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當下市場對仿人機器人的認知仍有重大偏差
近年來,機器人呈現從機械化向仿人化發展的新趨勢。
日前,馬斯克宣佈將於9月30日釋出人形機器人原型機,一石激起千層浪。市場對此展開了多方位研究和分析。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朱玥、張亦弛在最新的報告中認為, 當下市場對仿人機器人的認知仍有重大偏差。
兩位分析師認為,目前市場簡單復刻工業機器人的硬體構成和技術要求對其供應鏈進行分析,認為仿人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在供應鏈上相差無幾。
但無論是從研發設計角度,還是規模量產角度,仿人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差異非常大,在結構設計、硬體構成、控制演算法、核心效能要求以及零部件選擇上都有很大的差異。
他們表示, 仿人機器人技術壁壘極高,非普通機器人廠家可短期轉型:
“仿人機器人涉及工程學和控制科學,彙集電子、機械、自動化控制及計算機等領域的研究成果, 不是簡單買來零部件組裝就可實現仿人功能 。仿人機器人核心設計要求也與普通機器人不同, 哪怕是國際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廠家也很難短期切入 。”
仿人機器人的技術構思
一個普通成年人一般具有206塊骨骼和近230個關節, 構成由630肌肉控制的244個自由度 。
如果對人體精確建模,工作將極其複雜,Hanavan於1964年提出將人體模型簡化, 通常分為15個部分 ,對應人體的 頭部、胸部、大臂、小臂、手、大腿、小腿及腳部。
仿人機器人是一種具有高自由度、強非線性的動力學系統, 通常採用多剛體動力學系統和模擬數值計算結合的方法進行動力學和運動學分析 。在機器人運動分析中,包含動力學分析和運動學分析,其中運動學分為正運動學和逆運動學。
仿人機器人不僅具有人體的部分外形,如上肢、頭部等, 同時應具備人類的下肢結構和類人的雙足步行能力。
在仿生機構設計過程中,首先根據目標規格, 決定自由度的構成,決定關節型別及數量,在結構上通常由多個單自由度的旋轉關節構成。
通常使用感測器完模擬人對環境的感知,例如機器視覺、壓力感測器、觸控感測器、定向麥克風,聲吶測距儀等。
以中小型仿人機器人NAO為例,其共有25個驅動電機、2個攝像頭、9個觸控感測器、4個定向麥克風、8個壓力感測器、2套紅外接收器發生器以及聲吶測距儀等。
NAO機器人由法國的Aldebaran Robotics公司推出,銷量達一萬多臺,公司一直堅持商業化的路徑,與波士頓動力、日本HONDA有很大的差異,後來被日本的軟銀收購。後續推出Pepper,Romeo機器人。
關節驅動三條技術路線:電機驅動應用範圍廣
在關節驅動方面,目前仿人機器人存在三種技術路線。
路線一:液壓驅動。其優點是,輸出功率大,不需要減速器, 力量大,爆發力強 ,可承受機械衝擊和損傷的能力強;缺點是,液壓系統易漏油,體積大,噪聲大,功耗高,必須配置液壓源。
路線二:電機驅動。
又分為三種方案: 傳統電機驅動+力矩感測器。 優點: 結構簡單,位置伺服精確 ;缺點:力矩伺服差,傳動損耗高,爆發力不如液壓驅動。
電機驅動+柔性軟體。優點:力矩精度高,被動柔性, 可實現能量儲存迴圈 ;缺點:位置伺服差,響應頻寬有限。
電機直驅方案。優點: 力矩精度高,位置精度高,響應速度快 ;缺點: 電機需要特製,電機體積大 。
液壓、電機和氣動驅動方式各有特點,其中 電機驅動最為傳統,技術進步迭代速度快,全球應用範圍廣 ; 液壓驅動難度高,液壓閥難度極高,系統成本非常昂貴,機器人運動效能最優秀 ;氣動驅動效能介於液壓和電機直接,目前應用相對較少。
工業機器人要求高精度,仿人機器人追求感知和反應速度
仿人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在硬體結構設計、自由度配置、控制方法和內容上有顯著差別。
仿人機器人關節/電機數量遠高於工業機器人,價值量更可期。
仿人機器人在結構上更加複雜,不僅包含兩個手臂,同時包含雙足和頭部,機器人整體的自由度/關節數量通常為20-50個,甚至更高。工業機器人形態為機械臂,包含大臂、小臂、腕部和手部,自由度/關節的數量通常為3-6個,極少數會超過10個。
減速器:仿人機器人需要控制自重, 更多使用諧波減速器 ; 工業機器人在減速器選擇上面更廣 ,尤其在大負載的機型裡,其一二三軸必須用到RV減速器。
仿人機器人視覺系統效能要求、數量需求更高。
仿人機器人視覺系統為標配,且要求高,大多為雙目視覺(需要2個相機),有時需用到3D視覺,相機數量與整體價格比工業機器人視覺更高。工業機器人視覺並非標準配置,屬於可選擇的高配選項,通常包含一個工業相機,大多為2D視覺。
中信建投認為, 國內廠商在電機、減速機、機構件方面或有機會:
