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功能分析 | 如何多維度分析產品功能

語言: CN / TW / HK

編輯導讀:如今隨著內容行業的發展,不只是B站所屬的中影片行業開始大量引入彈幕功能,短影片、長影片、甚至音訊、直播、圖文也紛紛加上了彈幕功能。這篇文章將從使用者價值、產品定位、業務邏輯三個視角來分析彈幕功能背後的邏輯,一起來看看吧。

說起彈幕,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B站。

而如今隨著內容行業的發展,不只是B站所屬的中影片行業開始大量引入彈幕功能,短影片、長影片、甚至音訊、直播、圖文也紛紛加上了彈幕功能。

彈幕逐漸成為大家內容消費過程中的一部分,大家也開始習以為常,甚至覺得理所當然起來。而 習以為常的背後往往存在著深刻的邏輯,多思考並嘗試從更多維度思考,對於提升深度思考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這篇文章將從使用者價值、產品定位、業務邏輯三個視角來分析彈幕功能背後的邏輯,並結合內容行業中的具體案例,探討彈幕功能設計的適用場景。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多維度分析產品功能,請一定要看下去~

一、彈幕功能是什麼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 彈幕指的是在網路上觀看影片時彈出的評論性字幕,源自日本彈幕影片分享網站(niconico動畫)。

從功能角度來說,彈幕是一種基於原創內容的二次創作或者說衍生創作,屬於微創作的一種,也屬於一種可消費的二次UGC內容,門檻低,每個人都可以很輕鬆地進行輸出。

在影片互動形式中,除了彈幕,還有經典的點贊、收藏和評論,其中點贊和收藏都是一次性使用者操作行為,而 評論則會沉澱使用者生產的內容,拓展豐富的內容互動形式,和彈幕具有一定相似性。

只不過彈幕是在觀看內容過程中的表達與消費,而評論一般來說,是在觀看結束後對於整體內容的表達與消費,當然也可以邊看邊評論,但由於評論區往往會遮蓋影片內容,評論場景和內容觀看場景並不連貫。拿閱讀一本書來舉例子, 彈幕是在閱讀過程中碎片觀點和想法的摘錄,而評論則是章節和整本書的讀後感

下面從釋出、觀看、互動三個角度具體對比一下兩者。

1. 彈幕的釋出門檻更低

彈幕更具有沉浸感,更容易觸發 :偶然閃過的靈感可以得到實時表達,評論更多是在觀看後,評論這個功能的觸發往往並不是在觀看影片這個介面,需要退出後才能看到,它並不是和播放影片同步的一種行為。

彈幕內容表達成本更低 :我們可以經常在彈幕中發現“哈哈哈哈”“xswl”“破防了”“爺青回” 這類其實並沒有太多資訊量的表達,而寫評論需要一定的總結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同時在看完影片後,對於影片內容情緒狀態和沉浸程度都會被弱化,表達的意願也會隨之降低。

2. 彈幕內容更具有針對性

彈幕是有時間定位的,具備同步性,也能夠定位到內容細節點。 看一部長劇集的時候,你知道是針對這段劇情、這個片段的一個表達輸出,對於內容的討論更加聚焦、更碎片化。

評論則更多是對這部作品的討論和評價,維度更豐富,也更具有拓展性 ,評論中可以再疊加評論,有可能 促成對某個話題的討論。

3. 彈幕互動更具備實時參與感

彈幕中常見的互動方式諸如:創作者引導觀眾把喜歡打在公屏上、看恐怖片出現恐怖場景會有彈幕護體等等, 雖然不同觀眾的觀看時間上並不同步,但是每個觀眾在消費內容時都會被帶入到這個互動空間裡 ,同時彈幕自帶匿名屬性,釋出更隨性,而創作者在錄製內容時也能提前感受到互動氛圍。

當然,評論區雖然存在資訊過期的問題,看到的評論很可能是一年前釋出的,但也可以拓展互動形式,比如一些觀眾會充當課代表總結影片內容,為其他觀看者引路,比如作者會在評論區釋出影片中提到的商品連結,比如在劇集類影片中演員會空降評論區與觀眾打招呼, 這些內容可以形成小規模的互動空間,並會獨立於影片內容不斷沉澱下來,方便後續查閱、拓展,甚至發展社群關係。

