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欲17億美元收購iRobot,掃地機器人“含金量”幾何?
作為拖把、吸塵器的升級替代品,掃地機器人背後有着對於未來智能家居無限的想象空間。近年來,無論是內行的專業機器人公司,還是外行的大型家電企業、電商巨頭等,各路玩家都在積極“佔座”。
1、iRobot陷入窘境,亞馬遜欲17億美元收購
8月5日,亞馬遜公吿宣佈與iRobot簽訂收購協議,將以每股61美元(溢價20%)的價格收購消費機器人公司iRobot及其淨債務,收購將以全現金方式完成,iRobot被收購價17億美元。
iRobot公司於2002年9月推出的Roomba是掃地機器人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
回溯歷史,世界上第一台量產型掃地機器人的原型出現於1996年,叫做“三葉蟲”(Trilobite),它由瑞典家電巨頭伊萊克斯(Electrolux)製造,直到2001年,Trilobite才被推向市場,併成為史上第一款量產的掃地機器人。同年,英國科技公司Dyson設計了一款名為DC06的掃地機器人,但因為價格過於高昂,並沒有推出市面。
iRobot由麻省理工學院機器人專家Colin Angle與他的導師在1990年創立的。iRobot依靠國防機器人起家,2002年進入消費機器人後在家用清潔領域取得巨大成功,2014-2017年在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佔據60%以上的市場份額。
然而,好景不長。近年來,iRobot因研發費用居高不下、營銷投入回報率低等問題,陷入窘境。從NDP第三方機構監測數據看,2018年後iRobot產品在全球市場份額逐年走低。尤其在歐洲及日本市場,iRobot持續遭遇來自於中國高中低端玩家的競爭,呈現潰敗之勢。
財報顯示,2022年二季度公司實現收入2.55億美元,同比減少30%;淨利潤虧損4300萬美元。
如果此次收購成功,亞馬遜或許能夠為iRobot恢復競爭力提供一定支持,但對行業競爭格局或不構成嚴重衝擊。
亞馬遜作為開放性的電商平台,其本質是渠道。過去幾年,在掃地機器人行業中,也有過渠道方和產品方通過股權的方式合作的情況。但從競爭結果來看,行業的核心競爭要素還是產品力本身,而非渠道的作用。
目前,iRobot在產品導航算法、功能設計、供應鏈效率等多維度落後國內競爭對手,且終端零售價偏高限制流量轉化,僅僅依靠亞馬遜流量扶持或者降價促銷很難彌補產品力不足的缺陷,反而會斷送高端品牌定位。
從亞馬遜的角度看,收購iRobot意在完善機器人佈局。亞馬遜本身在倉儲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及分揀機器人等領域有一定佈局,收購iRobot一方面能夠補足其家用服務機器人的業務空白,另一方面也有望在AI算法、數據採集等方面加快機器人智能化突破。
去年,亞馬遜推出首款家用助理機器人Astro,開始大膽押注消費機器人領域。這是一款售價達1450美元的智能家庭機器人,配備了公司Alexa數字語音助理,可以跟隨消費者在家中四處走動,主要功能是巡視和取貨,但不具備掃地功能。這項交易有望加深亞馬遜在消費機器人領域的影響力。
該交易的完成取決於常規的成交條件,包括iRobot的股東批准和監管部門的批准。交易完成後,Colin Angle將繼續擔任iRobot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從整個行業角度看,此次收購一方面凸顯了在各大科技巨頭紛紛佈局機器人賽道的背景下,掃地機器人資產的戰略價值;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掃地機器人行業正在加速出清,國內龍頭迎來擴張良機。
2、掃地機器人“雙雄”:科沃斯+石頭科技
雖然iRobot是全球掃地機器人行業的開創者,但在中國市場科沃斯、石頭科技等本土廠商卻贏得了先發優勢,更早培養了用户心智,並掌握了線上銷售渠道的話語權。
科沃斯最開始是做代工生意,在2008年註冊品牌,推出第一款掃地機器人地寶,2019年推出高端品牌“0添可”,並取消低端產品,全力主打高端清洗系列,添可旗下最出名的就是芙萬洗地機。
