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激增15億噸

語言: CN / TW / HK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碳 從宇宙到地球

作者:真果少年糕

校稿:朝乾 / 編輯:蛾

上個月,由詹姆斯·韋伯 空間望遠鏡 拍攝的首張照片——星系團SMACS 0723向大眾公開。這張照片中包含了 數千個星系 ,是迄今為止 最清晰 的遙遠宇宙紅外影象。

其中有些光束經歷了數十億光年,才來到我們面前

(SMACS 0723, 圖:壹圖網)▼

韋伯空間望遠鏡拍攝的斯蒂芬五重星系 圖:wiki)▼

新晉空間望遠鏡“韋伯”強大觀測能力的背後,是尖端技術的加持。其中, 含碳 的聚醯亞胺製成的可摺疊遮光板,能阻擋住來自太陽的炙熱光線;主鏡背板上的 含碳 複合材料,也承擔著儀器的部分重量。 由此可見,碳為韋伯空間望遠鏡的太空之旅,貢獻不少。

韋伯 空間望遠鏡長這樣 (底圖:wiki)▼

韋伯 空間望遠鏡的遮光膜 (圖:wiki)▼

碳從宇宙來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瞭解 碳元素 是在那張中學時背到頭疼的 元素週期 裡。這張表最早由俄國化學家 德米特里·門捷列夫 於1869年獨立出版,元老級的碳元素也位列其中。

考試必考,不背不行(圖:shutterstock)▼

碳元素 位於元素週期表第二行的IVA族,通常用 C 表示,原子序數和原子量分別為6和12.011 u。 碳原子最外層有四個能鍵合的電子,碳碳間形成共價鍵十分方便且易成鏈,這讓碳擁有很多我們熟知的 同素異形體

碳的同素異性體主要包括無定形碳、過渡碳和晶形碳三類。 例如由多層六角形碳原子環組成的 石墨 、四面體結構的 金剛石 和球狀的 富勒烯 等, 都屬晶形碳範疇。

同素異形體,是指由同樣化學元素組成

而結構形態卻不相同的單質

除了能自己愉快玩耍,組成不同的同素異形體外, 碳也能與氫、氧等元素組合,形成千姿百態的 有機化合物 據統計,目前已記錄的純有機化合物就有 近一千萬種 這些有機化合物從複雜的微觀結構逐步累積成具體的巨集觀構成,最終呈現出世間萬物。

碳元素是世界上形成物質種類最多的元素

說它是這顆藍星上的“建築師”, 毫不為過

橫屏 ,圖:shutterstock)▼

不論在非生命的生鐵裡,還是千變萬化的有機體中,都能找到碳的身影。 可以說, 是這顆藍色星球上當之無愧的 主宰者 那麼,如此有實力的碳,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呢?

答案當然是 宇宙 目前, 大爆炸宇宙論 是被人們廣泛認同的一種宇宙起源假說。 大爆炸宇宙論由比利時宇宙學家勒梅特在1927年首次提出。

宇宙大爆炸,一切便從那時開始 (圖:NASA)▼

該假說認為宇宙是由一個密度和溫度都無限高的 奇點 ,在大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後 膨脹形成 的。 之後,美國天文學家哈勃計算出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推匯出宇宙膨脹說,進一步從反向驗證了大爆炸宇宙論。

在奇點,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無法適用

例如黑洞的中心,以及在大爆炸之前的初始奇點

(超大質量黑洞,圖:wiki)▼

然而,這次大爆炸雖然威力大,但產物並不多,僅製造出了氫、氦、鋰(可能還有鈹)這幾種化學元素。 對生命有重要意義的碳,在那時 並未出現

這主要是因為 碳原子核 的合成需要通過3顆α粒子(氦原子核)幾乎同時互相撞擊的3氦過程而形成。 當溫度達到約1億開爾文時,這些α粒子才能通過鈹-8屏障快速融合,進而產生大量穩定的碳-12,否則只能產生不穩定的鋰-5和鈹-8,導致原子核迅速衰敗縮小。

3氦過程,是一組核聚變反應

通過這些反應,三顆α粒子轉化為碳核(圖:wiki)▼

不幸的是,大爆炸後宇宙不斷碰撞,溫度和密度都不斷下降,遠達不到3氦過程形成穩定碳元素的反應條件。

隨著時間推移,溫度回升,宇宙中的塵埃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和分子,並複合成氣體 ,逐漸凝聚成為恆星和星系的老家—— 星際雲

說到這裡,來看看鷹星雲的“創生之柱”

絢爛至極,壯麗至極(圖:shutterstock)▼

根據星雲假說,這些星際雲碎片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向雲核中心坍塌,進而形成原恆星。之後星際雲中心繼續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主序前星。 我們所在的 太陽系 ,最初也是這樣開始的。 “富含金屬”的恆星,向太空中噴出它們的產物,碳元素也在其中。

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只是銀河系中極其渺小的存在

(底圖:NASA & shutterstock)▼

目前,在彗星、行星大氣層、太陽以及其他恆星中,都能發現不少碳的身影。 這些在宇宙中游蕩的碳,又是如何來到地球的呢?

