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點:如何預判市場風格?

語言: CN / TW / HK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思想鋼印(ID:sxgy9999) ,作者:人神 共奮,“基本面和行為金融學結合”系列之三,前文提要 《沉默的螺旋:“基金抱團”是如何形成的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如何讓大家買到一塊兒去?

同為價值投資者的散戶和機構,由於回報機制不同,其行為模式也有很大差異。

價投散戶選股主要是個人風格偏好,就算市場一時不認同,也可以慢慢“等風來”;但機構選股,不但有個人喜好,還要同時考慮市場風格,市場風格不對,幾個月的業績不好,輕則被罵“X狗”,重則遭遇贖回、獎金縮水,甚至有下崗的風險。

可是,選自己中意的公司容易,猜市場未來的風格難,個人投資者可以等風來了再買,即所謂“右側買入”,但是大資金全部右側買的話,成本太高了,所以必須提前押注未來的賽道與風格。

所謂的風格,直接的原因無非是看好的人多、往一個方向買,但只看到這一點,就好像說“刀殺人”一樣“不本質”,還是要基於巨集觀的、產業的原因,再加上一些行為金融學的分析。

博弈論中有一個“情侶博弈”,類似於市場風格的形成機制。

假設市場上只有兩個大的基金,合力可以影響市場的風格,基金經理甲看好白酒股,基金經理乙看好汽車股,那麼“情侶博弈”的打分結果有四種:

1. 如果兩人各自買看好的,對市場風格沒有影響,得0分;
 
2. 如果一起買白酒股,形成白酒抱團,甲得2分,乙得1分;
 
3. 如果一起買汽車股,形成汽車抱團,甲得1分,乙得2分;
 
4. 如果甲買汽車股,乙買白酒股,類似《麥琪的禮物》的結局,都得-1分。

很明顯,雖然大家彼此並不信任,而且有自己的最優選擇,但大家都希望合作,而且知道對方也希望合作,這就是合作博弈,2和3都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問題是,到底選擇哪一種風格呢?

現實生活中的情侶博弈可以形成固定的模式,比如這次聽你的,下次聽我的,還可以猜拳抽籤擲骰子;但投資就難了,如果大家明確約定,這次一起買白酒,下回一起買汽車,那又有操縱市場之嫌,只能心照不宣,可大資金不是雙方,而是眾多方,建倉是一個漫長且黑箱的過程,如何讓大家都買到一塊兒去?誰信得過誰呢?

怎樣在不事先打招呼的情況下,大家儘可能做出相同的選擇?針對這個合作博弈的問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托馬斯·謝林寫過一本書《衝突的策略》,提出了“聚集點”理論。

聚焦點

“聚焦點”理論有一個經典實驗,給學生四個數字,7、29、319、1458,讓學生分別挑出一個數字,如果你挑的跟大部分同學一樣,就可以獲得獎勵。

“聚焦點”理論認為,如果被測試的人足夠聰明,他就應該選“7”,因為7是這四個數字中最常見的,最有可能被選中——事實上,這類實驗的結果大多如此。

生活中的“聚焦點”的例子,如果你跟一個人約好在一個商場碰面,沒說具體的地方,又聯絡不到他,那你一定會選擇在商場門口等他,如果商場有幾個門,一定會選擇正門或鄰近最熱鬧的街道的門,因為這是約定俗成的地方。

商業中的“聚焦點”的例子是技術標準。一項新技術,剛剛出來時,往往一個廠商一套標準,但想要順利產業化,就要儘快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幾個主導廠商都希望說服其他廠商使用自己的標準,但最差也要有個標準,這也是一個“情侶博弈”。

“謝林聚焦點”的前提是大家都希望儘快達成合作,合作的基礎就是最顯眼的“聚焦點”;在沒有聚焦點的時候,一定要主動提出“聚焦點”。

“聚焦點”就是那些,約定俗成、大家都看得到或想得到,容易形成合作的東西,也是投資中容易形成抱團的方向。

現實中的機構投資行為又更復雜一些,大部分基金經理並不喜歡抱團,如果都不抱團,大家就可以各賺各的錢。可一旦發現市場有形成“抱團”的趨勢,也只能拿出一部分倉位參與抱團——這個過程我在上一篇 《沉默的螺旋:“基金抱團”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中已經分析過。

所以無論機構喜歡不喜歡抱團,他都要關注市場有沒有“聚焦點”,判斷是否會形成新的抱團方向。

那麼投資中的“聚焦點”是什麼呢?

