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动车公司都开始做机器人了?
基于技术层面的诸多关联,机器人会是紧随自动驾驶汽车之后的下一个“智能硬件大生意”吗?
记者 | 肖文杰
编辑 | 王姗姗
何小鹏是最近一个月里第3位宣布要造机器人的企业家,前两位是雷军和马斯克。这并非是一个巧合。他们创办的公司都正在制造智能电动车。
9月7日,何小鹏担任董事长的创业公司“鹏行智能”正式亮相并发布了首款产品——鹏行智能机器马。
△智能机器马宣传片。
这是一个四足机器人,形态类似小马,高约1米, 据说可以供3-6岁的儿童骑乘 。用官方的话来说,它是"小鹏友的第一个智慧交通工具”,能实现的智能体验包括 识别和跟随物体、适应在多种地形行走、自动躲避障碍,以及与人语音互动 。
接近玩具的定位,不意味着何小鹏投资这家机器人开发公司只是为了玩票。据悉这已是“机器马”的第三代样机。“鹏行智能”项目成立于2016年,此后它接受何小鹏的个人投资,成为小鹏汽车的生态企业之一。
“玩具”背后的潜力
机器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诸多差异很大的产品的集合。目前的商业化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商用和民用两种类型。前者出现在工厂的生产线或是医院的手术台上,而后者则以陪伴、接待为主要功能。
从技术上说,鹏行智能发布的机器马,以及美国工程与机器人设计公司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机器狗,在行业内被称为四足机器人,而特斯拉推出的Tesla Bot则被称为双足机器人。
△特斯拉推出的双足机器人。
双足和四足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可以被粗略分为两个部分:智能系统和运动控制,也就是头脑和身体。
头脑,指的就是机器人要像人一样,可以与人交流、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规理解的人工智能;身体部分,要能像人或者其他生物一样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动作。由波士顿动力研发的双足机器人Atlas,就是后一部分的技术领先者。
△波士顿动力研发的Atlas。
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都有着明确的功能和对应的商业化场景,而双足和四足机器人产品尚未拿出经过验证的商业化路径。即使是这个领域全球技术最领先的公司,例如波士顿动力,也因为长期商业化前景不明而被连续出售。
所以, 玩具或者儿童陪伴,是目前双足或四足机器人最容易对接的一个场景。
但接下来的挑战在于,对鹏行智能和它的同行来说,它们的产品该以什么价格、卖给谁,用来提供什么价值,都没有先例可循。
鹏行智能的机器马的目标用户是有孩子的家庭。在设计风格上,机器马接近本田的人形机器人Asimo和索尼的机器狗Aibo,这两款产品都是陪伴型机器人的代表产品。 鹏行智能的产品团队认为,将来机器人的情感交流价值,将和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价值同样重要。
△本田的人形机器人。
△索尼机器狗官方宣传片 。
作为玩具产品,如何让机器从外型设计展现出足够的“亲和力”是最大的难点。“如果机械感太强,就会让小朋友感觉害怕。但我们做过测试,小朋友们看到我们的小马,第一反应是想骑上去。”鹏行智能的产品设计负责人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智能机器人在定价上可以直接进入“高端玩具”市场,但缺点是它并非刚需。好在机器人玩具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通过在线升级而变得更聪明,做更多的事,在功能迭代上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这匹马未来的“进化”之路,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部分。
智能电动车对机器人的背书
“如果说智能汽车是智能智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机器人将是机器智能的皇冠。长远来看,更大的市场,也需要更大的投入。”今年8月21日,何小鹏曾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去年12月,在天眼查等工商信息平台便可查询到“鹏行智能”的相关信息,持股65.1%的何小鹏担任公司董事长。
在小鹏汽车创办初期,据创始团队成员介绍,何小鹏就已经在国内寻找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团队。 小鹏汽车还投资了一家飞行汽车公司汇天,并在今年7月发布首款双人智能载人飞行器旅行者X2。
投资鹏行智能后,何小鹏也深度参与业务发展,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公司的线下例会,随时在线上推进鹏行智能的前期研发工作,甚至是产品定义的细节。“何小鹏本身就是个产品经理,面对机器人这个产品他不可能只是甩手做投资者,肯定会深度参与。”鹏行智能的一位创始团队成员说。
