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整治之後,“掃碼點餐”強制獲取個人隱私行為收斂了嗎?
《IT時報》記者隨機走訪滬上多家餐廳,結果還算樂觀,但“掃碼點餐”強制獲取個人隱私的行為依然存在。
掃碼、關注公眾號、獲取微信頭像和暱稱、授權手機號……只有當這些步驟都完成後,才可以開始“正事”——點餐。
2021年12月18日,上海市消保委釋出訊息,稱騰訊公司向開發者推送了關於自查“掃碼點餐強制關注公眾號”問題的通知。通知表示,微信平臺提醒開發者自查是否存在“掃碼點餐強制關注公眾號”問題,並及時進行整改,平臺將於 2022 年1月17日開始對此類問題進行核查,違規的公眾號將被限制二維碼開啟公眾號功能。對於消費者而言, 從1月17日開始,就應該不會被強制關注公眾號才能點餐。
圖源:網路
2021年3月,《IT時報》記者隨機走訪滬上近十家餐廳時發現,大多數餐廳都需要在掃碼點餐之前進行關注、授權都一系列動作,有的甚至還要註冊會員,否則無法進入點餐頁面。
現在,這種現象是否有所改觀?
01個別商家仍強制點餐使用者授權
1月17日, 《IT時報》記者走訪了近十家以提供簡餐為主的餐廳,發現多數餐廳一改往日“強制授權”的風格,給了消費者“拒絕”的權力。
在一家中式簡餐餐廳,當記者掃描桌上的二維碼後,頁面上出現了“點我授權”的字樣,點選“點我授權”之後,和此前一樣,頁面上出現了要求記者授權微信暱稱和頭像的提示,但是當點選“拒絕”之後,頁面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停止不動,而是詢問幾人用餐,並跳轉到了點餐頁面,支付完成之後就可以下單了。
隨後,記者又來到去年走訪過的一家西式簡餐廳,去年的情況是如果不同意授權,頁面就始終停留在小程式首頁,無法點餐。這次, 《IT時報》記者掃了桌上的二維碼,頁面上出現“授權微信手機號”的提示,但是在提示下方,多了“暫時跳過”的選項,點選“暫時跳過”,進入點餐頁面,同樣能順利點餐。
在不少商家的掃碼點餐過程中,都有“申請獲取微信繫結的手機號”這一步,頁面上顯示這是為“認證會員資訊或作為自提菜品憑證”,但如果不授權,並不會影響取餐。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已經取消了“強制授權”,當天, 《IT時報》記者在浦東兩家連鎖牛肉麵館點餐時還是遇到了“不授權無法點餐”的情況。 在其中一家麵館掃碼點餐時,頁面上出現了“使用者登入”和“取消”兩個選擇,當選擇“取消”之後,雖然跳轉到了點餐頁面,但點選“堂食點餐”,頁面又返回到此前的登入介面。如果要登入,需要授權微信頭像和暱稱。同樣,在另一家牛肉麵館,點餐時要求授權微信頭像和暱稱,如果拒絕,就無法繼續點餐。
02轉戰小程式、企微引流
掃碼點餐能迅速“走紅”的原因,除了降低人工成本,餐廳更希望通過掃碼點餐獲取的顧客資訊和會員,其帶來的私域和公域流量能讓商家後續進行各種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顧客在離店之後也會收到商家的各種推送,提高轉化率。
“現在掃碼點餐的確不能強制要求顧客授權各種資訊了,也不能強制關注,後續營銷沒以前那麼方便了。”一些掃碼點餐系統供應商向《IT時報》記者坦言。
關注公眾號、成為會員、商家進行會員營銷,這是此前不少商家的常規操作手法。“現在和此前最大的區別就是獲取顧客手機號沒那麼容易了。”一掃碼點餐系統供應商銷售人員程女士告訴《IT時報》記者, 因此,現在大多數餐廳會通過掃碼領券、搶紅包、積分兌換等活動讓顧客留下手機號,成為會員。
某餐廳登入後即可享受會員福利
《IT時報》記者從掃碼點餐系統供應商處瞭解到,現在大多數餐廳的做法是通過小程式來引流。“商家把關注公眾號的動作放到了小程式裡,顧客掃了小程式碼之後,就能看到店裡的優惠活動,包括新會員有什麼優惠、充值有什麼優惠等,引導顧客加入會員,對於拉新和復購還是非常有效果的。”程女士說。
