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不做前端了,我會做什麼?

語言: CN / TW / HK

畢業後就投身於前端行業,這期間做過業務,做過基建,大前端技術體系下的各個子方向基本都實踐過。回過頭來看,與剛進入前端行業時相比,對前端行業的認識更清晰了,但也發現困惑更多了,追求的東西好像變了,欠缺的東西變多了。

我認為的工作是什麼樣的?

起初以為工作是生活的小部分,後來發現工作是生活的大部分,工作不順影響生活,影響自己,我們應該更認真的去對待工作。

佛陀傳中記錄了一個故事叫《看顧水牛經》,我覺得它很好的表達了好的工作方式是什麼樣的。

“什麼才是一個好的牧童應該知道和做到的。一個好好照顧水牛的孩子,應該熟悉他看管的水牛。他會知道每一頭水牛的特徵和傾向,什麼時候要替它們擦洗身體,怎樣料理它們的傷口,用煙來趕走蚊蟲,給它們找安全的路行走,愛護它們,帶它們過河時行水最淺的地方,給它們新鮮的草和水,好好的保養草原,又使年長的水牛給年幼的做好榜樣。”—— 看顧水牛經(佛陀傳)

對牧童來説,放牛就是他的工作,工作內容很簡單,但仔細深究就會發現 ,要關注很多方面才能將事情做好。正如我們所面對的工作一樣,雖然內容各種各樣的,但要做好,方法是一樣的,認真的去做,找到正確的方式去做,希望各位能找到願意以“主人翁”心態去工作的工作,看到自己工作的價值。

我為什麼要做前端?

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大部分人卻説不清楚,我當初也是誤打誤撞進入了這個行業,不知不覺就幹了快七年。漫無目的的做一件事情是很難做好的,也是痛苦的,尤其是這件事還佔據了我們最多的時間,所以我們需要想清楚,前端是什麼?價值在哪?

這裏我將前端按下面三個維度進行拆分:

面向公司的前端 - 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團隊前端要做的事情也是有差異的,作為前端,可以解決公司前端相關問題 解決了生存的問題,維護一定的社會關係,在整個就業環境中表現得還不錯,所以選擇了這個行業 掌握並理解前端行業專業技術 - 掌握各項前端知識且可靈活運用解決行業問題 前端是一個充滿了活力而且沒有太多專業壁壘的行業,你可以很容易享受整個行業帶來的改變以及去影響行業的發展,社區中的很多知名開源工具軟件就是個人的作品,比如 Vue,這是一個通過個人影響全球開發者的典型案例。 基於你所掌握的技術能給社會帶來的價值 - 技術轉換為產品,產品帶來價值 雖然前端只是軟件工程分工中的一個環節,但前端是個另類,你完全可以通過前端技能去完成一款產品的開發,即在互聯網的世界中,你可以創造屬於你自己的產品,這也是前端的魅力,創造給未來帶來更多可能。

記得曾經看到過的一句話,人一定得有創造,只有創造才能帶來新的價值,我覺得前端就是一個有創造可能的行業。

做技術還是做業務

在稍微大一點的公司或者前端團隊,前端的工作性質也會分為業務支持和技術架構 ,一個是將業務產品需求轉化為面向普通用户的產品;一個是提供良好的技術工具給業務前端同學去更好的完成產品的開發。

如果有條件,我覺得兩種都去接觸接觸,因為這本就是分不開的兩個東西,只不過側重點不同,所以帶來的結果是做業務的同學需要考慮技術產出,做技術的同學需要有業務思考。有機會的話,最好兩個方向都做一段時間,不限制自己只能做什麼。

無論做哪個方向,一定要保持自己技術廣度的擴充,你可以不去深挖,但一定要了解,當需要的時候你才能立馬拿起來。

興趣與工作的關係

我覺得興趣與工作理想的關係應該是工作為主,興趣為輔,兩者缺一不可。對自己的工作沒有一點興趣的工作過程是痛苦的,你可以從過程中,或者結果上,或者關聯的人、團體上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點,這樣你的工作會輕鬆很多,有點像在茫茫沙漠中行走,偶爾出現的一抹綠株。但興趣不可佔了全部,如果關注了過多的興趣就可能會忽視工作本身,從而帶來不好的結果。