现在,小鹏汇天和鹏行智能同属小鹏汽车“未来交通探索者”战略下布局的生态企业。生态的意思,除了远期的市场互动外,还有当下的实际合作,比如鹏行智能和小鹏汽车的部分研发团队已经互相打通。
过去,类似的四足和双足机器人公司甚至没有大规模生产线的概念,它们更像大学的实验室。波士顿动力就是其中的代表。 除了资金和研发力量外,小鹏这样的汽车公司对开发机器人产品提供的一个非常重要支持,是量产和工业化的经验。
有小鹏汽车这个背景,鹏行智能从一开始就注重商业化战略。“现在公司里是大学实验室、汽车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三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合。”上述鹏行智能的创始团队成员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机器人的拐点和挑战
机器人开发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深度融合,源于它们在很多技术逻辑上的相似性——都由电池提供能源、由电机驱动,软件部分也都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节点,智能电动车的创业者都开始投身机器人行业。
原本制约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的技术瓶颈,和智能电动车遇到的很多情况类似,比如电池的“里程焦虑”,语音交互、视觉识别等。 智能电动车的量产过程正在推动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从而也带动机器人产品,逐渐发展到了一个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市场的拐点。
当然,顺利迈过这个拐点也并没那么容易。自动驾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无人出租车队(robotaxi),这中间,还会有不同级别的技术目标。智能机器人的长远目标,是替代人类任何枯燥、危险、非创造性的重复工作(这也是特斯拉发布的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路径,现在还很模糊,有许多技术障碍尚未克服。
最简单的例子是,机器人需要面对的环境比道路要复杂得多,它需要识别的物体种类可能是汽车的几十倍,要处理的信息维度也更多。
“身体”层面,机器人的复杂度也远高于电动车——车只需要驱动轮胎转动,方向盘也只能左右转向,一般只有1-2个电机;智能机器人身上可能有十几个电机。每增加一个自由度,就需要一个电机。所谓“自由度”(DOF,Degree of Freedom),是指机器人可以独立运动的关节数目。比如人的手腕就有3个自由度,上下、左右和旋转。一般来说,自由度越多,机器人越灵活,能做的事情越多。这也意味着,机器人的软硬件结合的难度,要比自动驾驶高得多。
所以,从目前鹏行智能机器马发布的信息来看,要真正实现与人类有价值的互动,甚至替代人类工作,还需要大量投入。
目前鹏行智能在广州、北京、硅谷都有实验室,近期目标就是尽可能招募顶尖人才。机器人研究原本是一个不那么火热的小圈子。过去一年,投向机器人行业的资金正在变多,人才的争夺也逐渐激烈,这种很像几年前自动驾驶技术变得火热之前的状态。
还记得何小鹏的那条微博吗?“更大的市场,也需要更大的投入。”鹏行智能的机器马不会是机器人商业化的标准答案,小鹏也未必是机器人行业的绝对领先者,但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快速进化已经是必然。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
校对 | 王坤、排版| 陶紫东
题图来源:鹏行智能
2021新国货榜样大调查已经启动啦,
快点击下图来为你支持的品牌投票吧
常点 在看 ,更及时获取资讯 Yi
- 如何衡量一座城市的时尚度?丨新一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 这届消费者,因何而买? | 10月新刊
- 公司研报|滴滴的真问题
- 快消巨头的“首次任命”
- 促销效果超棒的“日本书店大赏”是怎么来的?
- 被整治的“饭圈”
- 这里有中国536座产业园区的魅力值排名,中关村排第一,第二是谁?
- 本土咖啡崛起,运动服饰洗牌 | 2021年金字招牌榜单揭晓
- 当代打工人,一听要团建就浑身发抖
- 年轻人扎堆逛的市集,是这样被制造的
- 趁此机会,好好认识一下苹果供应链
- 虎扑卡住了
- 新和医院:影视城里搞搞剧本杀
- 为什么电动车公司都开始做机器人了?
- 公司研报 | 单车不赚钱,哈啰怎么办
- 公司研报 | 主打可持续的Allbirds,它的成功可持续吗?
- 大厂“边缘人”,路在何方?
- 给洗发水、防晒霜评“可爱值”,小组织的可持续实践
- 职场女性如何捍卫权益?听听她怎么说
- 阿里丑闻背后,是大公司与公众的“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