仿人機器人50%以上的成本來自於關節,如用電機驅動,一個關節使用一個電機,電機用量非常可觀 ,國內電機廠商在效能上與海外廠商差距不大。
減速器方面,從效能上來看, 部分國內廠商基本可以滿足 。
結構件成本佔比為20%左右,僅次於關節,需根據仿人機器人的設計進行定製化生產,作為傳統機加工技術 ,國內廠商可以滿足要求。
Tesla bot大規模量產後,電機、減速器、電池需求開啟上量趨勢
仿人機器人最核心的優勢是能夠在複雜環境下完成多種任務,這需要仿人機器人具備良好的互動功能,而要實現良好的人機互動效能,演算法、AI技術、感測器都不可少。
上游為核心軟硬體,硬體主要包括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感測器等,軟體包括機器視覺、人機互動、機器學習、系統控制等;
中游則是人形機器人本體制造商,國內包括優必選、北京鋼鐵科技、國外包括波士頓動力、美國敏捷機器人、日本豐田、本田、特斯拉等;
下游目前還未有成熟的商業應用,可能的應用場景包括迎賓接待、展廳引導、高校科研等。
目前晶片以海外為主,軟體演算法為機器人核心技術,絕大部分公司選擇自主研發, 電機、減速器、結構件等硬體環節具備產業鏈機會 。
中信建投認為,隨著機器人的運動效能與感知決策能力提升,規模量產帶來成本下降,仿人機器人將滲透至以陪伴、教育為代表的服務業,市場空間非常廣闊。
其在報告中總結道:
1、電機作為關節裡的核心驅動部件,影響關節的輸出力大小和運動效能。區別於工業機器人,仿人機器人需控制整體質量和體積,要求電機效能更高,質量更輕。 在Tesla bot實現量產後,將帶動電機需求快速爆發,新增電機市場規模有望達近千億元 ,建議關注國內電機龍頭企業;
2、減速器作為仿人機器人關節裡的另一核心部件, 作為精密的動力傳達機構,將電機的轉速減速到所需的轉速,實現扭矩的增加,直接影響關節的輸出力矩和精度。 在精度要求較高的關節裡,通常選擇諧波減速器,隨著Tesla bot的規模量產, 新增諧波減速器的市場規模將遠超工業機器人 ,建議關注國內龍頭企業;
3. 結構件作為仿人機器人的“骨骼” ,形成機器人的內在基本架構,連線全身結構於一體,承受負載和支撐全身, 影響機器人結構的剛度,以及負載大小 。我們預計結構件成本佔比約20%,需按照機器人結構進行定製化生產,大部分國內機加工企業可滿足加工要求;
4. 區別於工業機器人, 每臺仿人機器人需要配置至少一塊電池或一套電池模組 ,電池容量將直接影響機器人正常執行時長。建議關注國內電池效能良好、價效比高的龍頭企業;
5. 感測器是實現仿人機器人環境感知與互動功能的核心部件 ,其使用數量或將是 工業機器人的幾倍,甚至十倍以上 。通常一臺機器人配置一套機器視覺系統,選擇性配置一套語音系統,但 每個關節都可能配置位置、角速度、力矩感測器等內部感測器 ,其市場需求也將迎來高速增長,建議關注國內感測器、機器視覺龍頭企業;
6. 機器人殼體作為“面板”,覆蓋面積較大, 將影響其工作場景和環境適應能力 ,需使用例如矽膠、碳纖維等質量輕、效能好的柔性材料,建議關注國內柔性材料企業
當然,中信建投也指出, 巨大市場藍海能否兌現,核心還要看產品量產和成本控制。 由於結構複雜,控制性能要求高,仿人機器人成本非常昂貴,現實情況是超過百萬人民幣。在保證效能的前提下,同時能實現量產降低成本,將成為開啟市場的關鍵。
本文觀點主要來自於中信建投證券研報《仿人機器人:賦予機器“生命”,機器替人不再是想象》,原文作者:朱玥、張亦弛
- 社交泛娛樂出海有三難,開發者如何闖關?
- TopHolderX微博數字藏品頭像全面開放!國內社交化數字
- 網約車市場再起波瀾:騰訊、華為相繼入局 聚合模式加速攻城略地
- 首發三週後,蘋果就在印度啟動生產iPhone 14
- 柔宇科技及其法定代表人劉自鴻被限制消費
- T3出行進駐微信交通出行板塊,在南京、成都等全國96城上線
- Meta 展示新研究,僅使用 Quest 頭顯就能實現全身跟
- 健世科技-B(9877.HK)正在招股,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領域的新星
- 核電,大時代的藏寶圖
- 信通院報告披露5G訊息發展的四大硬傷
- 有線電視會像恐龍一樣滅亡嗎?觀點:不會很快消失
- 美團外賣“保衛戰”,張一鳴深入王興腹地
- 中國電氣裝備:以“力”破局,邁出堅實第一步
- 呷哺佈局燒烤賽道 創始人賀光啟詳解跨界戰略
- 那一夜,周鴻禕夢見百萬雄兵
- SEMI:2023年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將破700億美元
- 中國移動政企科創專題:OneOS帶來工業網際網路“鯰魚效應”
- ICT行業首家“零碳工廠”誕生!
- 英雄落幕?連退200多家公司,劉強東:“沒有掌控權不如徹底退出”
- 中國Z品牌|雲鯨張峻彬:突圍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