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焦慮”的新國貨,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語言: CN / TW / HK

作者 | 嘉文

來源 | 公關界(ID:PRCN666)

“在這三十年一遇的巨浪之下,每一種消費品都值得再重新做一遍。”在雕爺發出感慨後的這三年,中國消費品行業的地圖板塊上,已經插滿了全新的flag,這些品牌正以驚人的速度乘風破浪,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但是隨著賽道發展放緩、公域流量成本增高,越來越多新國貨的創業者也陷入焦慮之中,再加上國際大牌對人才、渠道、供應鏈的搶奪,大家的日子似乎都不好過。

今年2月,奈雪的茶釋出盈利預警,雖然收入同比預增超40%,但預計2021年經調整淨虧損1.35億元~1.65億元,連續第4年虧損。上個月,雪糕新貴鍾薛高被點名“雪糕刺客”,關於“雪糕31度室溫下放1小時不化”等負面話題也是鬧得沸沸揚揚。就連有著“國貨之光”的完美日記,也在經歷收入下滑、退市預警等多重困境,如何留住使用者成了所有新國貨的共同難題。

當狂熱的表面生出一道裂痕,過去的經驗也會逐漸失效,我們不妨結合新國貨當下的困境,去梳理一下突圍的策略。

0 1

發展模式高度同質化,產品“夠硬”才能突圍

其實新國貨從0-1的發展路徑很像,增長模式也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選擇有需求、有潛力的賽道,定好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二步是找準這個賽道的尚未被滿足的痛點,以差異化的賣點切入細分市場;第三步是打造有辨識度的傳播內容,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心智共識;第四步為產品賦予“社交”屬性,用UGC激發社交平臺上的二次傳播。

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很多新國貨身上都有著相似的標籤。比方說產品賣點上的創新,像是0糖0卡0脂的氣泡水,比方說產品的顏值很高,非常符合國潮之下的審美背景,還有產品很“火”,很多社交平臺上的達人都在測評、推薦。尤其是對於食品、飲品等快消品來說,這是一個“萬金油”的打法思路,只要順著這個方向走就能出爆款、成網紅。

在高度同質化的發展模式下,很多品牌容易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營銷”之上。但在筆者看來,營銷做得再好也只是“0”,產品本身永遠是最前面的“1”。像是將無人機推廣到大眾消費市場的大疆,他們在創新之路上一直狂奔,即便沒有對手,還是在不斷突破自己的紀錄,而爆棚的產品力和時間沉澱下來的口碑,才是品牌突圍的關鍵。

0 2

資本圈逐漸迴歸理性,品牌需要學會“造血”

而在新國貨的營銷泡沫被戳破後,資本圈的投資熱也會逐漸降溫。我們之前就跟大家分析過,這一波新國貨的爆火其實頗有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味道:“天時”是18年後抖音等短影片社交軟體的崛起,讓市場上出現了新的流量紅利,捧紅了不少因平臺爆火的商家;“地利”是在這幾年居家隔離的大環境下,那些被影響的消費習慣也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需求;而“人和”則是新時代下消費者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文化認同,這讓很多品牌搭上了“國潮”的順風車。

其實這兩年,投資圈也在逐漸迴歸理性。大家知道市場的火熱是各種因素疊加來的共同結果,也意識到這一波投資很難投出下一個國民級的品牌,品牌自己的“造血”能力非常重要——

一方面,這給那些空有噱頭,但是沒有明確盈利模式的專案敲了一個警鐘。 在這個消費者越來越挑剔、投資者越來越謹慎的時代,大家很難被那些空中樓閣般的品牌吸引,品牌需要回歸發展的基本盤,找到一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點,讓外界看到品牌發展的可持續性。

另一方面,即便是增速很快的品牌,也要暫時放下多元化擴張的野心。 其實像寶潔、雀巢、歐萊雅那些國際知名的大牌,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並沒有脫離自己有核心競爭力的賽道。比方說從1837年創立開始就生產香皂的寶潔,在擴張的過程中也是圍繞這個品類。即便是在某個賽道偶有失利,也不會影響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建立的心智共識。

0 3

品牌發展“內憂外患”, 要短期“吸引”也要長期“沉澱”

如果說同質化的發展模式、逐漸迴歸理性的資本圈是“內憂”,那麼國際大牌逐漸變快的應對速度則是“外患”。關注品牌營銷的朋友都知道,新國貨玩出了很多創意、出圈的年輕化案例,而國際大牌的傳播多少有點中規中矩。在國內藉著新媒體傳播不斷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時,很多國際大牌還是將精力放在那些高舉高打的大專案上,這為國內品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時間差”。

但如今,那些之前被大牌忽略的推廣模式、營銷玩法,也逐漸被高層採納。他們開始積極籠絡瞭解Z世代的市場專員,開始關注抖音、小紅書和B站,並且大量與達人、MCN機構合作,對於這些新流量投放模式的態度也是越發認可。這種“接地氣”的營銷轉變,能讓這些原本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護城河的國際大牌,收穫成倍的心智紅利。

對於消費者來說,相似外觀+同樣功能的產品,資深的大牌遠比新銳的品牌更有吸引力。而對於KOL來說,他們也會優先與國際大牌合作,這也會在無形中提升賬號的潛在價值。當然,我們國家也有很多資深品牌也能享受到時間帶來的紅利,所以像百雀羚、五芳齋這些品牌走上年輕化道路上,也會收穫遠超預期的關注和新粉。所以在面對海外品牌的“降維打擊”時,不妨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一點,要將每一次發展看成一場漫長的接力賽,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寫在最後

雖說創業者普遍很焦慮,但是新消費的狀況卻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慘烈。今年上半年,新消費領域共產生280起投資,已經超過了去年全量的投資數量。雖然從投資金額上看略有下滑,但是這也和線下實業被疫情衝擊等外部因素密不可分。

目前新國貨的痛點很明顯,一個是高度同質化的發展模式,這是自身層面;一個是資本圈逐漸迴歸理性,這是外部層面;還有一個是國際大牌的“降維打擊”,這是行業競爭層面。但是理清楚這些邏輯之後,我們也能看到新國貨的突圍策略,那就是產品升級、模式升級、傳播升級。產品不僅僅要新,還要有別人難以複製的差異化優勢,不能以次充好;不能一味想著快速擴張、要回歸可持續的基本盤;還要不斷探索全新的傳播方式,為品牌創造更多的“時間差”。

也許這兩年對於所有品牌都是一場接一場的突圍賽,但是我相信,總有能堅持到最後的新國貨品牌。

作者簡介:【 嘉文 】公關界創始人、主編,資深營銷評論員,寫作風格深入淺出、犀利獨到,曾從事專欄記者和營銷分析師工作。

「100萬人都在看的營銷新媒體」

公眾號:lanhaiyingxiao

官方網站:yingxiaobingfa.com

微博:http://weibo.com/bingf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