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走向何處

語言: CN / TW / HK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基因江湖(ID:GeneJH),作者:觀鏡,原文標題:《華大的平臺與生態夢想》,頭圖:Pixabay。

坊間曾流傳一份早年關於華大“線路之爭”的故事,按傳言,汪建講了一個“大大大、全全全”的故事,橫向上主張各個細分領域的全面佈局,縱向上向全產業鏈延伸; 而王俊認為實現全產業鏈壟斷的想法不現實,而是要與“華創”們合作,共建生態。

時光飛逝,華大早已不是當初的華大。曾經的線路之爭,在今天貌似已經和諧統一。

華大,已不止於大

就華大基因,業務板塊有生育健康類服務、腫瘤防控類服務、多組學大資料與合成服務、感染防控類服務、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及海外市場。

可以說,在基因測序的各個細分領域,都有華大的身影,並且都做到了細分頭部。

華大基因 以外,在華大集團的業務版圖裡,還有專注儀器裝置試劑的 華大智造 、司法鑑定的 華大鑒正 、農業板塊的 華大農業 、健康板塊的 華大健康 ,以及 國家基因庫 、學術期刊 GigaScience 、前沿技術研究機構 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 等。

不管“線路之爭”是否真實發生,故事中 汪建的“縱橫戰略”,如今均已落地生根。

強者恆強,大者恆大,贏者通吃,在基因概念的浪潮退卻後,市場格局顯現,基因江湖的馬太效應也在強化。

賦能“華創”,共建生態

但蛋糕有限,各個細分領域,也都出現了與華大掰腕子的選手,存量市場的競爭,比跑馬圈地的時候,來得更為殘酷。

開源節流,節流容易,裁人、砍專案、控費用;但重點還在開源,共同做大國內蛋糕(大蛋糕)、拓展國際市場(搶蛋糕)、挖掘新業務方向(新蛋糕)。 蛋糕三部曲,需要擴大朋友圈。 事實上,一家獨吃整個市場既不可能,也無必要。

平臺的思維,生態的概念,合作共贏的想法,曾經激烈的討論,已在潛移默化中。

那麼,華大如何看待與其他競爭者、合作方的關係?

汪建說, 華大會做成完全開放的體系,“華創”都可以加入進來,一起做大生命科學產業。

尹燁說,在整個生態中,華大現在相當於是上游,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華創”們是一個個細分領域的下游,精耕細作,甚至在某些細分領域比華大做得更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此一來,華大和“華創”們能夠合力,大家一起研究怎麼推動行業發展,把事情做得更好。

聽其言,觀其行。

在華大基因IPO檔案中,其雲服務生態系統建設專案,即BGI Online,總投資高達1.59億,是其生態系統重要的基礎設施。除承擔自身的標準化資料分析和交付的業務外,還承諾作為開放科學的平臺,提供公共資料和分析應用給所有的使用者和開發者。

2016年,華大基因領投腫瘤早篩企業吉因加,A輪融資達2億元,其後又於2019年增資5000萬,增資完成後,華大基因持有吉因加股權比例達7.51%;

2017年,華大基因戰略投資英國知名生物資訊分析服務提供商康劍尼科(Congenica);

2017年,華大基因跟投腸道微生物企業量化健康;

2018年,華大基因參投GeneDock聚道科技,此前,雙方已就共建智慧化雲端資料生產線達成戰略合作;

2018年,華大基因投資消費級基因公司微基因;

2019年,華大基因戰略入資優迅醫學,優迅醫學順勢將NIPT業務線檢測轉向華大平臺,並基於華大平臺開展產品註冊報批工作;

通過資本化運作,發揮資產和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快速實現戰略目標 ”,這是華大基因IPO時規劃的三年期發展目標之一。

擴大到母公司華大集團,無論是早期建立的孵化平臺“ 藍色彩虹 ”及其早期風險投資基金“ 奇蹟之光 ”,還是後來和其他投資團隊共同組建的投資基金公司“ 華大共贏 ”,都是這一理念延伸的產物,只不過涉獵方向更為廣闊。 從醫療器械,到合成生物學,從基因科技到生物醫藥。

