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市場回溫,這次要如何走向正確的方向?

語言: CN / TW / HK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讀娛,作者|蒜香啫啫角

前腳天娛官宣了新男團1EqualFive,後腳張藝興的公司染色體娛樂推出了旗下練習生首支實驗性Demo音樂作品,另一邊,韓國JYP公司推出的中國新男團Project C的訊息也上熱搜,再往前幾個月,樂華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樂隊NEVERLAND,近期也宣佈新團BOYHOOD。放眼一看,偶像市場似乎是要回溫了。

理性來說,娛樂市場總需要新鮮血液,新偶像、新團體的出現都不在意料之外,只不過在偶像選秀暫時離場的前提下,如何孵化出偶像以及怎樣運營偶像,都是全新的挑戰,當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內娛的偶像市場應該才是真的打開了。

被忽視的團體的價值

毫不意外的,新面向市場的偶像們仍然保持了團體的形式,這雖然看起來十分常規,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想過,為什麼一定會是偶像團體。

提到近些年從節目中走出的偶像,先想到的會是誰?無論這個答案具體是什麼,但大概率都不會是一個團體的名字。這一方面表明了綜藝節目的成功,讓市場觀眾真的和節目裡的某一個或某幾個人產生了情感關聯,但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偶像團體存在的價值並不在於整個團,而在於這個形式從資本角度考慮更划算。

很好理解,培養偶像是一份投資,做一個偶像成功的概率和做一個團的偶像成功的概率是不太一樣的,一個偶像團里人設分工都不盡相同,為得也是讓每個成員都有足夠的特色,只要其中某一種特色、某一個人設戳中了市場,這個團就可能直接回本了。

包括在運營偶像方面,單個偶像是很難產出足夠運營內容的,只能把單人偶像送上各種各樣的劇綜資源,但做團體就可以為團體自制內容,既能通過團內的互動來展現每個人的特質特色,也能不過分依靠外在資源就有一定的專屬內容產出(練習室、Vlog等),所以是從產業的角度而言,才有了當下滿是偶像團體的結果。

可一個現象是,內娛中偶像團體的價值幾乎沒有被挖掘出來。

在偶像產業更成熟的海外,頭部偶像的團體標籤都更為明顯,雖然每個成員的市場熱度高低不同,但市場對團體的認知是存在的,像是日本的國民級男團嵐,據某日綜統計2018年該團體牽動的經濟效益達到328億日元,該團體舉辦的線上告別演唱會的經濟效益也超過了300億日元。

反觀內娛,除了如SNH48、TFBOYS這樣的團,市場大部分記住的都是那些熱度高的某位偶像,比如提起王一博可能都聽說過,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以UNIQ男團出道的就不太好說。這樣的結果與近幾年偶像培養與綜藝節目繫結有關,哪怕原本有團體的偶像也都因參與節目而被打散,而綜藝限定團的運營也都不太理想,使得偶像團體的價值幾乎看不到。

此前,偶像團體的價值不夠突出,團體中某一人的成功並不與團體掛鉤,導致產業沒有道理將更多精力與資源付諸到整個團體上,因而團體的商業價值也幾乎沒有被開發,反倒是最近“0713再就業男團”熱出圈了,讓人看到了團的能量,一些不那麼熱的藝人能因為聚在一起的合力重新攪動市場,這或許也會影響一些偶像公司重新思考做團體的意義。

簡單來說,當下的偶像團體更像是一個“跳板”,是產業從投資到回報這個過程中的一環,必要但不重要,這可能是行業最先需要解決的矛盾點,人火團不火一定代表行業中存在著某些被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在偶像選秀暫時離場的當下,再按照過去幾年的手段做團體,其結果不一定還會像過去那樣“輕鬆又簡單”。

選秀綜藝離場後,偶像還能如何爭取市場?