其實,彈幕和評論在使用者價值上具有一定的重合度,比如都可以降低使用者的表達成本,但還是會有細微的不同,在考慮彈幕設計的時候,可以想想,在什麼場景下評論無法替代掉彈幕:

  • 對針對性、實時性地回覆要求高,比如影片內容較長,內容主題豐富,需要眼睛盯著螢幕等;
  • 需要在一級頁面展示更豐富的資訊,比如說,對於中影片來說,可能一眼無法判斷內容的價值,如果這時候飄過一行彈幕在概述影片內容,並且表達了讚許,你是不是會更願意留下來呢;
  • 產品是否更注重通過內容帶來社群中人與人關係的沉澱,如果是,彈幕不如能形成主題的評論適合。

二、為什麼需要彈幕功能

一個功能設計之所以會出現,甚至成為行業通用設計,必然具備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那我們分別從使用者價值、產品定位和業務邏輯三個角度來看看:

1. 使用者價值

對於發彈幕的觀眾:用於低成本表達情緒、觀點、想法,提升參與感和在場感 ,從而產生對於內容更深度的互動感和參與感,滿足使用者情感表達,建立社交關聯的陪伴需求。

對於觀彈幕的觀眾:獲得對於內容本身更多元的視角、資訊,收穫觀點碰撞和情緒認同的滿足感。

對於某個觀點、特徵、喜好,大家都會想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別人喜歡什麼,有沒有和自己一樣的,本質上是一種追尋認同和陪伴的需求,感受到“我並不孤單”。思維比較開放的人,還會很好奇,還可以有什麼角度,會好奇不同的人會有怎麼樣的想法。

比如說看到男主角的打扮和動作非常帥氣,開始滿屏刷好帥!太可以了!

比如說,會對作品資訊進行衍生和科普,降低內容消費的成本,演這個角色的人是導演的女兒,這兩個演員以前合作過之類的。

對於創作者:這是一個和使用者互動的空間,可拉近和使用者的距離

創作者可以根據彈幕去判斷影片哪裡做得不夠好,也可以通過引導觀眾發彈幕,增強活躍度,對於內容消費門檻較高的影片,彈幕中也能催生出優質的二次創作內容,為影片帶來更多出圈的可能。

總結下來,對於內容消費者來說,彈幕是低成本的創作方式,具備情緒價值和資訊獲取價值,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彈幕則是一種與觀眾互動的方式,有機會創造更多玩法空間,增強內容的趣味性。

同時, 使用者對不同內容的消費特點也會影響彈幕設計 ,比如,我們通常會把音訊當作背景音,我們觀看影片的時候注意力相對不集中,可以動用耳朵來接收資訊,彈幕的必要性就沒有那麼高;至於圖文類內容,本身閱讀圖文就相對困難,再加上彈幕反而可能增加閱讀負擔。

2. 產品定位

對於內容類產品來說,通常有兩種屬性,媒體和社群。 只具備前者的,我們通常會稱為內容平臺,或者說內容分發的渠道;只具備後者的,我們通常會成為內容社群,內容由社群裡的使用者所創作,彼此之間存在關係鏈,使用者更可能因為這是某個創作者創作的內容而點開來看,而不是隻因為它具備熱度。

對於內容平臺來說,彈幕更多是在滿足內容消費者的體驗需求 ,比如,在長影片內容平臺中,彈幕可以起到消除一個人觀看時無人討論的寂寞,讓觀看過程變得有趣起來,但是彈幕並不能建立起更多連線關係,它無法反饋給內容創作者。而對於內容社群來說,則更需要考慮觀眾之間、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互動頻率,彈幕就是很好的手段。

還要看內容調性。若內容本身娛樂性不高,對於互動需求會相對較低,出現突然成片的“彈幕護體”、“awsl”、“233333333333”,反而會使得體驗減分。比如專業知識分享類的內容,社群內沉澱了領域的專家,他們在這裡的需求是獲取行業資訊、連結同行,對於知識的獲取需求就會大於趣味性,良好的閱讀體驗也顯得更重要。

