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為何在蘇聯寫下這份報告?他們請纓回國,為兩彈一星立下汗馬功勞

語言: CN / TW / HK

這張照片拍攝於1960年,王淦昌、何祚庥、呂敏等中國科學家,在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合影留念。杜布納研究所曾經是國際知名的最優秀的核科學研究所之一,中國作為重要的參與國,從1956年起陸續派出130多位學者在此開展研究工作。然而在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時,這批科學家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何祚庥接受北京日報記者訪問

今年95歲高齡的何祚庥院士回憶起那段往事依然歷歷在目。他告訴北京日報記者,1959年1月他出國到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這個時候中蘇關係破裂,大家除了做科學研究,就是每天吵架辯論,但都沒什麼作用,他們休想改變我們,我們也改變不了他們。”

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內部

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的中國學者

聽聞蘇聯撤走專家,何祚庥和其他在蘇聯工作的中國科學家義憤填膺,表示要立即回國參加工作。“我和呂敏、周光召三個人是一個黨支部的,支部委員會討論後決定,與其天天在這吵架,不如回去參加實際工作。我寫東西快,於是就起草了個報告:我們三個願意回國。”

周光召(二排右2)在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間參加學術討論會

在這份申請回國報告中,何祚庥寫道:聽說蘇聯專家和大批技術人員撤退,估計國內短缺技術人員,作為新中國培養的一代科學家,我們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是否可以讓我們回國參加工作,我們願意參加任何國家所需要的工作。那麼,他為什麼沒有直接要求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呢?

1960年丁大釗、周光召、呂敏於伏爾加河畔合影

何祚庥說,報告送到二機部,首先要了解申請回國人員的情況。“我是第下黨員,不成問題。呂敏是呂叔湘學部委員的兒子,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周光召卻有很嚴重的社會關係問題。

於是打電話請示了二機部部長劉傑。”

劉傑在工作中

面對缺乏人才的情況,求賢若渴的劉傑部長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周光召的業務能力如何? 第二個問題是要了解周光召在蘇聯表現如何。兩個問題得到的反饋都是很好。“劉傑部長思考了一下說,我看可以吧,既然業務不錯,表現也不錯,社會關係還是次要的。”

周光召(左)與何祚庥(右)

在中國的戰略武器研究面臨困難時,三名年輕科學家毅然從蘇聯返回,放棄基礎科學研究,回國自力更生參加發展核武器的工作。回國後,何祚庥被安排在物理學家何澤慧負責的“乙項任務”——“氫彈的預先研究”專案下,開始氫彈理論研究。周光召被安排到當時的二機部北京九所工作,輔佐鄧稼先突破原子彈原理,領導原子彈的理論設計。呂敏遠赴新疆,在錢三強指導下制定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方案,籌建了核試驗研究所。在三個不同的領域,他們“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把自己的熱血和智慧奉獻給為國爭光的壯麗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