得益於高端系列品牌的戰略佈局,公司業績量價齊升,隨後公司在2020年和2021年業績迅猛增長,2020年全年淨利潤達到6億;2021年達到21億,增長了整整3倍。
2021年,科沃斯在掃地機器人市場中可謂“一騎絕塵”。科沃斯年報顯示,其掃地機器人產品線上零售額份額佔比為43.5%,線下零售額份額為86.6%。
不過,2022年上半年,這種趨勢開始被打破。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2年4月,石頭科技線上渠道市佔率達33.7%,首度超過科沃斯成為行業第一。
石頭科技曾在成立之初進入小米供應鏈,因此也被貼上“小米代工廠”的標籤。2016年9月,公司研發出第一款產品“米家掃地機器人”,並通過小米定製模式進行銷售。
隨着公司規模的擴大,以及研發實力和產品實力的不斷積累,石頭科技於2017年創建自有品牌。2017年-2021年,石頭自有品牌銷售額在總營收中佔比與日俱增,2021年達到98.80%,逐漸完成從ODM向OBM的轉型。
根據奧維雲網數據,2022年上半年,在國內掃地機器人線上市場,科沃斯、石頭科技的銷售額份額為39.8%、22.9%,兩大品牌佔比高達62.7%。
不容忽視的是,掃地機器人的銷量經過幾年的快速增長後,其市場相對而言已經比較飽和。
數據顯示,2021年,掃地機器人線上、線下銷量分別同比下滑10.74%、20.17%。而2022年上半年,掃地機器人線上、線下銷量再度同比下滑28.64%、37.17%。
國內銷量滲透率短期止步跟產品價格斷崖式提升不無關係。與去年同期相比,2022年上半年,3000-4000元價格段掃地機器人產品的市場份額增長10.3%,4000-5000元價格段產品的市場份額增長16.8%,5000元以上價格段產品的市場份額增長13.0%。與之相對,3000元以下價格段產品的市場份額下滑40.1%。
作為A股兩大掃地機器人明星股,石頭科技和科沃斯的股價趨勢也走出了想通行情,兩家都是在2020年夏季開始漲,2021年6月見頂然後開啟下跌,目前為止距離高點均已跌去了65%左右。
然而,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依然不斷吸引着新品牌的進入。在清潔成本日漸走高的背景下,消費者對高效清潔的需求愈發顯著。隨着傳感器、芯片、算法等方面的成熟,這一產品的滲透率或將進一步提升。
以掃地機在我國城鎮家庭中的滲透率持續提升估算,2030年我國市場規模將突破375億元,對應2021-2030年複合增速為13.5%。海外發達國家吸塵器滲透率高達90%以上,按掃地機在吸塵器中的滲透率,預計2030年海外主要掃地機消費地區規模將超過500億元,合計全球掃地機市場規模有望突破900億元。
3、智慧家庭“入場券”,產品技術尚待升級
“人類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進步的根源,其實只有兩個原因——好奇和懶”。誠然,消費者願意為掃地機器人買單,前提是產品的技術和功能足夠有吸引力。
一款好的掃地機器人產品應該具備“掃得乾淨、足夠聰明、使用簡便”的能力。這三方面訴求看似簡單,實際需要人工智能“大腦”運算指揮實現。
從研發動向和技術升級路線來看,導航/避障是用户對掃地機器人智能的核心要求。
2010年之前,由於掃地機器人的技術未能取得突破,使用體驗較差,接受度較低。2010年,Neato推出全球首款具有激光導航全局規劃功能的掃地機器人,首次將激光雷達和SLAM(同步定位與建圖)技術應用在掃地機上。同年三星推出首款視覺導航技術(VSLAM,視覺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掃地機。兩者奠定了目前掃地機激光導航和視覺導航的兩大基礎,使得掃地機向智能“能用”邁進。
SLAM,也就是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這種技術通過紅外線或激光傳感器,掃描整個房間的大致情況,再對掃地機器人所行動過的路徑進行記憶。計算機就可以導出一套房間的整體地圖來,並通過一定的算法獲得其自身的定位,繼而指揮機器人進行移動。