3. 業務邏輯

對於內容類產品來說,比較重要的是內容生態構建和內容分發效率。

內容生態構建可以理解為內容質量、社群氛圍 ,一個好的內容生態會表現為:有持續性的供給、需求和互動,創作者願意持續性地輸出內容,使用者願意來這裡進行內容消費,並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進行互動。

那麼,引入彈幕可以讓內容互動氛圍更加活躍。前面也提到了,彈幕的釋出成本比較低,這意味著絕大部分的人都可以通過彈幕來表達自己,提升參與感。

很多彈幕來自於靈光一閃和跟風,具備很強的傳播力,能促進更多UGC二次內容生成,與創作者產生互動,還可以被多次消費,並且有可能會從彈幕中創作出梗,形成獨特的彈幕語言,甚至催生出破圈的內容。

這有助於構建內容社群氛圍,吸引使用者留下來。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喜歡用B站呢,正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找到共同語言的人、獲得情感共鳴、表達自我。

內容分發效率可以理解為平臺的推薦策略,目的在於讓供給和需求精準地匹配起來 ,有無彈幕功能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功能的變化,但對於整個內容的推薦與分發都會有改變。

比如,播放量可以衡量內容熱度,收藏量可以衡量內容的有用性、是否具備長期或潛在的實用價值,完播率可以衡量內容的吸引力,那麼彈幕數則可以衡量內容的互動情況。

當然,在具體評估的時候肯定不是單一維度的。比如抖音會考慮點贊、評論、完播、轉發、新增收藏,來做綜合排名,然後逐級流量池PK,尤其看中點贊和完播,投DOU+後,優先會用這兩個指標來判斷投放效果的好壞。

也可以看出,抖音追求流量商業效果最大化,是否引入彈幕並不重要。

而B站是以創作者為核心的,這一點B站CEO陳睿也親口說過,那麼,彈幕這一可以構建關係、提升互動的功能,對於B站而言就十分有必要了。

三、彈幕在不同內容產品中的適用情況

結合上述的彈幕價值,下面來探討一下彈幕功能在不同形態的內容產品(音訊、短影片、直播)中的適用情況。

首先,我們從 使用者場景、內容特點、內容策略 三個方面來看看這些內容形態各自的情況。

1. 音訊類

對於音訊音樂類產品來說,在把音訊當作背景音樂的情況下,視覺並沒有在螢幕上,是不需要彈幕的。

那麼,判斷是否要做彈幕功能的核心在於, 判斷在挑選音訊的場景下彈幕和評論場景重合度

①對於音樂類時長較短的產品來說,基本沒有定位到某個特定位置進行互動的需求,總共也就3、4分鐘;

②音樂娛樂性並沒有那麼強,聽歌時更多是聽符合當前心情的歌,並且歌曲本身是一項藝術,它是比較凝練且具有整體性的情感表達,而不會像影片裡一樣描述一個取材於生活的故事,很少會引發碎片化表達;

同時,音樂作品大多為PGC,彈幕也起不到像影片裡那樣創作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效果。

那麼就 可以被評論覆蓋,邊聽邊看評論和邊聽邊看彈幕區別不大,而評論的好處還有可以沉澱UGC內容,網易雲音樂評論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但是像廣播劇、有聲書這類時長較長、內容娛樂性比較強、有情節,就有在觀看過程中進行碎片化情感表達、額外資訊獲取方面的需求,加上彈幕可以吐槽人物、吐槽劇情、吐槽製作,促進整體內容消費氛圍的活躍,而且 使用者已經習慣邊看彈幕邊聽劇。

網易雲廣播劇還曾經因為沒有彈幕,被使用者吐槽了。

2. 短影片

短影片內容長度較短,使用者在單個影片的停留時長也較短,但是內容娛樂性較強,那麼該如何取捨呢?

