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長到巴掌大,連水泥都啃:這種入侵生物千萬不能吃
圖片來源:成人手掌長的非洲大蝸牛(圖片來源:USGS)
每當發生物種入侵,我國食客總會戲言:怕什麼?把它吃到滅絕。但這個看著可愛、吃著也美味的入侵生物——非洲大蝸牛,如果你也蠢蠢欲動想品鑑一番,不妨看過本文再做決定。
撰文 | 不周
審校 | 二七
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這樣一則故事,聽說生吃蝸牛很補,丈夫便在自家花園裡,用蔬菜精心餵養了幾隻大蝸牛,準備供全家人享用。然而,美味珍饈的代價讓人難以承受。很快,他們一家就出現發燒、劇烈頭痛、嘔吐等症狀。最終夫妻雙方、長子和丈夫的母親不治身亡,次子臥床逾十年後過世。
這樣一則堪稱“滅門慘案”的事故,或許曾讓許多人認識了看起來可愛敦厚的 非洲大蝸牛 ( Lissachatina fulica ,又名褐雲瑪瑙螺)——它們正是這個故事裡“精心餵養的大蝸牛”。它們總是揹著棕褐色蝸牛殼,上面帶有淡黃色條紋。這種巨型蝸牛可以長到20cm, 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同時也是最具威脅的入侵生物之一 。
揹著棕褐色螺殼的非洲大蝸牛(圖片來源:Pixabay)
非洲大蝸牛的破壞性極強,它們能以500多種植物為食,包括水果、蔬菜等農作物以及觀賞植物。但除去對農業與自然植被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它還會威脅人類的生命。
“無意”的傷害
非洲大蝸牛的體內、糞便,甚至體表黏液都攜帶著大量病菌與寄生蟲。而造成開頭那個滅門故事的幕後真凶,正是非洲大蝸牛體內最常見的寄生蟲—— 廣州管圓線蟲 (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
人和動物,在接觸蝸牛黏液、生食(或未煮熟)感染寄生蟲的蝸牛或被蝸牛黏液汙染的蔬菜後,都有可能感染廣州管圓線蟲。一旦它進入人體內,便可能經中樞神經系統入侵大腦,引發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其實,廣州管圓線蟲最重要的寄主並非蝸牛,它們主要寄生在老鼠肺部血管,在鼠肺部產卵後,會發育成第一期幼蟲,並隨糞便排出體外。幼蟲被蛞蝓、蝸牛、淡水螺等軟體動物吞食後,會在這些中間宿主體內發育成第三期幼蟲。鼠類又會捕食這些軟體動物,寄生蟲就重新回到了它們繁殖的地方。
左圖為鼠肺中分離出的兩隻雌性管圓線蟲成蟲,其獨特的螺旋圖案是白色的子宮管和充滿血液的紅色腸道交織而成;右圖是顯微鏡下觀察到,從蛞蝓體內分離出的管圓線蟲第三期幼蟲。(圖片來源: DPDx/CDC )
可以說,廣州管圓線蟲在最終宿主和中間宿主間流暢往返, 人類只是誤入此迴圈的非正常宿主 ,因為廣州管圓線蟲通常無法在人體內發育為成蟲。然而這些年來,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的病例屢見不鮮。一來是因為,它在螺類(尤其是本文主角和福壽螺)中感染率極高。二來,非洲大蝸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都很強,在我國南方“人口”基數大。當然,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類主動以不安全的方式食用它們 。
“有意”的破壞
如果說,非洲大蝸牛作為病菌和寄生蟲的“搬運工”,對人類的傷害還可看作無意,那麼它對環境的破壞則是“有意為之”。 非洲大蝸牛的胃口非常好 ,其食譜不僅囊括了眾多對人類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比如花椰菜、木瓜、香蕉等,甚至還包括地衣、真菌以及其他蝸牛(通常是其他蝸牛的屍體)。
仔細觀察蝸牛進食的過程,你會發現它們行動雖然緩慢,但吃起東西絕對是標準的“乾飯蝸”。在飽受非洲大蝸牛侵擾的地區, 居民在花園裡種植的蔬菜,有時一夜間就能被啃食一空 。
令人驚奇的是,蝸牛其實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在它針尖一般大小的嘴裡,有兩萬多顆牙齒密集排布在帶狀的舌頭上,因此它們的舌頭被稱為齒舌(radula)。其實,蝸牛並不能"啃食",只能用"研磨器"一般的舌齒將食物剮蹭下來。
即使這樣,非洲大蝸牛的進食能力也讓人震驚。我們常開玩笑說“這個月要吃土了”。現實是, 非洲大蝸牛不但可以吃土,甚至還能舔食並消化水泥 。因為它們需要不斷地補充鈣,來維持背上那巨大堅硬的蝸牛殼生長,所以通常需要消耗大量植物來攝取鈣。一旦植物也無法滿足需求時,它們就會以砂石、水泥為食,有時甚至能破壞人類的建築房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生存與繁殖
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只是入侵物種的自我修養之一,在入侵地區強大的生存能力也是必要條件。
