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麗熱巴、王一博等入場代言信用卡
作者:禾涼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熱度繼續升溫,夏天就要夠燃夠盡興。”
喝過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交通銀行便攜領王一博繼續在信用卡領域扔下了“深水炸彈”。
8月11日,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官方微博“交通銀行信用卡買單吧”釋出宣傳影片,王一博作為交通銀行信用卡代言人頗受關注。截至發稿,更是集滿了4.20萬個贊。
(來源:微博)
為啥一向保守的信用卡都開始紛紛找流量明星進行代言呢?
一、信用卡“硬幣的兩面”
公開資料顯示,信用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
直至今日,銀行信用卡在中國發展已有42年。
作為一個信用證明,如果信用卡用的恰當,則會成為生活的“柺杖”,若是使用過度,則會對個人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比如我們生活當中,如果缺乏現金,信用卡可以臨時救急,給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如果不能及時還款而被信用卡不當追債,則其對生活的影響就大了,並且,信用卡額度較高,花唄額度最高為3萬元,信用卡額度卻可以突破10萬元,甚至可以實現提現,在出國等特殊情況下可以解決消費者的燃眉之急。
據中國銀保監會相關資料,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並轉送的銀行業消費投訴中,涉及信用卡業務投訴42315件,環比減少5.2%,佔投訴總量的54.0%。
其中,在涉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投訴中,信用卡業務投訴12522件,環比減少16.8%,佔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49.9%;在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投訴中,信用卡業務投訴26819件,環比增長0.1%,佔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82.3%;在涉及外資法人銀行的投訴中,信用卡業務投訴270件,環比減少10.0%,佔外資法人銀行投訴總量的75.4%。
可見,這三類銀行的信用卡投訴量佔投訴總量的比重均較高,說明其信用卡業務存在的問題不少。
二、內部激烈競爭的信用卡又迎來“外敵”
與花唄、白條一致,信用卡可以與支付寶、微信繫結,其同樣在生活中使用較為便利。
不過,相比較信用卡,花唄、白條的實現更為便利。
2014年京東白條上線,2015年螞蟻金融推出消費信貸花唄,兩大主力湧進市場,消費信貸市場再加競爭者。
和信用卡相比,花唄有自身的優勢。比如,花唄申請門檻較低,具有較高的臨時額度,申請時不需要稽核個人徵信,花唄滿600元的交易能申請分期,電商促銷時還會存在免息分期的活動。此外,信用卡及花唄大多數群體為年輕人,而年輕群體更偏愛網購,年輕人網購使用花唄付款更為方便,增強了使用者粘性。
京東白條也同樣如此,京東白條的分期還款費率較低,享受的分期更長,甚至可以使用信用卡還款,且退款速度較快。
除了與花唄等外來信貸產品的競爭,信用卡還面臨著內部的“市場搶奪”。
各個銀行信用卡存在產品同質化、營銷渠道和方式同質化、價格策略同質化等情形。
就營銷方式方面,各個銀行不惜打起了“價格戰”和“廣告戰”:
“價格戰”從申請卡、開卡、刷卡一條龍送禮,遍及公仔、腳踏車、食用油等多個領域;
“廣告戰”則追隨流量明星,在粉絲經濟的大背景下,均試圖搶跑一步。
因此,除了此次交通銀行選擇王一博為信用卡代言人,“當紅流量”迪麗熱巴、李易峰、張藝興等人均曾被各個銀行信用卡委任為代言人。
不過,整體而言,由於外部要應對花唄、白條的衝擊,內部產品存在同質化、投訴不斷等問題,銀行信用卡業務依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銀行信用卡業務未來發展如何,GPLP犀牛財經將會持續關注!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全球領先智慧助聽器「摯聽」獲數千萬元Pre-A輪投資,由青松基金、小米戰投、順為資本投資
- 網際網路保險企業探底回升 行業將上演“馬太效應”
- 個人銀行APP煥新上線 寧波銀行發力財富管理
- 平安基金段瑋婧離任2只基金 目前在管基金8只
- 推動長影片領域的影視工業化程序 愛奇藝Q3營收76億元
- 脣齒相依:中國PaaS要保持高速增長 可能得幫幫SaaS友商了
- 3D視覺技術企業螳螂慧視A輪融資1.38億元 商湯國香領投
- 華米進化論:從產品到自有品牌再到健康生態
- 最全招聘行業樣本分析 哪家簡歷最多?
- 美德數百萬人隱私資訊遭洩露 三六零呼籲構建數字化安全體系
- GPLP投融資:高仙機器人獲得12億元 美餐獲得1億美元
- 寵物經濟是一門好生意嗎?
- 中國金茂前三季度營收368.75億元 歸母淨利潤19.4億元
- 佳華科技平臺化轉型穩中有進 雙碳目標、智慧環保等領域專案有序落地
- 犀牛日訊:美的集團第三季度淨利84.46億 海天味業第三季度淨利13.55億
- 永輝釋出2021三季報 營收環比持續向好
- 私募基金要上系統?來看看這20款全球資管系統大比拼
- 元氣森林官宣:全線氣泡水產品實現“0防腐劑” 五大工廠佈局完成
- AI共生·新徵程,2021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盛大開幕
- 新消費報告揭祕:誰是新消費崛起的背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