸程度、熬夜情況、高糖飲食和鹽攝入多少算高危等),並有著既往病史和家族史,以上佔有一項以上者都算是高危人群。

Step 5:設計

確定好想要傳達的故事內容後,就要思考以何種形式的圖解呈現最為合適了,這就是要選擇符合故事內容的圖解型別,表格、關係型圖、流程圖、統計圖、比較型圖……

上述高血壓高危人群篩查的故事是一種因果關係型的圖解,所以選擇關係型圖來表達故事內容(下面的圖解是我自己隨意編輯的,不符合實際)。

Step 6:檢查

圖解設計完成後,最後的步驟就是檢查,檢查可從三個角度展開。

1)資訊的檢查

  • 資訊源是否可信;
  • 是否資訊有時效、量的問題。

2)故事的檢查

  • 故事的發展情況是否有問題;
  • 有沒有存在只選擇了對字友力的資訊組織故事的問題。

3)設計的檢查

  • 有沒有與故事內容相融合;
  • 有沒有設計過度的問題。

資料視覺化

資料視覺化離不開各種圖解來對資訊的分析和呈現,而圖解能力必備的是 分析能力和編輯能力 ,更是資料視覺化的首要能力,而接下來這部分主要就是錦上添花的 設計能力

首先,來看這張關於美國人關注牙齒健康的一個宣傳報告,這張圖的標題是《How Well Do We Take Care of America’s Teeth?》。

這張圖裡有四個統計圖表,如果沒有視覺化設計,可能只會呈現四個橫著的和豎著的直方圖/條形圖,也恰好是是圖解部分,雖然也呈現了與牙齒健康問題有關的資料分析,也編排了故事內容,但是對於受眾的視覺衝擊並沒有那麼深刻。

而這張圖,第一眼就可以看出是關於牙齒的內容(有牙刷、牙膏、牙齒),巧妙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從而達到宣傳牙齒健康的目的,分享了牙齒存在健康問題的資訊,也能夠進行自我定位(處在哪種程度的牙齒問題,需要在哪個環節提高關注度等)。

優秀的資料視覺化的5個條件:

  1. 使用有意義的視覺要素;
  2. 簡潔、有親和力、易於理解;
  3. 有衝擊力、引人注目;
  4. 內容有價值、想要作為資料儲存;
  5. 可以激發使用者思考。

結語

綜上,在還沒有擁有極強的設計靈感的時候,去提高資訊的分析能力和編輯能力是資料視覺化的首要任務。

我在工作中也要進行大資料產品的視覺化部分的設計,有時候就是很糾結美觀,色彩搭配、頁面排版等。但是,我還是會先思考資料的分析、需求是否得到解決,整個圖解是否完整表達了使用者心中的故事,這樣的圖解制作是否真實可靠,以便能夠實時應用於各類使用者等。

當然,錦上添花的技能也要去慢慢獲取,逐步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

參考書籍:

《資訊圖表設計》,作者櫻田潤。

本文由 @果凍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