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下滑、集採承壓,中國生物製藥“少帥”迎大考

語言: CN / TW / HK

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老牌藥企中國生物製藥迎來了新掌門,也迎來了新挑戰。

8月11日晚間,中國生物製藥公告稱,預計公司中期利潤大幅降低,2022年上半年的盈利將較2021年同期減少最多約78%至18.71億。原因是聯營盈利減少,但公司主營業務表現符合預期,業績穩定增長。

業內猜測,盈利減少的聯營公司,是指中國生物製藥持股15.03%的新冠疫苗企業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科興中維”)。

野村此前預測,中國生物製藥上半年純利同比跌60%至38億元,以反映新冠疫苗銷售的潛在疲軟。從最新報告來看,實際該公司表現大幅低於預期。

15天前,中國生物製藥任命了新一任首席執行長,年輕的“95後”謝承潤宣佈走馬上任。他是中國生物製藥創始人謝炳的兒子,也是該公司現任董事會主席謝其潤的弟弟。

但在年輕一代接班走向臺前之際,隨著疫苗紅利消退,集採衝擊之下,中國生物製藥面臨著利潤下滑、營收滯漲的雙重挑戰,這讓其創新轉型變得更加緊迫。

預計盈利下滑約7成

即便有研究機構提前“打預防針”,中國生物製藥釋出業績預警後,還是引發了股價大跌。

野村證券此前表示,維持中國生物製藥“買入”評級,為製藥領域首選股之一,但將全財年淨利潤預測下調10%,以反映新冠疫苗銷售的潛在疲軟,但保持收入預測不變,目標價由8.53港元下調至8.19港元。

野村表示,中國生物製藥上半年業績有可能勝於市場預期,預計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10%至158億元,較市場預期的154億元高出3%;毛利率預計下跌0.5個百分點至80.3%,主要由於其他收益大幅減少,夥伴科興生物新冠疫苗銷售大減。

另外,野村預計公司今年上半年純利同比跌60%至38億元,較市場預期的37億元仍高出2%。

但中國生物製藥上半年實際利潤僅18.71億,下滑程度不僅大超上述研報的預期,也遠不及市場預期的37億元。

儘管公告表示,公司尚在最後確定今年前六個月的中期業績,擬於8月23日釋出的中期業績公告中披露細節。

但二級市場上,投資者已經等不及了。8月12日早盤,中國生物製藥一度大跌6.94%,隨後有所回升,截至收盤仍跌去3.8%,收報4.3港元/股,總市值809億港元。

對於公告中“期內應占聯營公司盈利減少”的表述,不少分析將其指向被中國生物製藥列為聯營公司並以權益法入賬的科興中維。

2020年12月,中國生物製藥向科興中維出資5.15億美元,合約35億元人民幣,持有其15.03%權益。此後,中國生物製藥得以將科興中維在集團財務報表中入賬,極大增厚了去年盈利表現。

據今年3月底釋出的2021年報顯示,去年中國生物製藥實現營收268.61億元,同比增長13.6%;毛利為215.3億元,同比增長16.6%;實現歸母淨利潤146.08億元,同比大增427.2%,較2020年27.7億元的淨利潤明顯提速。

其中,聯營公司及合營公司整體於2021年為中生製藥帶來合計約136.31億元盈利,扣除相關稅項後實質盈利貢獻共約123.79億元,在公司歸母淨利潤中佔比高達84.74%。

如果刨除此影響,中國生物製藥2021年的基本盈利為29.3億元,同比增速是26.6%,與歸母淨利潤增速差異明顯。

如今隨著新冠疫苗接種率的提升,疫苗銷量出現下滑,相關公司的業績也出現不可避免的波動。

8月8日,苗製造商Novavax釋出的業績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其營收僅為1.86億美元,而第一季度營收為7.05億美元。營收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其僅有的一款商業化產品Nuvaxovid新冠疫苗銷量大跌,在第二季度的銷售額下滑至5500萬美元,跌幅超過90%。

此外,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美國的Moderna此前財報也顯示,當期營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是疫苗訂單的減少。

這種情況下,顯然國內科興中維的業績也出現了下 滑,而且隨著接種率的提升,疫苗需求頂峰已過,未來銷售預計不會更好。

隨著疫苗紅利漸遠,讓此前有賴於疫苗銷售業績的中國生物製藥,出現了業績滑坡之勢。

集採常態下銷售承壓

分業務板塊來看,中國生物製藥的製藥板塊主要涉及腫瘤藥物、呼吸系統藥物、肝病藥物、骨科藥物等領域。

有媒體報道,靠傳統大輸液盈利的中國生物製藥,在葡萄糖原料專案和氟哌酸專案接連失利後,經過調研當時市場格局,將企業定位為肝病研發。

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下稱“正大天晴”)作為中國生物製藥旗下核心子公司,早在1987年研發併成功推出甘草酸治療肝炎的第二代產品強力寧。該產品獲得成功後,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生物製藥都是以肝病治療用藥為主,並且在肝病市場取得龍頭的地位。