巨集觀天生就是聚焦點

答案是“巨集觀”。

很多投資者也關注巨集觀,但其目的是為了“擇時”,判斷大盤漲跌,判斷自己該上幾層倉位,這就是用拳頭敲鍵盤。

我不是說巨集觀與大盤漲跌無關,而是巨集觀的藥性太猛,當它成為決定大盤方向的因素時,往往不是大牛市就是大熊市,所以巨集觀因素直接主導大盤漲跌的情況,兩三年才有一次——2015年算一次,2018年算一次,2020年也算一次。

巨集觀真正的作用是成為風格的“聚焦點”,原因是巨集觀人人都要看,而且幾乎都是“巨集大敘事”,什麼GDP、社融、CPI/PPI、XXX檔案,資料一出來,不管持有什麼品種的投資者,所有人都要抬頭看上一眼,發出“噢”一聲,好像不看就會少賺一個億。

其實,當市場的總體資金量基本不變的時候 (即排除了資金大幅流入與流出) ,巨集觀對大盤層面的影響就是零,指數的波動都是風格,它更像是千軍萬馬中的中軍大旗,大旗向東,資金就很容易一起向東,大旗向西,資金就很容易向西湧,從而形成了市場的各種風格。

但這個比喻也有不恰當的地方,巨集觀的中軍大旗往往有多個,指向不同的方向,還經常變,資金更多是解讀表面資訊,而引發的短暫騷動,即那些曇花一現的風格。

真正發揮“聚焦點”作用的巨集觀因素,最經典的莫過於“美林時鐘”。經濟增長放緩,喝酒吃藥成為不約而同的動作;大災之後,立刻想到基建、通訊等逆週期品種;疫情被控制,全球經濟行為恢復,大家同時開幹大宗商品、航運等順週期風格——幾點鐘幹什麼行業,老派一點的投資者都爛熟於胸後。

實際上,中觀和巨集觀常常不一致,“美林時鐘”的最大作用,並不是“準”,而是容易形成“聚集點”,引發一致性行動。

但美林時鐘這幾年不太管用了,因為政府逆週期管理能力——也可以說是“自信”——越來越強了,時鐘只要自動走上15分鐘,就有人開始擔心,想著把它往回撥。結果這個鐘好像得了精神病,一會兒正走,一會兒逆走,一會兒轉得像電風扇,一會兒又一動不動,幾次之後,就沒有人看了,也就失去了“聚焦點”的作用。

但市場很聰明,會在混亂的秩序中自動尋找有“聚焦點”作用的因素——通常是當前經濟執行與巨集觀調控的主要矛盾和最顯著的現象。

“鍾”可以沒有,但時間天生就有,對巨集觀的解讀,就成為理解風格的鑰匙。

漂亮50與茅指數

2016年後有過兩次大規模的白馬抱團行情,分別為2017年的“漂亮50”和2020年的“茅指數”,聽上去差不多,實際上,無論從原因、品種和影響力上,都有很大的區別。

2017年的“漂亮50”白馬抱團是龍頭股的全面行情,大部分行業——不管是傳統制造業、消費食品醫藥,還是TMT與高階製造,只要是個龍頭,市值最大,就能漲一波。最終的高潮是2018年年初,直接把工商銀行的PB幹到了1.35 (現在是0.64)

而2020年的“茅指數”白馬抱團卻只屬於部分高確定性資產的行業龍頭,茅臺暴漲,平安暴跌,招行向上,工行向下,行業上明顯的特點,更偏向於食品飲料醫藥等的消費行業。

風格的差別,其背後是巨集觀基本面的“謬以千里”。

2017年行情的巨集觀背景是巨集觀經濟週期主導下的產業結構的變革,大型企業的盈利能力歷史性的超過中小企業,其背景,一是經濟增速下行期,產業集中度上升,二是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成本壓力對中小企業更大——尤其是前者,作用更深遠。

而2020年行情更多是資金現象,以及大災之後的悲劇預期。低利率低增長,流動性氾濫,導致高槓杆資金對確定性高的長久性資金的追逐 (詳細分析見 《海天漲到100倍PE,僅僅是抱團炒作嗎?》