從評論功能能否取代彈幕的角度看:

評論在二級位置,需要點選到評論區才能看到評論內容,可以讓更聚焦在內容本身上,彈幕在一級為主豐富原本內容的資訊量,玩法會更多,比如說觀眾可以連發發位於中間的彈幕,表達對內容的期待,或者用彈幕護體將不適合看的內容遮蔽起來。

很難說哪一種更能吸引使用者駐留,短影片feed流一個個刷下去,很看第一眼效應,而這時候如果有了彈幕,有了一級UGC內容,那麼 彈幕數量作為內容受歡迎程度的衡量指標之一, 使用者可能原本對作品主題並不感興趣,卻因其有巨大的彈幕數量或者被飄過的彈幕吸引而選擇觀看該作品。

那麼,還可以進一步從內容策略上去判斷,比如抖音就沒有彈幕,而快手和影片號都加上了彈幕。

抖音注重打造爆款 ,爆款所看的正是內容有沒有爆的屬性,第一眼能不能抓到人,那麼沒有彈幕正好可以來進行測試,而有了彈幕反而容易干擾,本身抖音就具有極強的音效和極強的畫面效果,整體影片節奏很快,很少有空隙或者說給一個空間去觸發新的想法,加了彈幕反而會轉移注意力,影響沉浸感,也不能判斷是被影片內容本身吸引還是彈幕內容。

快手的流量更普惠 ,以關係鏈為主,更注重粉絲和創作者的關係,那麼彈幕就是很好的互動空間。

不過快手在有些影片中不會顯示彈幕,因為這些頁面的主要目的不是引導使用者進行互動,而是需要引導其他關鍵行為(進入創作者主頁、轉化下單)。

3. 直播類

結合直播週期短和互動性強的特點,對於使用者來,對資訊補充的需求較低,即使有補充資訊的需求,彈幕也並不是最好的補充資訊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詢問主播,如果是非常專業的授課直播,有專人會整理筆記,也不需要彈幕補充資訊了。

也就是說,評論區就已經能夠起到實時溝通的作用了,增加彈幕功能並不是必要的。

同時,直播內容屬於閱後即焚,彈幕作為直播內容的二次創作也很難留存下來,被再次消費,彈幕作為二次創作內容的必要性也相對降低了。

因此,在這個場景下評論和彈幕的相互可替代性很強,一個向上飄過,一個向左飄過,兩者的作用基本一致,只是說彈幕可以更吸引主播的注意力,評論刷一下就過去了,就可以把這兩個功能做高低層級的劃分,彈幕作為更顯眼的評論,或者說特權評論,也需要設定成更難觸發的功能。

(克拉克拉的音訊直播不同等級的評論/彈幕)

四、總結

對於彈幕功能設計的考慮,並不是說B站做得好我也做,競品上線的彈幕,我也需要上線,而是需要綜合考慮使用者、內容和業務等方面:

1、使用者層面:需要考慮使用者的內容消費場景、內容互動需求、內容消費習慣。

比如,存在把內容當背景音樂、沉浸專注式地觀看、快速瀏覽等多種內容消費場景,不同的內容消費場景下使用者對於內容互動、額外資訊獲取的需求是不同的。

2、產品層面:需要考慮內容平臺的特點、內容本身的調性。

比如,有些內容的娛樂性非常強,大家在內容消費時分享表達欲都很旺盛,彈幕就可以起到比較大的作用。

3、業務邏輯:需要考慮業務發展的側重點,比如內容生態構建和內容分發效率。

比如,有些內容平臺比較注重社群氛圍的構建,而有些只是起到內容分發的作用,彈幕可以補充資訊。可見,在不同的策略下彈幕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4、相似功能對比:基於上述三點,還可以找一個和彈幕相近的功能(比如,評論),來看看兩者的差異性。 如果評論已經可以起到所需要的效果,那麼新增彈幕就不是很必要了。

這四個角度同樣可以應用到其他功能的分析中去,比如為什麼要有微信看一看呢,和朋友圈轉發的區別是什麼呢。當然,不同的領域存在各自的規則,在使用者、產品、業務等方面所需要考慮的細分點會有比較大的差異,這就看我們自身對於該領域資訊的瞭解程度了。

PS:這篇文章見證了我分析產品從零散、混亂到比較有條理、有結構的這麼一個轉變,也很希望能給處於這個階段的大家分析功能一些啟發~

本文由 @產品人阿湘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