如果你對你的工作還沒有一點興趣,那麼請培養吧,如果有了興趣,那麼就想辦法結合起來,讓興趣幫助你做得更好。

怎麼知道自己對哪方面感興趣? 看看自己下班後會做什麼與工作關聯的事情吧,沒有外部推動,自己主動去關注嘗試的可能就是你感興趣的。

“主動” 的工作思維

我帶過團隊,也經歷過多任主管,我發現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很關注主動性。你可能會聽到領導説做事要主動點,可能也收到過缺乏業務思考的評價。

在長期的學校教育中,我們一直接受的是 “被動” 的學習方式,老師教什麼,我們學什麼。考核也是用固定的考題,具備標準的答案,所以導致我們缺乏了一點主動。我剛開始工作那幾年就基本處於這種狀態,去到新公司,等公司的新人培訓,等待師兄的指導,等待領導安排任務;而沒有去了解新團隊是什麼樣的,我應該怎麼樣才能更好的融入,我能給團隊帶來什麼?在團隊的職責範圍內,我更想做什麼?

從以公司為中心轉變為以我為中心,除了給公司帶來一個員工外,想想能給公司帶來什麼?

工作太多,總是忙不過來怎麼辦?

忙碌會給人帶來一種很充實的錯覺,感到自己被需要,感到自己在成長,內心感到充實。不拒絕短期的忙碌,避免長期的忙碌。

忙不過來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也是經常聽到大家抱怨的,總感覺活幹不完,總感覺持續了一段時間都在忙碌中度過,但事後來看,好像又沒做了什麼東西?

為什麼很忙?

需求太多,歷史債務,人員更替 —— 客觀因素 太着急做,可能做了 10 件事,解決了 10 個業務的問題,但是有一半是重複的 —— 沒有找到根源,缺乏深層次的解決方案 所有的事情都想做,單線程當多線程用 —— 拆解歸納需求,按優先級取捨

怎麼解?

如果活確實太多,而且都不能拉下,一個人當幾個人用,可以和領導溝通,尋求解決辦法 分清優先級(不要全是 P0/P1,那和沒有優先級有什麼區別?),該捨棄的捨棄 有時候做的許多需求(尤其是技術需求)並不是那麼急需 分一部分給別人去做,事情一個人是做不完的,尋求合作伙伴一起解決 即使最忙的時候也抽時間停下來,想一想,和別人聊聊,也許會出現靈光一閃的情況

忙碌的狀態肯定是不好的,不要沉迷忙碌而當做充實,忙碌不會讓你成長,只會讓你更疲憊。人生是馬拉松長跑,不是短距離衝刺,適當停下來想一想,也許能找到更好的實現路徑。

如何處理領導/下屬/同事溝通相處? 和領導溝通擔心留下不好印象,暴露自己的無知?所以遇事自己憋着,或是瞎揣測 建立有效溝通,提前想一遍,然後將自己的方案和結論拿出來溝通,領導往往比你獲取到更多的信息,經驗更豐富,和能給出你良好建議的人溝通才能幫助你更快成長 領導比你想象中更願意和你溝通 和下屬溝通有隔閡,總感覺留有餘地,或是事情講不明白 建立信任機制,根據性格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有問題該説的説,該表揚的表揚 溝通有困難,看看是不是有信息差或是經驗欠缺。下屬獲取的信息可能不全面,技能和經驗上可能不如自己,將背景和必要信息講清楚 和同事擔心競爭 你不可能一個人把事都做了,更多的是大家一起才能把事做好,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大而不是想着蛋糕誰分大小的問題。如果你能幫助和影響他人成長,那麼你一定也會有所收穫的。 如何看待職業天花板?

前端是否有天花板,我説肯定是有的,每個行業都有天花板,只是前端的看着比較明顯,我也一直在思考下一個成長點在哪?

我覺得前端只有某一方向的深度是不夠的,不要侷限自己,應該往綜合方面發展,也不僅僅只關注技術層面。

與其想那麼多 ,不如趕緊去做,只有嘗試了才能知道結果 多和優秀的人、不同行業的人溝通,嘗試進入不同的圈子 如果你已經有了選擇的方向,那就持續專研下去,努力的過程終會成就自己 如果結果沒有那麼好,那麼就接受平凡的結果,也接受平凡的自己 如果有一天不做前端了,我會做什麼

我想我依然會抽時間寫代碼,做自己想要的產品,只打磨功能,不關注代碼規範、不關注穩定性、不關注測試覆蓋率、不關注 eslint、不關注性能、不關注 bug 率。

原文鏈接: http://click.aliyun.com/m/1000346073/

本文為阿里雲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