但近些年在醫改的背景下,相關產品難逃集採的壓力。具體來看,從2018年起連續開展的“4+7”集採,以及第二批集採先後將正大天晴重磅乙肝藥恩替卡韋納入,公司雖然通過大幅降價應對,卻意外在第二批集採中“丟標”。

受此影響,恩替卡韋市場空間被大幅壓縮。據財報,2020年中國生物製藥肝病用藥收入37.55億元,同比大幅減少19.85億元,佔總收入比重下降7.8個百分點至15.9%。

2021年,中國生物製藥肝病用藥實現收入36.6億,同比減少-2.5%,佔總收入比重進一步下降為13.6%。

除了肝病藥物,心腦血管、鎮痛、消化用藥也受集採降價影響較大。

今年4月份,財經網的報道中引用Insight 資料庫的統計顯示,中國生物製藥已有33個仿製藥品種納入國家集採,其中有20款成功中選。同時中國生物製藥旗下通過一致性評價且未被集採的品種共有 23 個,還有 36 款仿製藥已經遞交上市申請。

但隨著集採品種範圍的進一步擴大,對以仿製藥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生物製藥而言,想像過去那樣憑藉仿製藥持續貢獻業績變得相當困難。

前述報道稱,在2021年西普會期間,中國生物製藥執行董事兼資深副總裁謝炘在發言中坦言,“我們公司作為傳統企業,受到集採的影響,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包括第五批集採中,有很多品種納入其中,收入面臨下降。”

目前來看,集採後續影響還將持續。2021年2月,第四批集採中選結果公佈,中國生物製藥艾斯奧美拉唑鎂腸溶膠囊、恩格列淨片、卡格列淨片等6個品種中選。

對此,中國生物製藥在2021年業績報表示,集採的壓力在預期之內,前四批集採影響基本消化完畢,後續面臨集採進入常態化的新局面;第五批集採的影響將在2022年繼續消化。也就是說,公司今年業績預計還將受集採的影響。

招商證券研報也指出,中國生物製藥銷售疲軟主要是由於持續帶量集採,並預計公司的增長將持續承壓集採。

也因此,中國生物製藥開始轉型創新藥,向腫瘤領域發力。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總額38.2億元,同比增加34.5%。其中,創新藥與生物藥的研發投入佔比超過70%,投入金額同比增加64.7%;抗腫瘤領域研發投入達到75%,投入金額同比增加71.2%。

財報中,腫瘤藥物收入也成為一抹亮色。2021年,公司抗腫瘤藥實現收入92.2億元,同比增長21.0%,佔總收入比重為34.3%,為第一大業務板塊。

新生代管理層能否擔起重任?

7月27日,中國生物製藥在港交所釋出公告稱,李一因有意專注於其他事業發展,已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長,轉聘為公司資深顧問。董事會同時宣佈,任命謝承潤為公司首席執行長,自7月28日起生效。

訊息一出,不少媒體將焦點就對準了這位出任市值近千億港元上市公司首席執行長的95後及其背後家族。

實際上,中國生物製藥及其背後的謝氏家族頗具傳奇色彩,作為家族第四代接班人的謝承潤也自帶光環。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生物製藥是正大集團旗下公司之一。正大集團成立於1921年,是泰籍華人謝易初創辦的知名跨國企業,在泰國亦稱卜蜂集團。

2000年前後,正大集團將資產注入到中國生物製藥公司,並使其成功登陸港股。除了涉足製藥領域,正大集團旗下擁有正大飼料、正大食品、卜蜂蓮花、正大廣場、正大置地等多個子品牌,業務覆蓋農牧食品、零售、地產、金融等眾多領域。

此外,謝易初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謝正民、謝大民、謝中民、謝國民。2020年,謝氏家族以總財富323億美元問鼎泰國富豪榜之首。

中國生物製藥由謝正民之子、謝氏第三代的謝炳創立,這次接棒李一的謝承潤,正是謝炳之子。

簡歷顯示,1995年8月出生的謝承潤,擁有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經濟學系理學士學位,和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管理學及全球領導力碩士學位。

儘管年紀輕輕,但早在2019年,他就開始擔任正大天晴董事,並於2020年7月出任正大天晴董事長。這次謝承潤正式出任中國生物製藥的首席執行長,再加上謝承潤的姐姐謝其潤此前已於2015年出任董事會主席,被外界認為是“謝四代”開始接班。

值得關注的是,曾任摩根大通中國董事長的李一,2020年8月21日起被委任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長時,履職合同初步任期定為3年,據此還有1年時間才到期。

如今突然離職,背後原因不得而知。從中國生物製藥在二級市場的走勢來看,李一任上公司市值曾突破1600億港元,而目前僅剩下800億港元左右。

就在宣佈謝承潤出任公司一把手職位後,中國生物製藥股價一度走出4連陰,跌幅逾8%。

在中國生物製藥“ 由仿轉創”的關鍵期,年輕一代是否有能力擔起轉型的大任? 雷達財經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