“公司在生育健康、腫瘤基因檢測、基因合成、消費級基因檢測、生物資訊分析平臺、眼科診療、巨集基因組等產業鏈內不同細分領域內進行投資佈局,通過直接投資及參與投資產業創投基金兩種投資方式來深化公司全產業鏈、構建行業生態圈,有利於公司把握最新行業技術方向,藉助專業投資機構的優勢和投資管理經驗,發掘並整合產業鏈中的優質創新企業。發揮金融工具作用,構建行業生態圈。”華大如是說。

華大已經展現出了一副開放的姿態,就看有沒有更多的同道入局。

競爭廠家自然有自己的考量。 事實上,雙方並沒有太多信任的基礎,市面上你死我活、相互打壓也是常態。

華大智造,關鍵一環

華大智造成為扭轉這一局面的關鍵一環,也是華大平臺、生態構建的關鍵一環。

從角色來說,華大智造屬於產業鏈上游,不像大哥華大基因一樣與業內同行構成直接競爭。華大智造的分拆與獨立運營,在很大程度上紓解了與其他廠家的緊張關係,讓合作大於競爭成為可能。

2013年3月18日,華大集團以1.17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對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購。CG公司擁有自主研發測序儀的核心技術,這次收購讓華大迅速完成了技術、產業升級,進軍上游測序儀生產領域。隨後,華大在深圳組建了自己的測序儀研發團隊,通過國產技術轉化,在2015年10月交付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BGISEQ-500基因測序儀,並在2016年4月,正式組建成立華大智造,從集團獨立出來,深耕測序儀研發與生產。隨後,華大智造幾乎保持每年推出一款新機型的速度,至今共實現了DNBSEQ-T20、T10、T7、MGISEQ-2000、MGISEQ-200、BGISEQ-50、BGISEQ-500等多款測序儀的量產。

從最開始合作的華大基因、微基因、吉因加,到後來,越來越多同行加入了華大智造的合作生態中。 不完全統計,華大智造DNBSEQ-T7已入駐微基因、吉因加、希望組、海普洛斯、安諾優達等知名基因檢測公司,投入到基因測序生產研發中,與Illumina的Nova系列、Hiseq系列同臺競技。

更深入的合作,在於合作雙方開展測序應用開發、聯合註冊報批工作。

近期一則資訊就引發關注,華大智造與燃石醫學宣佈達成戰略合作,燃石醫學將基於華大智造核心測序技術DNBSEQ™開發和應用相關腫瘤醫學產品,推動腫瘤精準醫療的臨床應用。

此前,華大智造已與泛生子、優迅醫學、嘉檢醫學、安智因、裕策生物、元碼基因、吉因加等達成戰略合作,均為基於華大智造平臺共同開發相關應用,及推進產品註冊報批程序。

除測序儀以外,華大智造單細胞建庫系統DNBelab C系列也與吉因加、嘉因生物、安諾優達、華銀康醫療、裕策生物等公司達成合作。

這樣的情形似曾相識。Illumina、PacBio、10x Genomics在早年也已同樣的方式和中游廠家締結合作。未來還有更多的廠家參與其中,真邁生物、賽納生物、銘毅智造、齊碳科技等等。

無論是資本化運作,還是通過產業鏈互補,華大都在逐步擴大自己的朋友圈。

往高處講,華大作為行業龍頭,正以一個更開放、包容、前瞻的視角做戰略構想和頂層設計;更樸素的邏輯,則是其在存量市場尋求業績增長的必由之路。

回望這條路,道阻且長。

某種程度, 華大基因的核心競爭力,是華大智造,是一種共通的底層技術,這是華大走向平臺化、生態化的重要要素。

華大基因構成了華大智造早期研發、資金、客戶開拓的助力,但同時也構成了華大智造邁向更高平臺化、生態化的阻力:朋友圈的朋友與未來的朋友,相互間的防備與競爭從未打消;營銷模式也未發生實質變化。

基因行業到底會向何處去,如何定義一個平臺型的企業?屆時又需要怎樣的生態的土壤?生長出怎樣的生態系統?

看著華大與中游廠家握手言和,腦海中經常浮現這樣一個場景:

一位銷售人員拿著自家宣傳冊去拜訪客戶,客戶一打眼,說道,“這不是華大的測序儀嗎?剛才他們已經來過了。”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新灣立場。如有異議,請聯絡創新灣。創新灣聚焦新科技、新產業,相關內容歡迎投稿。(投稿或轉載請聯絡創新灣小編微信:EnnoBay2020)

領先一步看見未來

創新灣ID:Enno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