從命名就能看出,非洲大蝸牛的自然棲息地原本在溫暖溼潤的非洲。但如果環境過於乾燥或寒冷,它們可以 將軟體部分鑽入土壤中休眠,來減緩新陳代謝 ,休眠期可長達5~9個月。有時它們還會分泌乳白色的黏液膜來封閉殼口,為自己“關上門”。再結合它們不挑食的屬性,被帶到溫暖地區的非洲大蝸牛,可謂如魚得水。
此外,非洲大蝸牛通常長到6個月時就已具備繁殖功能,它是雌雄同體、異體繁殖的物種。這意味著,無需每隻蝸牛不用去尋覓特定性別的“另一半”相遇,只要任意兩隻性成熟的蝸牛相遇,就能夠繁衍後代。研究顯示,理想情況下一隻非洲大蝸牛 一生能產下數千枚卵,後代存活率接近90% ,其強大的繁殖能力可見一斑。
木瓜根莖處的非洲大蝸牛卵(圖片來源: Scot Nelson )
入侵與滅殺
由於偏愛溫暖的氣候,非洲大蝸牛通常分佈在南北迴歸線間,在我國主要侵擾著華南地區,在美國則是佛羅里達州備受困擾。20世紀60年代,幾隻非洲大蝸牛被帶入佛羅里達州,從此開啟了稱霸之路。
據佛羅里達州農業和消費者服務部(Florida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onsumer Services,FDACS)介紹,佛州在1969年首次發現這種害蟲後,花費近100萬美元捕殺了一萬七千多隻蝸牛,終於在1975年宣佈根除了這種入侵生物。然而,2011年,佛州又發現了一隻非洲大蝸牛,由此開啟了長達十年的滅殺,這次耗資約2300萬美元,滅殺了數十萬只蝸牛,又在2021年終於宣佈滅殺成功。不幸的是,今年6月,佛州再次發現了一隻非洲大蝸牛, 被迫開啟了第3次“滅蝸戰爭” 。
可以說,佛羅里達州與非洲大蝸牛的戰鬥經驗極為豐富。FDACS在第二次滅殺行動中,呼籲看見非洲大蝸牛的居民主動電話報告,成功追蹤並消滅了大量蝸牛。他們也會噴灑針對蝸牛、蛞蝓的殺蟲劑,四聚乙醛(Metaldehyde),來實現定點滅殺。他們甚至訓練了可以嗅出非洲大蝸牛的拉布拉多犬,可以在蝸牛最活躍的夜間追蹤它們。此外,雖然蝸牛自身的移動速度很慢,但它們 能利用黏液附著在移動的車輛、垃圾等處,四處移動擴散 。因此,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設立隔離區,嚴格檢查可能將蝸牛帶出隔離區的土壤、機器等。
為徹底根除非洲大蝸牛,人類可謂費盡心機,但非洲大蝸牛並不清楚自己對人類造成的傷害。事實上,除了交配過程,它們一生都是孤獨的,既不會與同伴交流,也不會與後代建立任何聯絡。傾盡一生,它們不是在移動,便是在進食或休息中。
遇到旅行蝸牛,請讓它獨自美麗,勿碰、勿養、勿食。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509.1061&rep=rep1&type=pdf
http://animaldiversity.org/accounts/Achatina_fulica/
http://www.cbsnews.com/news/giant-snails-the-size-of-your-foot-are-terrorizing-florida/
http://www.cdc.gov/parasites/angiostrongylus/index.html
http://nhm.org/stories/microscopic-look-snail-jaws
《環球科學》2022年8月 新刊封面
點選 【在看】 ,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 一棵樹夠人吃半年,這種植物可能會成為我們的主食
- 向病人腹腔中撒尿“消毒”,“主刀醫生”是理髮師:人類用無數生命,換來現代外科手術
- 細胞“弗蘭肯斯坦”:用細菌合成“活”細胞|環球科學要聞
- 男性當爹後大腦皮層萎縮1%~2%,這是更關心孩子的代價
- 內地發現首例猴痘,這裡有你需要了解的所有問題
- 日行1萬步的人,多種疾病和死亡風險都會降低,快步走更有益|環球科學要聞
- 大腦被切一塊還能再生,科學家終於看出它是怎麼做的了
- 嚇壞水手的“幽靈”海域真的存在,只是成因仍然未知
- 如果我們的祖先選擇回到水裡,會發生什麼:這可能是代價最大的“退堂鼓”
- 蝸牛長到巴掌大,連水泥都啃:這種入侵生物千萬不能吃
- 工作太久就會頭疼?可能是大腦裡堆了太多“毒物”
- 2025年重返月球!NASA計劃用馬斯克星艦登陸月球南極 | 環球科學要聞
- 有記錄以來最熱天氣!155個國家站氣溫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 | 環球科學要聞
- 美國人的尿,快和化肥一樣“毒”了
- 電動車充電10小時,反而賺了6.25元,這是什麼妖術?
- 無需生殖細胞和子宮,科學家培育出“全人工合成”小鼠胚胎 | 環球科學要聞
- 醫生在她的腦中發現子宮組織:忍受10年痛經才能確診,這種疾病至今無法治癒
- 太陽系裡最大規模的遷移,地球出現之前,行星都曾“流浪”過?
- 我國發現動物傳人新病毒,山東、河南已發現35例感染者,未確定是否人傳人 | 環球科學要聞
- 為什麼刷手機治不好我的精神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