同樣是巨集觀因素,產業與經濟週期、總需求與總供給,更多是市場自發形成的現象,持續性更長,所以2017年的白馬股行情是中國資本市場整體風格的大轉折點,風格可能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不容易被逆轉,很多年後再回看都有深刻的意義,無論如何評價都不為過。

而匯率利率、貨幣、經濟政策等等巨集觀因素,有更多人為操縱的結果,其影響僅限當期。所以2020年的白馬抱團,到了2021年,經濟預期開始轉向修復,利率和通脹預期稍微向上一點,說逆轉就逆轉了,除了留下“茅指數”這種純概念,不會給資本市場帶來什麼變化。

當然,再理解巨集觀,你也不知道該買什麼,巨集觀與市場風格的關係,還要通過中觀來實現。

巨集觀與中觀

巨集觀對風格的形成,是通過兩個方面來作用的:

第一個作用是影響“中觀”行業的景氣度,導致微觀企業的EPS的上升或下降,其中最劇烈的部分即形成市場風格,無論是“美林時鐘”,還是政府的逆週期調節,亦或者是大的產業政策,都是如此。

今年傳統制造業重新被市場重視,從微觀上看是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從中觀上看是行業經過殘酷的洗牌後,競爭格局變好;從巨集觀上看,是投資者預期利率長期下行,利好重資產的製造業,中國製造在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獲得了全面競爭優勢。

巨集觀不會直接作用於市場,一定是落在“中觀行業”上,所以有人就此認為,不用分析什麼巨集觀,只要看“行業景氣度”就行了——這個觀點就像警察找到凶器就宣佈破案一樣。

能漲的固然是景氣度高的行業,但景氣度高的行業未必能漲,房地產的景氣度不高嗎?行業景氣度有些可以持續很久,有些又會突然消失,其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些都要還原在巨集觀分析上。

所以,巨集觀更重要的第二個作用是“巨集”,是形成全市場都能看得見的“聚焦點”,讓市場往一個方向用力。這等於繞開行業景氣度,直接作用於資金層面,最終體現在微觀企業的估值的上升或下降上。

銀行和地產的估值持續低迷,並不是景氣度出了問題,而是投資者看到巨集觀經濟面對昔日“經濟啟動機的行業”的監管與限制。

建立在高景氣度基礎上的風格,最終可以用行業資料來證實或證偽;而這些脫離景氣度因素的風格,看上去像“風”,如果不站在巨集觀角度,更是無從理解。

網際網路平臺經濟無論是微觀還是中觀都沒有什麼拐點,市場的擔心是巨集觀的,反壟斷是否只是第一步?強監管是否意味著網際網路平臺的“公用事業化”?甚至更深一步想,如果網際網路平臺“公用事業化”,哪些產業能夠在這個“公用事業”的基礎上,獲得結構性的機會?

這些巨集觀的擔心看上去虛無飄渺,但卻很容易形成一致性預期。股神說,要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可事實常常是,別人看見了鬼,你沒看見。

巨集觀追求的是“模糊的正確”

其實,很多基金經理根本不相信巨集觀,畢竟巨集觀是投資中最虛的東西,對“自下而上”的投資風格更沒有什麼用處。而且,巨集觀追求的是“模糊的正確”,想要看清大方向,但巨集觀又有多義性,導致一件事,這麼解釋也對,那麼解釋也有理,很多“首席”也常常一驚一乍,人為製造市場恐慌。

結果就是,人人相信自己的“模糊”是正確的。

可巨集觀又是這個行業最基本的溝通語言,不感興趣也要看一看,嘴裡不經常蹦出幾個巨集觀術語,你都不知道怎麼跟人打招呼。

結果就是,巨集觀因素很容易成為“聚焦點”,而且形成一致性看法後,短期很難被證偽,從看得見到大家都在談,風格就在自我強化,持續時間超過一年的風格必然是巨集觀現象。

巨集觀的因素可以用來解釋風格何以形成,但並非所有的風格都能形成“資金抱團”,形成一致性觀點後就跟“巨集觀研究”沒什麼關係了,接下來研究的接力棒又交到了“傳播規律”手上,所有的風格到最後都會演化成一場自我營銷運動,這就是下一篇的內容。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思想鋼印(ID:sxgy9999) ,作者:人神共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