《IT時報》記者在體驗掃碼點餐時發現,有的商家在點餐頁面設定了關注公眾號的提示,有的商家則在點餐介面上設定了開通會員的選單欄。
“ 還有一些商家把掃碼點餐二維碼換成企業微信二維碼,掃了企業微信二維碼後,顧客就會收到掃碼點餐連結。 日後,在 企業微信 上,商家也可以做私域營銷,和顧客一對一溝通等,但其實這種也算強關注。”程女士透露。
某餐廳企業微信
03必須把選擇權還給顧客
“我此前在飯店就餐,經常碰到掃碼點餐需要強制授權個人資訊的情況,現在這種情況雖然還沒有完全杜絕,但的確少了一些。”市民張先生向《IT時報》記者表示,商家需要流量、需要對顧客進行營銷都是正常的市場化手段,可以理解,但必須把選擇權還給顧客。
有媒體報道稱,今年1月,上海九翊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在其管理的“望蓉城”餐廳內提供掃碼點餐服務,要求消費者必須授權手機號碼才能完成掃碼點餐,且未告知收集消費者手機號的目的。被相關部門罰款5萬元。
此前,有律師向《IT時報》記者表示, 餐廳如果可以在系統內設定不收集資訊、不獲取授權,讓顧客直接點餐,那麼獲取姓名、手機號、微信等資訊明顯屬於沒必要,可消費者不僅失去選擇的自由,還有洩露隱私的風險,這是否有必要?
使用者資料代表著使用者的喜好和痛點,拿捏了這些資料就意味著商家的“手”已經伸進了使用者的口袋,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很多時候甚至不知道是誰洩露了個人隱私。
上海市消保委曾多次呼籲“餐廳應該不收集或者儘可能少收集消費者的資訊”,好在,逐步趨嚴的監管給一些違法操作戴上了緊箍咒。
“數字化如何與個人資訊保護之間保持平衡,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其中重要的點是個人的選擇權、知情權要受到保護。”在博通諮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看來,廣告、關注、私域溝通這樣的流量模式雖然短期內有利於商家生態體系發展,但從長遠來看,是會損壞品牌形象的,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要掌握好度。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IT時報”(ID:vittimes) ,作者:潘少穎,36氪經授權釋出。
- 「瘋狂石頭」續集:昌敬100億身價夠不夠造車?
- 新消費如何突圍疫情,這個品牌給出了答案
- MIT新研究:AI僅靠看X光片就能準確識別患者種族,但沒人知道為什麼
- 錯失關鍵3年,統一無法擺脫“千年老二”
- 騰訊起訴手機廠商不正當競爭,結果或難有改變
- TCL集團逐夢40年,李東生「三級跳」
- 我在北上廣開咖啡店:沒有堂食,一杯難賣
- 越是艱難時刻,越是精英銷售破局的機會
- 衝擊「VC第一股」,天圖勝算有幾成?
- 變貴的Lucid,也在琢磨“討好”中國?
- 一秒到賬不收利息,「消費貸」掏空歐美「00後」
- 高速路通行繳費新趨勢,“車牌付”風頭正熱,ETC要被淘汰了?
- 我在東南亞賣奶茶:打碟蹦迪播神曲,用魔法打敗魔法
- 讓新品成為爆品,京東小魔方做了什麼?
- Nature子刊:神經形態計算更進一步,科學家實現人工模擬神經元和突觸
- 驛站直送遍地開花,快遞網點價值未來蕩然無存?
- 澳洲礦場的一粒沙,如何讓中國一顆「汽車心臟」跳動?|碳案
- 國產汽水,靠啥續命?
- 電動汽車“轉讓訂單”火了,買車人戲稱為車市炒樓花
- 近億人觀看線上演唱會,影片號靠周杰倫賺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