這一次偶像市場的回溫,很可能不再會有綜藝的加持,這意味著,從孵化到產出的過程會比過去漫長一些,同時,在偶像舞臺尚不夠豐富的當下,偶像們能夠展現自我的機會也不多,如何運營偶像也就成了新的挑戰。

目前來看,行業內的公司都在推進各自的探索。

樂華在今年推出的新團中有較為特殊的嘗試,即NEVERLAND這個被定義為樂隊的團體,以樂隊形式來活動意味著這個團會將音樂視作重點,但音樂在當下的內娛市場已經處在“邊緣化”,許多優秀的新樂隊也都得不到大放異彩的機會,背後有偶像公司支援的NEVERLAND能有怎樣的發揮,其實也不是很樂觀。

不過,樂華在做偶像這件事上是樂於走新路的,從在還未出現偶像選秀時就推出UNIQ,到率先做出虛擬女團A-SOUL,這些嘗試都給樂華帶來了甜頭,因而去嘗試確實會有搶佔先機的可能。比如當別的偶像團還在爭搶不多的偶像舞臺時,這支樂隊可以衝上音樂綜藝刷存在感,或許也會是一次不錯的彎道超車。

而像張藝興在做的則是對韓系練習生體系的再挑戰。在張藝興方面宣佈啟動練習生招募計劃時,其中的要求就有年齡限制13-18歲,這很明顯是要從小抓起做練習生的路線,參照張藝興的個人經歷和採訪,做出有實力的唱跳藝人應該是張藝興想要實現的目標。

這條路在張藝興之前也有多家公司走過,結果從現階段來看幾乎是全敗的,UNIQ被送往韓國,雖然成員各自有實力但回到國內沒有火起來的機會,王一博完全是依賴影視劇熱播得來的意外;再包括程瀟、吳宣儀、孟美岐這些偶像,如果不是國內的綜藝提供了機會,相信在短期也不會有被市場認知的可能。

可以說,韓系練習生的偶像培養體系,國內多家公司的嘗試都是行至一半被迫停下,沒有合適的表演舞臺,沒有充足的綜藝機會,有實打實能力的偶像在國內要火也只能依靠影視劇。換言之,張藝興再次扛起的韓系偶像培養大旗,在內娛這個與韓國完全不同的土壤中能栽出什麼樣的樹結出什麼樣的果,也許真的不再於張藝興對韓國偶像產業的熟悉,而在於在當下的國內市場中找到出路。

其實說到這,也就看出來,國內的偶像產業鏈條在運營與發展相關的後半段是殘缺的,培養、孵化偶像完全可以把人送到海外,但出道後在市場內濺起水花幾乎只能依賴電視劇,這對於練習了許久唱跳的偶像藝人來說是扭曲的,這大概也是樂華從樂隊、虛擬偶像這些其他方向進行探索的原因。

那麼國內的偶像,除了電視劇和偶像綜藝外就完全沒有被市場認識的機會了嗎?

其實,在自媒體風靡的當下,偶像通過網路與市場建立聯絡並非是不可能的。偶像的本質並不是通過優秀的技術實力征服市場,更多的是憑藉人格魅力來吸引市場,從這點出發,做自媒體或許是個不錯的嘗試。

近兩年,很多頭部藝人都開始拍攝自己的Vlog,包括偶像們的練習室版舞蹈視訊也經常被關注,這些或許都能給行業帶來啟發。如果沒有合適的舞臺展現偶像,那麼偶像們也可以在新時代主動來靠近市場,放下過去兩年對渠道的依賴,或許也是新的發展方向。

尾聲

其實,從大環境來看,偶像市場確實有了新的機會,幾檔打歌綜藝都有了影子,不少前輩流量也因翻車給市場留出了更多空間。不過需要行業謹記的是,好的生意不能是短視的。

偶像生意本質上是人的生意,相比歌手和演員,或許更與“網紅”這樣的概念更為相通,目前偶像們沒有自己舒適的落腳點,是偶像產業難以繼續發展的根本原因,但俗話說得好,路是人走出來的,既然市場總會需要那些能帶來鼓舞正能量的年輕新人,那麼偶像就永遠都會有需求,我們也相信內娛的偶像產業終會走到屬於自己的未來。

「其他文章」