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医院:影视城里搞搞剧本杀
记者 | 袁 颖
编辑 | 陈 锐
“摄影棚要是总闲着,怎么办?”
刘学从2018年年底就开始为这个问题焦虑。
他经营的古影影视基地位于上海松江,主要承接影视作品室内戏的拍摄。古影设有13个摄影棚,其中民国场景搭建得最完备、逼真,曾是《伪装者》《麻雀》等多部电视剧的取景地。但进入2019年后,行业拍片量持续减少,古影基地里,无论影棚还是道具,空置时间都眼见着变长。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开始,1884家影视公司陆续关停(注销、吊销、清算、停业)。央视新闻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共646部,同比减少了27%,剧集数量下降了30%。古装剧同比下降尤为明显,在全部剧集中仅占比10%。
各类影视基地也随之被影响。在横店影视城,从2019年初到2019年11月,开机剧组共21个,而2016年至2018年同期的这一数字分别为39个、33个和38个。
“来上海的剧组就非常少,然后拍民国戏的剧组也非常少,我们接戏量还不到往年水平的一半。”刘学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他必须找到新业务来维持生意,“得弄点什么东西,没戏拍的时候(棚)也不能空着。”
此时,剧本杀几乎是一个从天而降的选项。
与影视行业的寒冬突然降临类似,“剧本杀”这个新业态在2019年突然爆红。如果查看相关企业的注册量,明显增长其实从2016年就开始了,但市场规模在2019年出现了暴增——突破100亿元,同比翻倍。2019年,全国范围内“剧本杀”的可查门店从当年1月的2400家飙升到了12月的1.2万家。
更关键在于,相对刘学本来在做的影棚生意, 剧本杀是一个很顺手的业务,场地和硬件都是现成。 一方面,依托于原有的影视棚来营造场景感和逼真度更有条件,而当时市面上实景“剧本杀”产品普遍面积较小、装修较粗糙;另一方面,古影影视基地里有一个库存丰富的道具库,二三十万件道具随时待命,NPC队伍也能快速组建。
影视城里,丰富的道具可以随时为剧本杀服务
2019年年中,想“赌一把”的刘学启动了影棚的剧本杀改造,“风险评估、市场调研……我们当时都没怎么做,就怕错过了先机。” 2020年1月1日,以古影影视基地9号棚作为场地的沉浸式互动剧场“新和医院”开业了。
新和医院主场景
当时,主流的“剧本杀”还局限于简单的推理互动、密室解密的形式,复杂一点的也不过是较简单的实景搜证,面积局限在几百平米的空间里,而“新和医院”占地约5500平方米,是影视基地中较大的棚,在过去也是以接医院戏为主,这种场景设置的延续性使改装成本相对可控。
“新和医院”所在场景原本就以接医院戏为主
不过,先机同时意味着没有先例。即使有现成的民国场景,古影筹备整个游戏所需的布景和机关仍花了3个月。而且,影棚改为公共消费场景后,剧本杀的运营方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必须更加谨慎,“各种道具上的钉子,都要检查。”刘学说。
影棚改为公共消费场所的过程中,需留心细节
为了更好地实现“沉浸”,“新和医院”对无论是密室机关还是为玩家提供线索的道具甚至布光,都按实景标准配置。此外,“新和医院”一共有40个演员NPC,都有比较重的戏份,需要带领不同支线的玩家推进游戏,同时彼此间也会有各种剧情互动,这就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员有全职或者兼职,一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培训一般要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刘学说。
原本是影视基地的“新和医院”为玩家找来了大量专业NPC
硬件优势之外,作为软件的剧本是更重要的问题,也是“剧本杀”好不好卖的关键。
“新和医院”用的是原创剧本。除了想避免行业里常见的很多店卖同一个剧本的情况,还有一个原因是也很难找到现成的剧本来适用这个已经规划好的场景。刘学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做剧本与我们改装影棚是同步的,因为要最大化利用空间来营造剧本,也要最大程度让剧本更贴合整个场景。”
剧本的创作需贴合场景
“新和医院”故事线的主人公设置为民国背景下的11个势力,每个势力可以容纳7个左右的玩家,为了保证随机性且现实生活里亲密的玩家不抱团,玩家的角色和职业都以抽签决定,而玩家的体验反馈也会用于剧本完善,“我们在营业初期只有5条线,是逐渐增加至11条支线的。”刘学说。
玩家牧遥第一次玩“新和医院”是和同事一起。他们在大众点评上团购了门票,她被分配到“南京政府特派员”的势力里。初体验之后,牧遥觉得“剧情很饱满且刺激、场景道具精致、演员演技很好”——这些都是“新和医院”在筹备之处就着重差异化的地方。
剧情、场景、NPC演技是剧本杀可以打出差异化的三个方面
8月底,牧遥完成了”新和医院“的三刷,为的是更深入地体验此前没有注意到的支线剧情。但重刷过程中,她有了体验上的差异:“还是挑玩家的,我不太喜欢和已经刷很多遍的老玩家一起,他们有意无意就会剧透,会让体验感大打折扣。”
牧遥很难找到和她一起重刷的伙伴,很多朋友都被价格劝退。“新和医院”公开的定价为大众点评上的团购价——10人一团8880元,单人价880元,而市场上实景质量相对较好、时长在1-3小时之内的“剧本杀”定价通常只在300元上下。
