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訊號作用較強(國金巨集觀)

語言: CN / TW / HK

報告要點

事件

9月26日,央行表示,為穩定外匯市場預期,加強巨集觀審慎管理,決定自9月28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上調至20%。

點評:

央行再度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以抑制遠期套利交易行為

近期人民幣貶值壓力上升,央行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由0上調至20%。外匯風險準備金由央行對金融機構徵收;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需要根據上月遠期售匯的簽約額,向央行繳納一定比率的準備金;無論遠期售匯的期限,繳存準備金的鎖定期一律定為1年。歷史上,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的環境下,中國人民銀行曾在2015年10月15日和2018年8月3日兩度上調風險準備金率。

外匯風險準備金的繳納,有助於抑制遠期套利交易行為。由於即期購匯對貿易憑證的要求更高,企業非貿易相關的套利等投機行為,往往藉由遠期、期權等交易來實現。銀行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的繳納,會提高資金使用成本;銀行通常會向客戶轉嫁部分成本,進而起到抑制遠期售匯的效果。2015年10月、2018年8月該工具啟用後,銀行遠期售匯規模次月分別減少123億美元和155億美元。

美元快速走強下、匯率壓力釋放,或是央行重啟該工具的觸發因素

美聯儲大幅上修加息終點利率預測後,美元指數快速升值,導致近期人民幣貶值壓力上升。9月議息會議上,美聯儲大幅上調本輪加息終點利率預測至4.6%;隨後的新聞釋出會上,鮑威爾表示願意容忍經濟放緩,堅持加息直至完成抗通脹目標,不會過早啟動降息。緊縮預期再度升溫下,美元指數快速升值2.03%至113.64,續創近20年新高;離岸人民幣匯率也明顯承壓,由7.08貶值至7.15。

與此同時,中美利差的深度倒掛,也帶來部分套利資金的外流壓力。8月2日以來,中美長端國債利差再度倒掛;9月議息會議後,10Y美債利率快速上行20bp至3.7%,加劇了利差的倒掛。截至9月23日,中美利差倒掛已達1.01%。外匯風險準備金工具上調20%,按8月遠期售匯來看,將增加約109.5億美元的繳存,或將“對症下藥”,有效抑制貶值預期走強、利差倒掛加深下的套利行為。

短期來看,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在,但市場衝擊或相對有限

歷史上來看,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的重啟,或有助於放緩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速度。2015年10月和2018年8月兩次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後,均出現了結匯率回升與售匯率回落;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趨勢也得到了階段性的放緩。本輪中,8月銀行代客售匯率較5月下行2.4個百分點,結匯率較5月回升3.3個百分點;企業結售匯意願已現邊際改善,該工具啟用,或將進一步促進市場信心的恢復。

強勢美元壓制下,人民幣匯率或仍承壓;但本輪貶值的市場衝擊或相對有限。在央行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化干預後,升貶值趨勢的逆轉往往需要市場核心驅動因素的轉變,而本輪貶值主因正是強勢美元的壓制。美歐基本面分化下,美元階段性強勢或難改變,或仍將對人民幣匯率構成貶值壓力。而考慮到藏匯於民下的資金行為調整等,本輪人民幣匯率貶值對國內市場的衝擊或相對有限。

風險提示: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不及預期;國內經濟修復不及預期。

報告正文

一、 央行再度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以抑制遠期套利交易行為

近期人民幣貶值壓力上升,央行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由0上調至20%。外匯風險準備金由央行對金融機構徵收;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需要根據上月遠期售匯的簽約額,向央行繳納一定比率的準備金;無論遠期售匯的期限,繳存準備金的鎖定期一律定為1年。歷史上,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的環境下,央行曾在2015年10月15日和2018年8月3日兩度上調風險準備金率。

外匯風險準備金的繳納,有助於抑制遠期套利交易行為。由於即期購匯對貿易憑證的要求更高,企業非貿易相關的套利等投機行為,往往藉由遠期、期權等交易來實現。銀行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的繳納,會提高資金使用成本;銀行通常會向客戶轉嫁部分成本,進而起到抑制遠期售匯的效果。2015年、2018年兩次該工具啟用後,銀行遠期售匯規模次月分別減少123億美元和155億美元。

二、美元快速走強下、匯率壓力釋放,或是央行重啟該工具的觸發因素

美聯儲大幅上修加息終點利率預測後,美元指數快速升值,導致近期人民幣貶值壓力上升。9月議息會議上,美聯儲大幅上調本輪加息終點利率預測至4.6%;隨後的新聞釋出會上,鮑威爾表示願意容忍經濟放緩,堅持加息直至完成抗通脹目標,不會過早啟動降息。緊縮預期再度升溫下,美元指數快速升值2.03%至113.64,續創近20年新高;離岸人民幣明顯承壓,由7.08貶值至7.15。

