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都齁得慌,他用死海的鹽做了一把凳子

語言: CN / TW / HK

10種腦洞大開的可持續性材料

文章來源: 奇遇博物館

ID:bowu21

作者:不不

編輯:zkey

當時尚界掀起了可持續時尚的浪潮,設計界也玩起了可持續材料的花樣。你是否想過未來有一天,菌類、果皮、甚至細菌也能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可持續設計師們已經開始利用這些材料構想未來了。今天就來看看10個特別的可持續材料設計吧~

01

蘑菇除了吃,還能變椅子

Klarenbeek&Dros

 

荷蘭設計工作室Klarenbeek&Dros設計的菌絲體椅子, 聚焦於3D列印、具有真菌絲狀結構的菌絲體。

椅子的外觀靈感來自於自然生長的結構。

利用3D列印PLA外殼,再往外殼中裝滿注入了真菌的生物廢紙漿,生物體本身能夠在材料中生長菌絲體網路,從而結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椅子。

創作者一直與當今這個浪費嚴重、汙染嚴重的工業生產過程作鬥爭。

他們希望通過建立有機廢物的DIY

3D印表機來引導本地生產的方向發展,從而減少運輸過程,最終能夠使得碳足跡數值減小。

而款椅子所使用的真菌也是採用我們大家身邊常常可以看到的蘑菇,可以說也是把“減少浪費”的理念融入了設計作品之中。

02

土豆能造房,腦洞新時尚

Maria Vergopoulou

用土豆作為建築表皮材料,似乎也是一種有趣的新發現。

建築師Maria Vergopoulou發現了薯類作物產量高,並且薯類其中的一種澱粉是非常優質的透明增稠劑。

這種澱粉可以作為生物降解材料的重要原料 所以土豆也被引入到建築的表皮材料當中。

在這個微型家居理念“繭型線居”中,她提倡人們種植農作物,並用生物塑料纖維來搭建自己的住宅。

高產的土豆很容易就被大量浪費,而它腐爛分解的溫室氣體也同樣給環境造成了負擔。

然而土豆若是作為建築表皮材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多餘的浪費。

03

鹽皮小傢俱,鹹味已就緒

Erez Nevi Pana

 

以色列的設計師 Erez Nevi Pana 崇尚素食主義,也致力於把“零動物設計“的概念推廣到家居設計行業。

作為早期的實驗專案,Bleached系列展示了用鹽作為材料進行純素設計。

在死海,高鹽量的海水讓任何生物都沒有辦法存活下去,設計師便認為這裡可能是“地球上最純素的地方”。

他們利用回收材料製作好傢俱的框架後,將物體放置海下讓其自然結晶,形成一層”鹽面板“,賦予物體新的形狀和外觀。

04

塑膠變大王,工業不彷徨

 

1950年,成千上萬的人搬到了位於中國東北的大慶市,為了油塔、為了煉油廠,為了“未來“的塑料製造業。

來自大慶的中國藝術家崔剛健以家鄉工業化發展為靈感設想了這個作品。

到2051年時,石油將會被耗竭,那麼未來的塑料將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曾經被視為金飯碗塑膠工,又會由什麼樣的人來扮演?

對於後工業化未來充滿的不確定性,曾經人們以為的永垂不朽可能只是歷史長河中的曇花一現。

05

塑料做傢俱,環保有一套

The New Raw

 

各種丟棄的塑料製品已經成為海洋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保護海洋,荷蘭工作室The

New Raw發起了一個專案,旨在使用從海洋中回收的塑料,3D列印傢俱。

設計師表示,設計靈感來自貝殼、沙灘和海浪,同時符合人體工程學,既注重了舒適度,也有了視覺美觀。

基於3D列印工藝,他們設計了紋理結構,這些紋理組合在一起就組成了各種傢俱,既能起到裝飾作用,又能起到功能件的作用。並且非常適合海灘這樣的環境,通風,排水性好。

3D列印“元素”海灘傢俱的材料,80%由回收的塑料製成,另外20%為新的新增劑,以使得材料適合3D列印。

目前,該專案已經回收了720公斤的塑料垃圾,其3D列印的海灘傢俱已經在希臘6個不同的海灘展出。

06

程式設計水基材料,智慧建造風標

MIT Media Lab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介導物質小組的研究人員創造了Aguahoja。

在樹木、昆蟲外骨骼、蘋果和骨頭中發現的分子成分中,並進行數字化設計和機器人制造的自然產物。

Aguahoja源自有機物,由機器人列印,並由水塑造。

Aguahoja由 纖維素、殼聚糖、果膠和水組合而成,有著良好的高空間分辨的材料可調性,生產出具有機械、化學和光學功能的可降解複合材料。

這些水狀面板結構(“hojas”)的設計和製造就像它們是自然生長的。

07

生物可降解,工藝新美學

hors-studio

Semiophore是由hors-studio工作室設計。 他們 用貝殼等廢物製成的可生物降解的創新材料。

hors-studio工作室專門研究表面和紡織品設計。

他們特別注意材料的選擇,處理和整理,藝術專案涉及設計,時尚,生活方式,圖形和空間。

設計師們正在對工業和手工生產的廢料和廢物的回收進行研究和試驗。

圍繞回收和壓碎的材料進行的這項設計研究,使他們能夠在明顯的裝置上完成更具體的工作。

08

細菌微生物,乾燥更藝術

Studio Lionne van Deursen

Studio Lionne van Deursen 開發了一系列用天然顏料染色的生物織物。

藝術家們在材料實驗中研究生物生長材料的可能性,並運用細菌纖維素製成的生物材料。

微生物的生長便是基於這種纖維素的生成。

在此過程中,細菌會“紡”出纖維素奈米纖維並在表面形成一層。

當這層乾燥後,它會變成一種固體材料,有著和皮革相當的特性。

這種生物材料不僅僅可生物降解,在保證堅韌性的同時也實現了極高的柔韌度。

09

細菌纖維素,燈面無重複

Studio Lionne van Deursen

LUNA系列是Studio Lionne van Deursen生物研究專案的後續專案。

該工作室對這種材料的第一次應用是一系列檯燈。

由於生長過程不可預測,每個細菌纖維素薄片都有不同的透明度和顏色,使得每一盞檯燈都是獨一無二的。

10

食物和廢品,進化不費勁

Studio.Traccia

 

Studio.Traccia在米蘭設計週上推出了一系列家居產品“Tabula

[non] Rasa”。

專案由工作室聯合一系列設計師、研究人員共同開發。

桌子由Studio.Traccia建立,作為模組化設計,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建立更多的樣式。

桌面由Mogu製成,這是藉助菌絲體技術開發的可持續材料。

大米、稻草、玉米作物,咖啡渣、藻類和貝殼等,則被用來研發 生物樹脂。

桌子上放置的餐具和物體,也由食物垃圾製成。

諸如用水果和蔬菜中的廢棄纖維製成的餐墊,從柑橘果皮中提取纖維素製作的米色桌布.

由廢棄貝殼製成的方形杯墊,用廢棄牛血製作的黑色的碗和盤子,由大米生物塑料製作的米色花瓶以及由微生物纖維素打造的半透明碗。

設計師和品牌不斷提高設計的可持續性,從產品的生產和製造階段到最終產品的耐用性及整個生命週期,都儘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說不定某一天,這些材料便融進了生活中,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可持續材料的未來,都在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