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點外賣一樣買iPhone?萬億即時零售大戰誰能笑到最後?

語言: CN / TW / HK

最近一段時間,伴隨著蘋果、華為新機的釋出,各地的搶購潮也開始出現,而其中一種新玩法更是引發了市場的關注。這就是在外賣平臺上買手機,甚至於有人說要像點外賣一樣買iPhone,面對著當前的市場大規模波動,很多人都在問這萬億零售大戰誰才能笑到最後?

一、像點外賣一樣買iPhone?

據新京報的報道,蘋果公司iPhone14系列手機開賣,便有京東和美團在即時零售領域正面交鋒的影子。

iPhone 14系列手機全網發售一週前,美團對外公告,“買iPhone 14現貨最快半小時可送達,且享12期免息”。同時,美團外賣在全國200多個城市,擁有超1110家Apple授權專營店。

幾乎前後腳,京東到家宣佈成為目前唯一獲得Apple品牌預售資格的即時零售平臺。服務同樣“升級”——從京東到家上選購,或者在京東APP內選購手機時看到商品帶有“小時購”標識,下單即可享受小時級甚至分鐘級送達服務。

“半小時送達”“分鐘級服務”已然成圈粉利器,電商的競速跑則“擦出火花”。

據埃森哲《聚焦中國95後消費群體》報告顯示,年輕一代消費者更關注“速度”,超過50%的95後消費者希望在購物當天就能收貨,甚至會因為配送時間不清而取消訂單。

隨著疫情常態化和消費者習慣改變,即時零售需求爆發,並逐漸覆蓋餐飲、生鮮、家居用品、數碼、母嬰等全品類。美團二季度財報顯示,美團閃購訂單數量達3.9億單,同比增長42%,日均單量達430萬,美團即時配送訂單數增長至41億。

據經濟參考報的訊息,目前,即時零售業態仍在保持快速發展。招商證券認為,未來五年,即時零售市場的年度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6%。艾瑞諮詢認為,2021年我國零售O2O滲透率約1.6%,預計2025年提升至7.8%,2025年即時零售規模約為1.2萬億元。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看到,目前沃爾瑪、家樂福、華潤等全國性大型商超以及物美、京客隆、武商、中百、銀座、嘉榮、家家悅等區域性連鎖商超已紛紛進駐即時零售平臺,並藉此實現業績增長。

自媒體巨潮WAVE的分析,有電商機構專門做過研究統計,使用者對於價值越高的產品,其實越希望快速拿到,快速嚐鮮。手機作為典型的高價值商品,使用者對快速拿到的需求是強烈的,非常適合用來養成消費習慣。同時,疫情大大促進了這一程序。疫情致使傳統電商物流受阻,消費者開始把外賣當快遞使用,因為“快”背後是履約的確定性。相當於是疫情加速了即時零售普及的程序。

二、萬億即時零售大戰誰能笑到最後?

面對著即時零售產業的發展,很多人都在問這即時零售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如此萬億的即時零售市場吸引著如此多的企業參與,我們到底該怎麼看?這個市場的發展又該如何分析呢?

首先,即時零售的發展是電商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們仔細研究即時零售的發展脈絡就會發現,即時零售其實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些年伴隨著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傳統電子商務正在面臨流量枯竭的瓶頸,紛紛開啟了自己的轉型之路。與此同時,大量的傳統商超企業受到電商的競爭也日益面臨較大的市場壓力,甚至曾經一度面臨著被電商擠壓難以生存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即時零售業態就這麼產生了。

一方面,電商其實需要大量的流量來源,來推動自身的發展,但是如果要花大力氣投入海量資源去砸前置倉的話,有需要太多的成本開支,這種重資產的模式在每日優鮮等生鮮零售出現問題的時候已經被不少電商企業所質疑。另一方面,大量的商超企業有海量的網點和充足的貨源,卻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當兩者的需求相匹配的時候,即時零售的市場邏輯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

特別是最近幾年受到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逐漸發現傳統的電商購物面對著配送時間日益延長的壓力,大家對於“所見即所得”的市場需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疫情給即時零售天然培養了海量的使用者習慣,從尚未成年的少年到已經退休的老人都已經學會了如何點外賣?如何搶菜?在這樣的情況下,即時零售的市場終於開始全面啟動,可以說在現在這個時間段,即時零售的崛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其次,萬物到家是即時零售未來真正的發展方向。這些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人的生活速度開始不斷加速,原先對於很多人來說,出門買個菜逛個商場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在生活節奏逐漸加速的今天其實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但是,購物的需求或者說需要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是每個人的核心需求,早在全世界零售市場發展的早期,美國人就利用橫貫北美的大鐵路構建起了屬於自己的零售網路,鐵路購物成為了市場發展的大勢所趨。之後,伴隨著市場的發展我們看到了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商超模式,也看到了以亞馬遜、京東、淘寶等為代表的電商模式,但是其本質都是消費者的核心消費需求。

在當前整個市場發展速度日益加速的今天,消費者需要的是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距離實現自己對於商品的需要,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所見即所得”,而長期的市場習慣也已經幫助消費者對於商品的送貨上門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於是即時零售的市場開始變成了一個需要萬物到家的市場。

比如說,最早在國內提出即時零售的盒馬,早在2017年就開始在即時零售市場佈局,之所這些年盒馬發展迅速也是和即時零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具體來看,一方面是盒馬選品的優勢的確強於不少傳統的商超,也複合了多種包括餐飲在內的業態,但是另一方面則是盒馬構建起了一個圍繞盒馬門店周圍的幾公里生活圈,各種生活用品可以快速利用配送實現速達,讓萬物到家開始變得越來越容易。其實,美團、京東到家這些當前即時零售的參與方,其優勢也在於此。

第三,萬億即時零售大戰誰能笑到最後?面對著當前蓬勃興起的即時零售市場,很多人都在問的是面對著大量的市場參與方,以及巨大的市場風口,到底誰才是市場上最有優勢的競爭者?誰才能笑到最後呢?其實,這個答案從目前來看沒辦法真正回答,但是想要實現持續發展的參與者,一定需要具有以下的一些優勢:

一是真正的高質量履約能力。其實,即時零售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但是要真正解決問題可能並不容易,“快”是市場給即時零售提出的最核心的要求,哪家企業能夠真正保障核心的配送速度,有真正四通八達的配送網路,這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市場的高速發展。

二是真正強有力的本地供給能力。對於當前的即時零售來說,即時零售的關鍵在於商品本地一定要有,這和電商可以來配貨不一樣,即時零售的要求就是足夠廣闊的SKU,這就需要接入足夠多的商戶,僅僅依靠自己可能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只有足夠多的商戶才能真正強化本地的供給,所以哪個平臺能接入足夠多的商戶,誰就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三是真正好的服務體系。這些年電商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服務體系,但是即時零售是需要大量線下商家支撐的市場,所以服務特別是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售後服務就成為了關鍵,這就需要平臺在做好即時服務的同時也要有一整套的後續體系。

因此,即時零售的空間很大,但是同樣要做好也不容易,只有真正優秀的平臺才能獲得消費者用腳的投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江瀚視野觀察”(ID:jianghanview),作者:江瀚視野觀察,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