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上半年實現營收124.09億元 對下半年持謹慎樂觀態度
本報記者 賈麗
8月12日,李寧披露的上半年財報顯示,2022年1月份-6月份,李寧實現營收124.09億元,同比上漲21.7%,毛利同比增長8.8%至62億元,權益持有人應占淨溢利同比上升11.6%至21.89億元,每股基本收益為83.77分。
在財報溝通會上,李寧集團聯席CEO錢煒表示,雖然二季度受到疫情影響,但品牌的庫存狀況依舊保持健康穩定。總體來看,李寧中期業績基本符合預期。
優化渠道效率應對成本上漲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通貨膨脹等影響之下,原材料成本上升等成為運動用品所在的零售消費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據財報顯示,為了應對成本上漲等因素,李寧持續進行渠道優化。在線上零售渠道,李寧建立並落實大電商業務戰略。電子商務虛擬店鋪業務取得中單位數增加。而線下,李寧推動零售體驗的升級。截至2022年6月30日,李寧牌(包含李寧核心品牌及李寧YOUNG)常規店、旗艦店、中國李寧時尚店、工廠店等的總銷售點數量為7112家。其中,銷售點合計較上一季末淨增加105個。
今年上半年,李寧在電商渠道加速拓展直播板塊業務,進行多元投放,線上經營生態及環境較為理想。同時,李寧加強特許經銷商的業務整合及渠道管理,特許經銷商訂貨量增加。
根據今年4月份李寧披露的一季度運營情況,李寧的零售(直營)取得20%-30%的中段增長,批發(特許經銷)取得10%-20%的低段增長,電商則獲得30%-40%的中段增長。
在現金流管理方面,半年報顯示,李寧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額為15.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3.25億元同比下降52.4%。在2022年6月30日的現金餘額為180.97億元,較去年12月31日淨減少3.84億元。
對此,李寧方面稱,由於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上漲帶來採購成本明顯上漲,為支援供應商更高效的資金週轉和生產運營,李寧縮短了支付週期,上述原因使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額下降,但公司資金保障充足。
下半年謹慎樂觀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李寧二季度的銷售面臨較大壓力,且庫存有所提升,增速較一季度有所放緩實屬正常,且依舊保持增長趨勢。
李寧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下半年,將繼續加大產品功能研發與科技創新,繼續拓展購物中心等優質渠道及高效大店,加強供應鏈管理,以數字化技術強化營銷佈局。
談及上半年的外部環境,李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李寧公開表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各地雖受新一輪疫情影響,但疫情防控整體有序,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平穩執行。同時,國家政策助力消費市場提質擴容,體育用品消費進一步得到釋放。年初,北京冬奧委會順利舉行,提升國民對體育運動的關注,加上國家推動全民健身,消費者對國產運動品牌的需求擴大,為李寧品牌帶來更多發展潛力。公司繼續聚焦'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策略,驅動業務持續增長。”
“下半年,疫情、國際形勢影響仍在,部分海外工廠停滯,基礎原材料成為稀缺品,價格標準被打亂,對國產運動品牌商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廠商需做好強庫存管理。”中國本土企業軟權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錫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對於下半年的情況和全年的業績,李寧整體持謹慎樂觀態度。李寧集團CFO趙東昇稱,“在下半年疫情和消費環境相對穩定,疫後恢復相對持續的前提下,會維持年初的指引,預計全年收入增長10%-20%的高段增長至20%-30%的低段。”同時,他也強調,預測未來是困難的,會緊密觀察下半年的渠道恢復情況為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電商戰略分析師、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認為,除了手機、汽車之外,國產運動品類也逐漸在國內市場對外資品牌形成替代,受益於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發展空間,國產運動品牌依舊將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編輯 孫倩)
- 三未信安闖關科創板:主營產品市佔率僅0.41%,國產化步伐待加速
- T3出行入駐微信,網約車行業運力爭奪戰升溫
- 社交泛娛樂出海有三難,開發者如何闖關?
- TopHolderX微博數字藏品頭像全面開放!國內社交化數字
- 網約車市場再起波瀾:騰訊、華為相繼入局 聚合模式加速攻城略地
- 首發三週後,蘋果就在印度啟動生產iPhone 14
- 柔宇科技及其法定代表人劉自鴻被限制消費
- T3出行進駐微信交通出行板塊,在南京、成都等全國96城上線
- Meta 展示新研究,僅使用 Quest 頭顯就能實現全身跟
- 健世科技-B(9877.HK)正在招股,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領域的新星
- 核電,大時代的藏寶圖
- 信通院報告披露5G訊息發展的四大硬傷
- 有線電視會像恐龍一樣滅亡嗎?觀點:不會很快消失
- 美團外賣“保衛戰”,張一鳴深入王興腹地
- 中國電氣裝備:以“力”破局,邁出堅實第一步
- 呷哺佈局燒烤賽道 創始人賀光啟詳解跨界戰略
- 那一夜,周鴻禕夢見百萬雄兵
- SEMI:2023年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將破700億美元
- 中國移動政企科創專題:OneOS帶來工業網際網路“鯰魚效應”
- ICT行業首家“零碳工廠”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