碳到地球去

有研究表明, 地球上大部分的 很可能是在太陽系原行星盤形成並變暖後,由瀰漫的氣體雲和微小固體粒子組成的星際介質所積累起來的。 另外,在太陽系形成的最初一百萬年內,小行星的不斷撞擊,也為地球上水和碳的到來,提供了來源途徑。

然而,費勁千辛萬苦來到地球上的碳,起初並未被人類所察覺。 直到閃電使木材燃燒,人類學會生火後殘留下 木炭 我們與碳元素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人類與碳的不期而遇,永久性地改變了歷史

(圖:shutterstock)▼

1722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玻璃鐘罩中進行了 金剛石和木炭的燃燒試驗,發現二者試驗結果沒有差別, 證明了透亮的 金剛石 和黝黑的 石墨 內是 同一種 物質。

1789年,拉瓦錫以試驗結果為依據,在其編著的《化學基本論述》一書中, 首次命名了這種化學元素。

以金剛石和石墨為例

碳的各種同素異形體有著兩極化的異常特性

20世紀初,隨著西方近代化學傳入我國, 這種元素也有了它的中文名字“ ”, 成為諸多熱詞的根基。 被正名後的碳,逐漸成為世界科學殿堂中的常客。

從1960年美國化學家威拉得·利比用放射性C14進行地質年代測定,到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三位科學家將電池陽極材料由傳統活潑鋰轉化成焦炭,克服了鋰電池的不穩定缺陷。 以碳主題的研究專案先後 五次斬獲 諾貝爾獎,是所有元素中獲獎 次數最多 的。

就是說,許多科研大牛都喜歡拿碳做文章

(測試碳纖維的拉伸強度,圖:壹圖網)▼

碳元素不僅上得了領獎臺,也下得到日常生活中。 用來改良土壤的 生物活性炭 ,在競技體育中使用到的 碳纖維 ,能製作電極的 玻璃碳 ,食品新增劑電化學檢測技術中的 碳奈米管材料 ,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等, 都已融入到人們 衣食住行 的方方面面。

從日常生活到科研技術,碳無處不在 (圖:wiki)▼

除了從外部滲透到人類社會,碳也從內部不斷改造著我們的身體。 不論是維繫體內物質運輸和新陳代謝的蛋白質,還是保障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糖類,或是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的DNA,都少不了 碳元素 作為基本架構。 這些由碳作為基本碳鏈的化合物,保障著生命體正常地生長和繁殖。

碳普遍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以及各種生物體內

大若鯤鵬,小若蜉蝣,莫不如是 (圖:壹圖網)▼

雖然在一些科幻作品中,矽基生物一直都是熱門話題,不過目前尚未發現矽基生物存在的證據。 地球仍由以碳元素為有機物質基礎的 碳基生物 掌管,人類也是其中一員。 可以說,如果沒有碳,人類文明也不會存在。

碳元素在構成生命框架,維繫生命體執行的同時,也以碳迴圈的方式,保障著藍色星球的正常運轉。 大氣中 二氧化碳 被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後通過地質、生物和人類活動,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氣中,形成 碳迴圈

迴圈往復,生生不息

在碳迴圈中, 碳元素在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大氣圈中不斷交換,並隨地球運動迴圈往復,最終影響全球氣候。 隨著工業化程序的不斷推進,“碳基生物”人類在全球碳迴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當碳基生物遇上“減碳大師”

進入工業時代後,人們開始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供能。化石燃料的燃燒在方便我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使得地層中積累幾十億年的碳在短時間內釋放,影響全球氣候。資料顯示,最近150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從280 ppm上升到 400ppm, 全球平均氣溫也上升了約0.7℃。

作為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重要原因,由碳固定和碳釋放兩個過程組成的碳迴圈,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話題。其中, 如何促進碳固定,減少碳釋放以達到碳平衡,是碳迴圈中最核心的問題。

如何走好這一步, 也是實現碳平衡的關鍵

(圖:shutterstock)▼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和推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在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 企業要如何扛起“減碳”大旗呢?

作為能源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專家, 施耐德電氣多年來一直以“賦能所有人對能源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動人類進步與可持續的共同發展”為宗旨, 重視節能減排,將可持續發展當做轉型之路中的最核心要素,走在減碳第一線。

早在2005年, 施耐德電氣就建立了名為“地球與社會晴雨表”的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 2017年至今在中國工廠的業務運營中, 碳排放也減少了80%以上。 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 施耐德電氣已經幫助客戶節約和避免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3.81億噸,而到2025年將達到8億噸。 同時,到2025年, 施耐德電氣在產品中綠色材料的使用量將增至50%,綠色收入增長至80%。

作為可持續影響力企業,僅在自身擁有減碳能力還不夠,讓更多人蔘與進來才是王道。

近日, 施耐德電氣和北京綠色交易所合作,推出了一款名為“減碳大師”的 碳排放計算器 讓每位使用者都能通過測算日常行為,清晰瞭解自己生活所產生的碳排放。以數字的全新視角,更直觀地理解人類社會生活和地球環境之間的關係。

點選 文末閱讀原文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測你的生活碳排放

不僅如此,施耐德電氣針對企業合作伙伴推出了一系列完整的“減碳大師”解決方案。其中包括 雙碳戰略規劃與諮詢服務,綠色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和數字化服務,綠色智慧製造解決方案以及綠色供應鏈諮詢服務。 將助力希望 在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上實現雙贏 的組織、團體和企業的加入,共同完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目標。

希望在減碳之路上獲得更專業助力的企業,就可以通過調查問卷進行業務諮詢。與整個生態圈渴望綠色發展的夥伴們, 一起探索減碳發展之路。

“賦能所有人最大化利用能源和資源,推動人類進步和可持續的共同發展”。在可持續發展中洞悉“減碳”之道,在提高能效和綠色低碳中找到平衡。施耐德電氣,將與有著共同減碳願景的企業、組織和個人一起成長為雙碳時代的“減碳大師”。

【有獎互動】

歡迎大家在下方點選 閱讀原文 ,並在評論區 分享你的碳排放測算結果,或者你的可持續生活技巧與感悟。 8月12日,我們將選取3條優質留言送上由施耐德電氣提供的禮包一份,快來參與互動吧~

- 推廣 -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擴充套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