與此同時,中美利差的深度倒掛,也帶來部分套利資金的外流壓力。8月2日以來,中美長端國債利差再度倒掛;9月議息會議後,10Y美債利率上行20bp至3.7%,加劇了利差的倒掛。截至9月23日,中美利差倒掛已達1.01%。外匯風險準備金工具上調20%,按8月遠期售匯來看,將增加約109.5億美元的繳存,或將“對症下藥”,有效抑制貶值預期走強、利差倒掛加深下的套利行為。

三、短期來看,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在,但市場衝擊或相對有限

歷史上來看,風險準備金率的重啟,或有助於放緩人民幣的貶值速度。2015年10月和2018年8月兩次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後,均出現了結匯率回升與售匯率回落;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趨勢也得到了階段性的放緩。本輪中,8月銀行代客售匯率較5月下行2.4個百分點,結匯率較5月回升3.3個百分點;企業結售匯意願已現邊際改善,該工具的啟用,或將進一步促進市場信心的恢復。

強勢美元壓制下,人民幣匯率或仍承壓;但本輪貶值的市場衝擊或相對有限。在央行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化干預後,升貶值趨勢的逆轉往往需要市場核心驅動因素的轉變,而本輪貶值主因正是強勢美元的壓制。美歐基本面分化下,美元階段性強勢或難改變,或仍將對人民幣構成貶值壓力。而考慮到藏匯於民下的資金行為調整等,本輪人民幣匯率貶值對國內市場的衝擊或相對有限。

重申觀點:能源危機的衝擊、疊加美聯儲緊縮預期走強,美元仍將維持強勢,人民幣仍有貶值壓力。但央行的信心注入,與企業、銀行結售匯意願的轉變,或將緩和貶值速度,減弱資金外流壓力。本輪貶值造成的市場衝擊或相對有限。

風險提示:

1 、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不及預期。 經濟“硬著陸”風險的加劇、或美國通脹的超預期下滑,或將導致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節奏快速放緩。

2、國內經濟修復不及預期。國內疫情的反覆、地產問題的持續發酵、極端天氣的衝擊等,或將對國內經濟的修復造成衝擊。

趙偉團隊介紹

研究報告資訊

證券研究報告: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訊號作用較強

對外發布時間:2022 年 9 月 26 日

報告發布機構:國金證券研究所

參與人員資訊:

新書推介

作者從經濟、政治、文化和資本市場運作等各個維度展開分析,嘗試釐清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核心命題,以及轉型過程中蘊藏的市場投資機遇。

法律宣告

特別宣告

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已具備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本報告版權歸 “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國金證券”)所有,未經事先書面授權,任何機構和個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本報告的任何部分製作任何形式的複製、轉發、轉載、引用、修改、仿製、刊發,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權的其他方式使用。經過書面授權的引用、刊發,需註明出處為 “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刪節和修改。

本報告的產生基於國金證券及其研究人員認為可信的公開資料或實地調研資料,但國金證券及其研究人員對這些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報告反映撰寫研究人員的不同設想、見解及分析方法,故本報告所載觀點可能與其他類似研究報告的觀點及市場實際情況不一致,國金證券不對使用本報告所包含的材料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有關的其他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且本報告中的資料、意見、預測均反映報告初次公開發布時的判斷,在不作事先通知的情況下,可能會隨時調整,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國金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

本報告僅為參考之用,在任何地區均不應被視為買賣任何證券、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本報告提及的任何證券或金融工具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風險,可能不易變賣以及不適合所有投資者。本報告所提及的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價值及收益可能會受匯率影響而波動。過往的業績並不能代表未來的表現。

客戶應當考慮到國金證券存在可能影響本報告客觀性的利益衝突,而不應視本報告為作出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證券研究報告是用於服務具備專業知識的投資者和投資顧問的專業產品,使用時必須經專業人士進行解讀。國金證券建議獲取報告人員應考慮本報告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以及(若有必要)諮詢獨立投資顧問。報告本身、報告中的資訊或所表達意見也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國金證券不就報告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個人推薦。

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國金證券的關聯機構可能會持有報告中涉及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並進行交易,並可能為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爭取提供多種金融服務。

本報告並非意圖傳送、釋出給在當地法律或監管規則下不允許向其傳送、釋出該研究報告的人員。國金證券並不因收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國金證券的客戶。本報告對於收件人而言屬高度機密,只有符合條件的收件人才能使用。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本報告僅供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戶中風險評級高於 C3 級 (含 C3 級)的投資者使用;本報告所包含的觀點及建議並未考慮個別客戶的特殊狀況、目標或需要,不應被視為對特定客戶關於特定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建議或策略。對於本報告中提及的任何證券或金融工具,本報告的收件人須保持自身的獨立判斷。使用國金證券研究報告進行投資,遭受任何損失,國金證券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若國金證券以外的任何機構或個人傳送本報告,則由該機構或個人為此傳送行為承擔全部責任。本報告不構成國金證券向傳送本報告機構或個人的收件人提供投資建議,國金證券不為此承擔任何責任。

此報告僅限於中國境內使用。國金證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