從制導方式來看,目前市面上激光導航和視覺導航為主流,純依靠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等慣性導航方式因精度較低被日漸淘汰,效率更高的多傳感器數據融合已經成為新一代產品標配,激光探測或視覺探測傳感器都能一定程度提升機器的避障和越障能力。
相比主控芯片,現階段的智能算法更是掃地機器人品牌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一方面,掃地機器人智能算法開發難度較大,算法優化成本較高,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物,技術壁壘較為明顯;
另一方面,掃地機器人智能算法保密性較強,頭部品牌商的智能算法通常為閉源代碼,一般經過多重加密後燒錄至掃地機器人芯片當中,在無解密密鑰情況下無法獲取代碼內容。即使與代工廠合作,品牌商也會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確保軟件安全。
除了高度智能,清潔系統的升級也是各大玩家着重發力的方向。鑑於目前掃地機器人已基本滿足智能清潔和淺度清潔的需求,消費者需求痛點由清潔智能化轉向清潔深度化。
“免清洗”、“無需手洗拖布”是近年來拯救“骨灰級”懶人的賣點,典型代表有如掃洗拖一體化的科沃斯N9,石頭科技的最新產品T7S及T7SPlus均可配套自動集塵充電座,雲鯨的自清洗高端機則號稱要“真正解放雙手”。
從整體發展趨勢看,掃地機器人有望從單一功能性智能走向多場景化智能,交互升級是技術的發展方向,識別能力和AI算力將成為下一個突破口。
資料來源:
http://mp.weixin.qq.com/s/6UzPZjsZVVQyfELQyVT_4A
http://mp.weixin.qq.com/s/h-Ok4wV1Z1Z6CSWCazlkUA
http://mp.weixin.qq.com/s/T-xEFEWMZ-lP5m8OOQGjZw
http://mp.weixin.qq.com/s/APGVtAlmlG6IpCkEbcoJGQ
http://mp.weixin.qq.com/s/u48J_2z-zz96Eu-uTX1uzg
http://mp.weixin.qq.com/s/suorT7KDLXt6j8kfvZMrfQ
http://mp.weixin.qq.com/s/NFKcVSFs4c6pgbEOLXTAWA
http://mp.weixin.qq.com/s/91Tv9ib5YcdavDpuLf7b9A
- 從AI為寵物投保這個「小事」講起,保險變革開始了
- 華為MindSpore架構師王紫東:當生物計算領域「遇災」,MindSpore做了何解?
- 從產線到星空,這些AI工程師帶着算法上天入地
- 數實融合驅動數字未來 影譜科技攜沉浸式數字技術亮相2022服貿會
- 驅動虛實融合,影譜科技在WAIC推出多款智能視覺及元宇宙新品
- 英偉達和Ampere共同推出雲遊戲Arm服務器:每台最多支持160個用户
- 擴散模型背後數學太難了,啃不動?谷歌用統一視角講明白了
- 悟空搜索“降世”,能否大鬧搜索引擎“天宮”?
- 蘑菇車聯與北京通州達成合作,打造車路雲一體化智慧交通系統
- LeCun沒看好的AGI,傳奇程序員John Carmack:已創業,融資兩千萬美元
- 蘑菇車聯與無錫梁溪區簽約,將打造數字孿生城市交通底座
- 這場比賽,讓上百個AI智能體「捲起來了」
- 大模型時代,那些一起訓練AI模型的企業是怎麼應對數據顧慮的?
- 數字人賽道熱度正高,AI技術如何創造不一樣的“靈魂”?
- Unity否決175億美元併購提議:準備自己收購廣吿公司
- 消費級GPU可用,文本轉圖像開源新模型Stable Diffusion生成宇宙變遷大片
- 全球遊戲引擎商業化進入新階段,國內頭號玩家Cocos“三分天下”
- 墨芯獲評大灣區高成長性企業TOP50
- 圖神經網絡發Nature子刊,卻被爆比普通算法慢104倍,質疑者:灌水新高度?
- 亞馬遜欲17億美元收購iRobot,掃地機器人“含金量”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