不过,即便单人880元的团购价,“新和医院”要维持收支平衡仍不容易。2020年初暴发的疫情让“新和医院”一开业就被中断,直到2020年6月才重新营业,而且前3个月来玩的玩家不多,一条支线有时甚至只有一半不到的人。直到9月份玩家口碑上涨,生意才逐渐好起来。
同时,松江距离上海市区较远,剧本杀生意只能在周末开放,上下半场及中途休息的总时间长达7小时、最多容纳80个玩家的产品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收入规模。
规模有限,是影视基地改做剧本杀生意时的一大问题
所以,周末之外,“新和医院”所在的9号棚还是得继续承接剧组拍摄,“租金、演员、道具这三项成本,其中最大头还是租金。”刘学说,“当然租出去拍戏主要还是拍医院场景,要改场景也只是局部,这样等于一棚两用。”
影视基地的基础还给了新和医院另一个运营优势,就是可以拍衍生剧来做营销。2020年8月,11集小短剧《新和前传》在B站上线。剧集在“新和医院”的剧情基础上做了背景延伸,参与演员也都是游戏中的NPC,“这是在初期策划时就确定的。我们原本就干这行,有个剧可以帮助线下玩家对故事有更深的理解。”刘学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有影视基地基础的剧本杀还能利用其优势制作线上衍生剧营销。
不过,《新和前传》制作仓促,播放量和反馈都一般。刘学表示的确有看了前传再来体验的玩家,但数量不多,公司并没有统计。牧遥也看过《新和前传》,她认为这个短剧对她的游戏体验没有帮助,“拍得有点尴尬,其次是NPC的演员现在已经换了一批了,对不上号也没意思。”
有了“新和医院”的运营经验,古影从今年开始尝试拓展不同产品定位的新剧本。今年4月,“馥生一梦”上线。与前作相比,“馥生一梦”的故事建立在民国上海歌舞厅的背景上,围绕4个舞女(NPC)来展开剧情,因此游戏场景搭建在有舞厅造景的棚里,面积4500平方米,比“新和医院”小一些。
场景以外,“馥生一梦”的剧情规模也更小,目前只开通了6条势力线,玩家通常在60人以内,598元的定价也是试图招揽更广泛的消费受众。已经玩过一次的牧遥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玩下来觉得这个剧本还很不成熟,体验离新和医院差得远。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来了。今年5月,横店广州街出现了一家名叫“丛林法则”的“剧本杀”,剧本有4人团、8人团、16人团、24人团乃至56人团,时间设置上有3小时的“体验版玩法”,也有两天一夜的“沉浸式玩法”。其中,两天一夜的“剧本杀”定价尽管高达1888元/人,社交网络上还是涌现了相当数量的体验打卡和玩家分享。
就影视基地而言,横店规模远大于古影。具体到剧本杀,“新和医院”吸引的主要是周末休闲的城市人群,而“丛林法则”主要面向横店游客。而且,《丛林法则》是室内和室外场景可切换的剧本,玩家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玩法。另一方面,更大场景、更长的游戏时间也会带动周边餐饮和住宿,收益构成会更加多元。
可以想见,随着各影视基地看到这门生意的可能性,影视城里的剧本杀一定会越来越多,玩家对剧情、场景、道具、参与程度等各个细节体验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影视基地的加入,或将推高玩家对剧本杀体验的要求。
竞争变激烈的同时,所有人还得共同面对越来越严格的行业监管。8月26日,上海警方就在全市范围内对“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场所展开安全隐患的排查,消除安全隐患130余处,责令11家店停业整顿。
刘学对行业竞争有心理准备,也清楚古影如果想要保持剧本杀的产品竞争力,推新是重点,“目前已经在为第三部剧本做准备,毕竟我棚多,这里不同的棚景都可以对照开发。当然未来还要摸索在模式上创新,努力做点不同的东西。”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1新国货榜样大调查已经启动啦,
快点击下图来为你支持的品牌投票吧
常点 在看 ,更及时获取资讯 Yi
- 如何衡量一座城市的时尚度?丨新一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 这届消费者,因何而买? | 10月新刊
- 公司研报|滴滴的真问题
- 快消巨头的“首次任命”
- 促销效果超棒的“日本书店大赏”是怎么来的?
- 被整治的“饭圈”
- 这里有中国536座产业园区的魅力值排名,中关村排第一,第二是谁?
- 本土咖啡崛起,运动服饰洗牌 | 2021年金字招牌榜单揭晓
- 当代打工人,一听要团建就浑身发抖
- 年轻人扎堆逛的市集,是这样被制造的
- 趁此机会,好好认识一下苹果供应链
- 虎扑卡住了
- 新和医院:影视城里搞搞剧本杀
- 为什么电动车公司都开始做机器人了?
- 公司研报 | 单车不赚钱,哈啰怎么办
- 公司研报 | 主打可持续的Allbirds,它的成功可持续吗?
- 大厂“边缘人”,路在何方?
- 给洗发水、防晒霜评“可爱值”,小组织的可持续实践
- 职场女性如何捍卫权益?听听她怎么说
- 阿里丑闻背后,是大公司与公众的“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